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22章 政工5铸造加工

三线情怀 第22章 政工5铸造加工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组长裴同国得知任务后,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暗自思忖:宋东方这是不是故意想让我难堪呢?

裴同国之所以会这么想,是有缘由的,他和宋东方本是师兄弟,可之前在工作中产生过不少矛盾。

宋东方似乎察觉到了裴同国的情绪,便主动来到小组,与大家沟通交流,提出了一边学习一边干活的办法,以此来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

作为总指挥下达的指示,车间自然全力执行。

第一节课,宋东方站在木工案台前,手中拿着一本木工识图教材,开口说道: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木工识图。**教导我们,‘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今天我们学习木工识图,就是要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让大家清楚如何干活、如何看图,要知道,不会看图的木匠可干不了木匠活。”

宋东方一边讲解,一边比划着:

“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上木型的尺寸是长600,宽100,厚40。看到这个尺寸后,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找料。”

说着,他环顾四周,找到一块木板,接着讲道:

“找料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料的尺寸必须大于图样上的尺寸。有句话说得好,‘短铁匠,长木匠’。铁匠的料小了,还能通过敲打加工出来,木匠可就不行了。”

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卷尺,说道:“来,咱们一起量一量。”

一边量,一边问:“你们看看这块料可以吧?”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可以。”

“拿起这块板,我们先找一个相对平整的面作为基准面,用墨斗在上面弹一条基线,再用刨子刨平。”

说着,宋东方将木板侧立放在木工架子上,拿起平刨,均匀用力地在木板上推动起来。

刨花从刨刃口不断涌出,卷曲着长长的木花,伴随着“吱吱”的声响,簌簌滑落。

当刨到那条黑线边缘时,他把刨子倒放在案桌上,拿起木板,闭上一只眼睛,将另一只眼睛贴近木板的一端,朝着另一端望去,仔细查看刨后的木板是否平整。

放下木板重新架在木工架子上,再次拿起刨子,端平后轻轻又推了两下,再次拿起查看,这才露出满意的神情。

“刨平了,大家看!”宋东方举着木板转了一圈,展示给大家,“这个平面可以作为基点线,从这里向外反尺。”

他将木板放平,拿起一把90度的直角尺,从耳朵上拿下夹着的铅笔,用手指压着直角尺在木板端面画上一条直线。

“这个端面是横茬,不能用刨子,得用锯子。”

宋东方一边讲解一边操作,不一会儿,脸上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裴同国走上前来,说道:“歇一会吧,我来。”

两人就这样一边讲一边做,学员们学习得很快。

没过几天,木型组的木工们就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了。

宋东方还有诸多事务缠身,临走时,他特意叮嘱刘长明,让他每天关注一下木工的工作情况。

这天,木型组正在紧张生产,裴同国看到刘长明来了,便放下手中的凿子和手锤,问道:“领导,有什么事吗?”

“没事,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活呢?”

“还是老活,凿卯呢。”

“新同志干得怎么样,有进步吗?”

“有,有进步,活儿干得还行。不过目前有个大问题,工房里灰尘太大,工具很容易受损,要是能找个地方建个专门的木工工房就好了。”

“以后会有的……”

刘长明绕着工台一边走一边与裴同国交谈,聊了一会儿后,便与裴同国道别,朝着砂型组走去。

砂型组的工人们正在制作砂型。

他们先把地面推平,将木型加工好的型模外框摆放在上面,然后把和好的湿砂轻轻倒入,推平并夯实。

接着,将木型加工的(内)半模放入砂中压实。

刘长明在工人固砂的时候,来到另一处已经做好的砂模前。

此时,王绍一站在那里,两人一起检查了一番后,刘长明告诉调度,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出炉了。

工房南门口的大炉组开始出铁水了,1300度的高温铁水从0.75吨的冲天炉中缓缓倒入两个铁水包中。

由于没有天车,6名工人齐心协力,抬着300多公斤重的大铁水包,从化铁炉朝着150米外的浇筑场艰难走去。

通红的铁水在包中翻滚着,不断吐出白白的热气。

抬铁水包的六人左右分布,他们身着厚重的工衣、脚蹬工鞋,个个汗流浃背,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迈进。

身后还有2名工人抬着100多公斤重的小铁水包,紧紧跟随。

大家喊着响亮的号子,登上了用砂箱垫起来、距离地面近一米高的浇筑场地架子上。

在由砖头堆起的六节台阶上,留下了工人们深深的脚印和挥洒的汗水。

铁水包被稳稳抬了上去,众人一齐将铁水向砂型口浇去。

铁水顺着砂型上的入口注入模中,缓缓流动,出气口瞬间冒出滚滚白烟,直冲天际。

刺目的铁水逐渐变成灰蒙蒙的烟雾,弥漫开来的灰尘笼罩了半个厂房。

此刻,已没有开工时的掌声,只有一个个腰板挺直、坚韧不拔的汉子。

砂箱上的浇筑孔仍有血一般的铁水滩在砂上,孔眼冒着白烟。

走回来的工人全然不顾寒风凛冽,脱下工衣,露出被汗水和灰尘染黑的脸庞与身躯,流淌的汗水在地上形成一道道泥沟。

他们倒掉鞋壳里的汗水,擦一擦身上的汗水,重新穿好工衣,又开始准备迎接下一炉铁水的出炉。

刘长明静静地伫立在一旁,目睹着眼前热火朝天却又艰难繁重的生产场景,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那时,工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车钳铣没法比,铆锻焊对付干,要翻砂就回家”,此刻在他的脑海中格外清晰。

初听这话时,他并未深究其意,可随着工作的年头渐长,尤其是来到三线之后,对其中的艰难与不易体会愈发深刻。

由于天车数量有限,领导经慎重考虑后决定,铸造工作暂且不做安排。

如今所在的厂房有两个跨区,一个配备了天车,另一个则没有,这无疑给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

这段时间,高丰收忙得不可开交。

他四处奔走,为修建房屋争取砖头、钢筋、水泥、门窗、玻璃等材料,甚至连预制板不够的情况也一并解决了。

材料备齐后,他又找到梁队长,梁队长随即安排了几个人手。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不到半个月,房子就顺利建成了。

佟铁山满心欢喜,新房落成可是件大事,他特意弄来两只羊,邀请大伙喝酒,一起炖全羊庆祝。

傍晚时分,彭大军、宋东方、谢云旺以及高丰收等人来到佟铁山家中。

彭大军望着眼前崭新的门房、宽敞的大院以及结实的砖瓦房,不禁感慨道:“佟队长,厉害啊!不过这村里盖新房的,可不止你这一家吧?”

“没错,村里现在盖了不少新房呢。托你们的福,大伙生活条件好了,靠河边那些破旧的土坯房都不要了,重新盖了好多。”

“那你原来的房子呢?”

“给大队部了。”

众人闲聊了一会儿,佟雪便喊大家上桌吃饭。

倒酒时,谢云旺表示自己酒量欠佳,想换个小杯。

佟雪赶忙找来小杯送上。喝了两杯酒后,谢云旺热情地招呼佟雪一起坐下吃饭,佟雪便上了炕。

她上桌时也拿了个小杯,倒满一杯酒,恭敬地敬领导。

谢云旺夸赞道:“你姑娘真不错,工作干得相当出色,生产科已经把她当作重点苗子培养了。”

佟铁山听后,激动地举起酒杯:“谢谢,谢谢领导,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三线建设,我们恐怕只能守着这片大山,穷一辈子。”说罢,一仰头,半碗酒一饮而尽。

宋东方也端起酒碗,说道:“可别谢我们,要谢就谢**他老人家。要不是**号召我们建设三线,咱们也不会相识,更成不了朋友。”言罢,同样喝了半碗。

高丰收酒量一般,本也想用小杯,可无奈佟家只有两个小酒杯,还是佟铁来走时留下的。

见领导们都用大碗喝酒,他虽有些为难,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端起碗喝了下去。

佟雪也陪着喝了一点。

高丰收当时感觉还能撑住,可回到家后,便忍不住吐了起来。

回顾1971年,三线建设成果丰硕,可令人痛心的是,发生了一起工亡事故。

不过,这起事故并未给单位抹黑。

相反,经过宣传,魏得全成为了为三线事业英勇献身、不畏牺牲的烈士,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建设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这一年里,高丰收在学习上也颇有收获,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万岁”等五十多个汉字,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可李风顺却满心郁闷,他总感觉自己以前似乎真的来过石嘴岩,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留在这里,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一天夜里,李风顺做了个奇特的梦。

梦里,一位白胡子老头站在洞口,神色哀伤,长叹一声:“都不回来,难道一切都没了?”

紧接着,老头对着洞口大声呼喊:“都回来!”

刹那间,猪、羊、牛、马等数不清的牲口狂奔而来。

随后,人们宰杀了猪和羊,炖起肉来。

锅里飘散出的阵阵肉香,馋得李风顺口水直流,怎么擦都止不住。

“起床了!”

妈妈的叫声如同一道闪电,将他从美梦中拉回现实。

他看着潮湿的枕头,才明白那些不过是一场梦,可他仍沉浸其中,努力回想梦中的每一个细节。

后来,李风顺把这个梦讲给高文革听,可高文革对此毫无兴趣。

他又去找贾新艺,贾新艺也不愿听。

他们总是热衷于谈论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听李风顺的梦境,这让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