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28章 库房1四个一样

三线情怀 第28章 库房1四个一样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塞翁失马悲生乐,因祸得福喜又空。

声誉自容容地阔,恶名他语语天珑。

雍容典雅和风送,搔首弄姿细雨匆。

三线相识三线弄,库房保障百般功。

这首诗讲的事一会儿再说,我们还是先说一说三线存在的困难。

在三线建设的进程中,一些问题的私下议论和抱怨逐渐传开,这些说三道四的旮旯话最终传到了领导的耳中。

为了端正大家的思想,引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领导委派贾飞龙展开正面宣传工作。

贾飞龙迅速组织政工人员精心撰写大字报,并在全厂范围内的各个显眼位置张贴。

大字报的标题为“克服困难,胜利在前”,开篇便诚挚地呼吁:

“工人同志们!广大家属同志们!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三线,投身建设。

然而,当下粮食供应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三线生活的困惑。

有些工人私下里发牢骚、说怪话,这是不正确的,也是错误的。”

紧接着,大字报引用**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的话语: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时,针对部分同志抱怨三线生活太苦、工作太累的言论,大字报予以回应:

“我说这种想法不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想到他们,我们目前的生活还能算苦吗?还能算累吗?

同志们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来到三线,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这种革命热情值得肯定,但也应在困难面前正确摆正自我。

我们敬爱的林副主席讲过,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的指示、**的警告、**的思想去做。

如果听**的话,体会**的教导,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

大字报长达十多页,张贴在厕所旁、家属楼的墙上,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看、阅读。

有人赞叹道:“这毛笔字写得真好看!”

也有人感慨:“写得确实有道理,既点明了目前的情况,又剖析了问题的根本。解放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吃得饱穿得暖,为什么还有人说些不当的话呢?这样的人应该抓起来批斗。”

李风顺识字不多,大字报上的字没认识几个,所以他既没去听旁人议论,也没去看大字报内容。

他穿过人群,径直向稻地村走去。

村头一片静谧,大眼睛手持弹弓,小心翼翼地靠近树下,拉满弓,“啪”的一声,一只鸟应声落地。

“厉害啊!打了几只了?”李风顺上前问道。

衣着破旧的大眼睛看了看李风顺,示意身后的一个小孩将打下的鸟举起来,颇为得意地说:“七、八只吧!”

正炫耀着,躲在一旁的小朋友们一拥而上。

李风顺见许多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不禁疑惑地问:“还没过年呢,怎么都穿上新衣服了?”

大眼睛解释道:“他们村里发了布,让各家做衣服。”

“那你怎么没做?”

“我又不是这个村的。不说了,我烤鸟去。”

说完,他们便跑开了,李风顺也转身回家。

路上,他暗自思忖,没想到有的人这么厉害,之前还穿得破破烂烂,一下子就穿上新衣服了,不过大眼睛却没有。

第二天,李风顺约高文革到麻李沟去看看,结果没见到小孩穿新衣服。

他心里纳闷:为什么稻地的小孩有新衣服,这里却没有呢?

回到家吃晚饭时,李风顺向妈妈说出了心中的不解。

妈妈看了看爸爸,沉思片刻后,叹了口气说道:“小孩子,别想太多,赶紧吃饭!”

厨房里,妈妈在洗碗,爸爸在整理柴火。

妈妈小声对爸爸说:“这孩子问的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是啊,没办法,农民日子难。稻地村的老佟还不错,组织了工程队,村里人能挣点现钱。也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不少布,分给村民,还要求大家必须做新衣服,这个村起码能吃饱。你再到西张村看看,比麻李沟还差劲。”

“别乱说。”

李风顺在一旁听明白了,有没有新衣服,关键得有个像老佟这样的人。

另一边,周山与吴权几个人吃完饭,跑到护坡下玩躲猫猫。

天色太黑,找人实在困难,周山当“鬼”的时候,找了半天找不到人,便大喊:“不玩了!”

其他人都笑他耍赖,随后各自回家。

夜深了,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常永梅坐着自行车回到团结街。

还没进沟,她就让麻三田停下车,自己步行向家走去。

常永梅是一名仓库保管员,主要负责物资的保管和收发工作。

她刚到三线时,住在向阳街,和麻三田是邻居。

团结街住宅完工验收第十栋的时候,赵福田就找领导软磨硬泡,分到一套房后搬了过来。

常永梅心里虽然舍不得麻三田,但也没说什么。

她和麻三田在奎龙时并不认识,到了三线成了邻居,后来又都分到供应部门,常永梅当上了保管员,两人家里家外见面的机会很多,一来二去就熟络了。

常永梅觉得麻三田不容易,妻子在城里怎么都不肯来,三十多岁的男人独自生活,实在艰难,心里很是同情。

库房位于厂区进大门后的第一条山沟里,这条沟大家都叫它头道沟。

头道沟狭长且蜿蜒曲折,因此这里的十三座库房分布得很分散。

这种分散布局其实有很大好处,敌机轰炸的难度大大增加。

王国庆设计库房的时候,经过多日测绘,按照设计要求,未来三线供应需要三十多间库房,领导指示每条沟都要设置库房,头道沟作为供应的大本营,库房数量必须多一些。

测绘时,基建人员觉得这条沟太窄,不好设计。王国庆最初提出只建七间,彭大军、宋东方不同意,要求最少建十三间。

无奈之下,王国庆只能按照依山、分散的原则,绞尽脑汁进行设计。

也许是设计巧妙,也许是分散布局合理,图纸顺利通过审核,建成验收后,还得到了部里、省里以及西部三线指挥部的嘉奖和表扬。

常永梅负责的机电库在头道沟的最里面,是十三个库房中距离最远的。

每天爬坡让她疲惫不堪,一度想找领导申请调动,但又想到自己刚到新单位,便不好意思开口。

刚入职时,常永梅业务还不熟练,带她的师傅手把手教了她一个星期。

师傅去接手另一个库房工作时,把自己手头的保管制度借给了她。

白天工作繁忙,空闲时间较少,她就把制度带回家,晚上一边抄写,一边理解,一边背诵。

凭借着这股要强的劲头,她很快就把制度背熟了 。

一天,谢云旺带领着几个部门领导前往库房进行检查。

走到常永梅负责的区域时,谢云旺停下脚步,转身问她:

“小常,你知道库房物资管理的‘五化’‘五清’‘四号定位’‘四个一样’分别指什么吗?”

常永梅挺直腰板,声音洪亮且自信地回答道:“知道!”

“好,说来听听。”

常永梅条理清晰地说道:

“‘五化’是指储备定额化、保管科学化、摆放五五化、储存系列化、仓库整洁化;

‘五清’即数量清、账卡清、质量清、资金清、用途清;

‘四号定位’为库号、架号、层号、位号定位;

‘四个一样’则是库外物资与库内物资管理一个样,废旧物资与好料管理一个样,代管物资与本厂物资管理一个样,零星物资与整批料管理一个样。”

“不错嘛!小常来干保管没多久,业务却这么清楚。行,那我们看看物资摆放情况,再抽查几项物资,检验检验你是不是真的行。”

供应科长站在一旁,心里有些担忧,赶忙说道:“领导,小常才刚干不久,业务可能还不太熟练。”

“别紧张,就是随便问问,又不是正式考核。小常,把账本给我。”

常永梅迅速递上账本,谢云旺一边翻阅,一边提问:“电笔放在哪儿?库存有多少?”

常永梅脱口而出:“第十三架第二层第八排,有二十七支。”

“去核实一下。”谢云旺示意财务科长前去查看。

财务科长查看后回来报告:“没错。”

谢云旺接着又问:“那电压表呢?”

“第二十五架第四层第一排,有四块。”

众人再次核实,结果依旧准确无误。

谢云旺满意地点点头,称赞道:“记忆力相当不错,看来是真有本事,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