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94章 处理3液化气

三线情怀 第194章 处理3液化气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1976年暮春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锦东工厂的红砖楼群已在晨光中苏醒。

县领导兰小柱与公社唐主任的吉普车碾过厂区碎石路,宋东方、毕边伯早携一众中层干部候在办公楼前,他们掸了掸中山装肩头的露水,笑容如同厂区新栽的玉兰般舒展。

一行人踩着木质楼梯的吱呀声步入会议室,阳光穿透蒙着薄尘的玻璃窗,在覆着蓝布的长桌上投下菱形光斑。

徐志海将搪瓷缸里最后一口浓茶饮尽,起身时军绿色中山装的衣角扫过桌面,钢笔与笔记本发出轻响。

他沉稳的步伐穿过走廊,握手时指节的力度让兰小柱微微颔首。

会议桌前,茶杯与钢笔碰撞声中,“三线建设战略意义”“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等词汇不断被提及。

当兰小柱宣布“县里将废品站铁件定向供应锦东”时,宋东方轻敲桌面的节奏戛然而止,窗外麻雀惊飞的扑棱声清晰可闻。

次日的厂务会议上,后勤管理议题如热油泼进冷锅。

烟灰缸里堆积的烟蒂与摊开的报表相映,众人围绕大集体、小集体管理模式争论不休。

经过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兼管的模式不利于集体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形成共识——分开成立锦东综合加工厂。

会后,相关人员迅速撰写申请报告,并及时上报给省三线指挥部。

很快,申请便得到批复,锦东综合加工厂正式成立。

工厂任命刘玉兼任厂长,刘玉凭借对工作的熟悉和对同事的了解,提议郑维岩担任副厂长,并按正科级待遇执行。

锦东综合加工厂成立后,迅速搭建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下设多个部门:

轧钢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预示着未来的忙碌;

汽水制品车间、冰棍加工车间、啤酒加工车间充满了对美味饮品制作的期待;

服装组及理发组将为职工提供贴心服务;

印刷车间、木箱加工车间承载着生产加工的重任;

还有农场,为工厂的物资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加工厂刚成立,工厂便大力支持,分配给他们两台崭新的货车。

厂里的工作人员驾驶着货车,浩浩荡荡地来到县里废品站,将废品站多年回收积攒的废钢尽数拉回。

看着堆积如山的原料,郑维岩心中涌起扩大生产的念头。

当天下午,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刘玉办公室,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刘玉听后,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当即表示认可,并决定晚上在啤酒厂设宴,邀请宋东方、佟铁山、冯章之、财务科长、生产科长等领导一同商议此事。

夜幕降临,啤酒厂内灯火通明,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美酒。

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边聊,气氛热烈。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一致决定扩建综合加工厂。

计划科随即着手撰写报告,在会议上,宋东方仔细审阅报告后,点头表示认可。

徐志海则眉头微皱,反复强调资金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时刻,刘玉站起身来,坚定地说道:“工厂无需投资,厂财务只需借给综合厂三万元,等综合厂盈利后,优先偿还工厂!”

财务科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也认为此办法切实可行。

徐志海权衡利弊后,觉得厂里不会吃亏,这才点头同意。

借到资金后,扩建任务便落到了佟铁山肩上。

佟铁山不敢懈怠,在请示唐立波后,迅速带领施工队伍来到八王沟。

在东坡靠近原址的地方,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平整了一大片山坡。

随后,工人们齐心协力,盖起四间宽敞明亮的平房,作为休息室及办公室;

搭建起一个坚固的工棚;

还在机加车间定制了一台门吊,并从厂里运来了一台报废的化铁炉,准备进行改造利用。

完工验收那天,佟铁山特意准备了两只肥美的羊,在新建的办公室里摆下丰盛的宴席,邀请徐志海等多位领导前来品尝。

就在大家准备入席时,冯章之问佟铁山:“征地手续办得怎么样了?”

佟铁山挠了挠头,有些无奈地回答:“报过一次,可县里没批。”

冯章之眉头一皱,“为什么没批?”

佟铁山解释道:“人家说三线厂之前占了许多地,都没办手续,所以这次审批很严格。”

冯章之继续追问:“那下一步怎么办?”

佟铁山信心满满地说:“这事我问过王科长,他说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只要先把工程建起来,形成既定事实,手续应该就能批下来。”

冯章之听后,说道:“但愿如此吧!”

验收结束后,工厂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又面向社会招聘了八男四女共十二名临时工,其中张广安的弟弟也幸运地得到安置,成为综合加工厂的一员。

几天后,小炼钢、轧钢车间正式开始试生产,机器的轰鸣声在厂区内回荡,预示着新的发展篇章即将开启。

不久后,木箱加工车间也宣告成立。

工厂将新建的宽敞工房分配给木箱加工车间,这间工房面积达636平方米,内部设备齐全,配备有圆盘锯机2台、双头截锯机2台、平刨机3台、带锯机2台、铣床2台、开隼机1台、合装机1台。裴同国的徒弟刘玉富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被调来担任车间主任。

原本下乡的青年也全部借调回来,担任临时工。

曾经作为国村青年点的房屋,如今借给村里,改建成了小学校的校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综合加工厂扩建的这段时间里,工厂里各个车间也纷纷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增加人员、添置设备。

随着工厂的不断发展,厂工农户、赵村、西张村等附近社员的生活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公社顺势成立了工业办,专门负责管理社员到厂里出工时的费用结算及提成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用工管理。

然而,农场的生产却遭遇了困境。

与此同时,工厂住宅建设仍在持续推进,西张村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可耕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三线员工的生活需求。

刘玉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宋东方汇报。

宋东方心急如焚,多次前往市里、县里沟通协调。

但县里农业所对三线厂私自用地的行为十分不满,坚决要求三线厂补办相关手续。

几天后,县农业所派人与冯章之、王国庆一起对土地进行复测。

随后,工厂按照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提交给上级部门。

不久后,省农业局下发了土地批复证某农土字{1976}第70号 。批复证上特意备注:“此项工程(建宿舍征用土地某某某亩),未经上级批准,就擅自施工,这种做法严重不符合省革委会(69)9号和(73)36号文件规定,望今后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虽然家属住宅的土地征用手续顺利办妥,但轧钢项目的用地手续,县里始终未给予办理,同时申请的农场土地也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刘玉和郑维岩整日忙于综合厂的各项事务,无暇顾及后勤管理工作。

于是,纪广才召集张东强、庞丙江开会,共同研究后勤工作。

纪广才神情严肃,郑重提出三点要求:“如今单身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单身楼该如何合理利用?我认为必须坚持八人或六人一间房的标准,绝不能让单身楼变成个别职工享受的‘天堂’;单身人员少了,大食堂的就餐人数也相应减少,现在需要对大食堂人员进行合理压缩;另外,园林绿化工作一直不尽如人意,徐厂长、宋厂长等领导在会议上多次提出批评,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尽快想办法调整。”

按照领导要求,单身楼调整工作迅速展开。

尽管部分职工对此存在意见,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劝导下,调整工作还算顺利。

三天后,纪广才亲自检查验收,对调整结果表示很满意。

对于大食堂的情况,庞丙江再熟悉不过。

他刚调入大食堂时,由于当时单身职工多,就餐人员数量庞大,所以陆续调入了不少工作人员。

然而,近几年随着职工结婚成家的增多,单身人员大幅减少,压缩大食堂人员编制势在必行。

正当张东强、庞丙江为人员安置问题绞尽脑汁时,市三线指挥部尹主任给徐志海打来了电话,提及了液化气的事情。

尹主任在电话里热情地说道:“老徐,市里有液化石油气指标,你们想不想争取一下?”

徐志海一听,激动地回答:“要,当然要!只要是对厂里职工有益的资源,我们都要!”

尹主任笑着说:“好!我一定尽全力给你争取!”

随后,尹飞凭借出色的协调能力,顺利从市计划部门拿到指标,为锦东争取到350个液化气罐,每个罐可装液化气15公斤。

同时,市煤气供应社提供700个空罐,工厂只需付给供应社相应押金,便可拉空罐到供应社充气。

得到通知后,徐志海却犯了愁。

350个指标太少,该如何公平分配成了难题。

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按照工龄及岗位级别制定分配方案。

然而,文件下发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很多职工虽然符合使用液化气的规定,却纷纷表示不申请。

纪广才得知情况后,深入职工群体了解原因,原来是大家觉得价格太高,每罐3.6元的费用,让不少家庭难以承受。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逐渐认识到液化气的便利,申请人数量开始逐渐增加。

不久后,350户职工家庭顺利用上了液化气。

为了更好地管理液化气供应,工厂专门成立了液化气供应组,从大食堂调过来三名工作人员,并将老学校靠边的两间房改造成存放液化气罐的仓库,还从运输部门调配了一台货车,专门用于拉运液化气罐。

关于园林绿化组的调整,张东强私下里对庞丙江说:“纪科长说得没错,马月娇总是优先考虑自己家庭的困难,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而且,果树种植和花卉栽培专业性很强,咱们必须找个专业的人来负责才行。”

庞丙江心领神会,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却屡屡碰壁,许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懂相关技术。

一天晚上,庞丙江与李建芬闲聊时,无意中说起此事。李建芬灵机一动,说道:“这有什么难的!种花的话,关秀燕可是一把好手,而且她还能再干几年,找个人跟着她学,慢慢就能上手。至于果树种植,咱们这沟里山上到处都是果树,会的人肯定不少,随便找个有经验的就行。再说了,组长会不会技术不重要,关键是要会管理!”

庞丙江听后,恍然大悟,觉得李建芬说得十分在理。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张东强,张东强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你说得对!马月娇以前也不懂果树种植,还不是跟着老农学的。这次调整,就按这个思路来!”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撤掉马月娇的组长职务,调原大食堂副组长担任园林绿化组组长,并从大食堂调过来七名工作人员,同时将原来的集体职工送回综合加工厂。

经过这次调整,园林绿化组包括临时工在内,共有十三人。

其中,除了组长负责整体管理外,两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果园管理,两位负责花草绿化,八位负责街道卫生清洁工作。

失去组长职位后,马月娇的工作态度愈发消极,对安排的工作总是敷衍了事,这也给园林绿化组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