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6章 报捷5练武回想

三线情怀 第16章 报捷5练武回想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金秋十月,大田里的高粱、玉米熟透了,社员们纷纷开启收割工作。

大家用手掰下玉米棒子,用刀割下高粱头,接着再用镰刀割去庄稼秆,地里便留下了一茬茬的茬子。

别小瞧这些茬子,用处可大了,能当柴火用,是农家过冬不可或缺的燃料。

许多人拿着镐或锄头,干劲十足地去刨茬子。

李风顺和高文革瞧见别人都去了,也不甘落后,跟着加入了刨茬子的队伍。

可他们俩体力欠佳,没刨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歇口气。

这时,他们看到不远处马明言与刘远胜的身影,只见他俩身后已经刨出了一大片茬子,堆得像小山似的,对比之下,李风顺和高文革心里满是羡慕。

下班回家的人陆陆续续也加入到刨茬子的行列中。

马保华和妹夫推着推车,还带着老大老二一同赶来。

马保华和妹夫接过锄头,准备大干一场。他们浑身是劲,用力往左手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双手稳稳地分别握住锄柄及锄棒的上半腰,高高举过头顶,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嗨”,锄头猛地刨向地面,只听“噗”的一声,茬子便与土地成功分离。

紧接着,他们迅速重复动作,向下一个茬子发起“进攻”。

四个儿子则在一旁将刨起来的茬子两两相撞,碰撞间,尘土飞扬,随风飘散,在他们周边形成了一层灰蒙蒙的“雾霾”。

汗水和灰尘交织在一起,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身上就沾满了污垢,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不过,看着那越堆越高的茬子,想着过冬烧火的问题这下有着落了,两家心里都满是踏实。

李风顺和高文革实在觉得太累了,便把自己刨的几个茬子送给了旁人,扛起锄头来到了练武场。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河水泛起彩色的水波,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宁静。

葛根柱正带着徒弟们依水傍树,专心致志地练着功。

老人家多年来雷打不动,每天练功两次,早晨跑步、拍打身体,活动筋骨;晚上则练站桩、打拳、踢腿、练棍,磨炼意志与力量。

练功场被九棵大树环绕着,这片地原本属于村里,由于石头太多,无法用来种地。

葛根柱和徒弟们看中了这块地方,便齐心协力,将石头全部清走,又运来砂土,精心平整出一个五米见方的场地。

练功场边摆放着三个大石头,平日里他们就用这些石头来压腿,拉伸肌肉,增强腿部的柔韧性。

场地周边还放着几个用凿子修整过的石头,有石锁、石球等,这些都是锻炼力量的好工具。

在石锁、石球旁边,还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十几块砖头,也是用来辅助训练的。

此外,练功场不单有练功的场地和器械,还有放置衣物的绳子。

在树与树之间,栓着一根根绳子,大家练功时就把衣服挂在上面。

还有两棵树的树腰,用旧布紧紧地缠了起来,这是为了在练习一些动作时,防止身体受伤。

李风顺和高文革到达时,葛根柱正光着膀子,围着一棵树全神贯注地盘树。

只见他步伐沉稳,围着树缓缓走动,时而用胳膊肘用力撞树,发出沉闷的声响;时而用手快速地拍树、推树,动作干净利落;一会儿又站在树旁,左右手先后向两边用力拔开,仿佛要将大树连根拔起;拔了几次后,他稍作停顿,猛地用头撞向树干,那股子狠劲,让人看了都不禁咋舌 。

李风顺靠在一棵树旁,一脸疑惑地问:“你姥爷头和后背都红了,是不是出血了?”

高文革连忙解释道:“没有,只是皮红了,不会出血的。”

“真的吗?”李风顺还是有些不信。

“当然是真的。”高文革语气笃定。

“那疼吗?”李风顺接着问。

“不疼。”高文革回答得很干脆。

李风顺听高文革说不疼,便好奇地用头轻轻撞了下树,结果有点疼,不过他没吭声。

随后,他照猫画虎地先左右比划了两下,再撞上去,还是疼。

他又试着用肩膀撞,“哎呀!”

可能用力过猛,疼得他直咧嘴。

高文革回头,瞧见李风顺用左手扶着右肩,一脸痛苦的模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别笑,你不是说不疼吗,你骗人!”李风顺有些生气地说道。

“没骗人,你看我姥爷那样,他肯定不疼。”

高文革一边笑,一边指着正在练功的姥爷解释道。

李风顺忍着疼,看着练武场上的人,觉得高文革说的似乎也有道理。

此时,高文革的姥爷撞完树后,又舞起了棍。那棵树刚“歇了会儿”,又有一人过来撞它,奇怪的是,树与人都没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贾新艺也在练武场,他正对着树上的缠布,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完全是在照猫画虎。

贾新艺来学武术,是他妈妈的主意。

他妈妈觉得这孩子胆子小,练武能壮壮胆,所以贾新艺每天一写完作业就往这儿跑。

葛根柱的练武场人气不定,时而人多,时而人少。

老头对大家来练功的时间没什么要求,有空就来,来了想学他就教,不想学随时能走,想练就再来,大家都非常自由。

好多人一时心血来潮,想拜老头为师,可老头一般都不收,总是说:“想学就来呗,用不着搞这些形式。”

老头有三位徒弟,其中两位是在奎龙收的,还有一位是刚到这儿时收的。

很多人想拜师,他都不让,总念叨着:“拜不拜师没啥用,大家想练就来练,拜师没多大意义。”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天练功场上只有贾新艺他们三个,以及那三位徒弟。

段永军、郝建国、陈国兴三人,一位在压腿,两位在站桩,他们都是保东技校的学生,1965年参加考试,被推荐上了技校,相当于中专学历。

段永军和郝建国是从郊外农村考上的,特别珍惜这个机会,上学时就一心想着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高水平的技术工人。

可上学还不到一年,文革就来了,奎龙市乱成一团,公汽上、大街上到处都是小偷,每天都有无数起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

一天傍晚,他俩结伴去公园游玩,不巧碰上了一个小偷。

那小偷撞了郝建国一下,郝建国下意识地摸了摸裤兜,发现兜里的学生证没了,里面还夹着一元钱呢。

郝建国眼疾手快,一把将小偷拽住,没想到这一拽,给自己惹上了麻烦。

郝建国大声说道:“把学生证还我!”

小偷把学生证还给他后就跑了。

可没过一会儿,小偷带着四个人回来,把他俩狠狠揍了一顿,还抢走了他们身上仅有的两元一角五分。

文革期间成立造反革命队时,两人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当时他们心里就一个想法:不想再被欺负。

那天,他们看到葛根柱打人的动作十分潇洒,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希望能从老头这儿学点本事。

后来,老头从牛棚回家去认错时,他们主动提出拜师学武,成了老头的徒弟。

陈国兴拜师稍晚一些,是进沟后跟着段永军他们来拜师学武的。

前前后后跟着葛根柱学武的人还挺多,大概有二十多人。

这三个徒弟今天都能来练功,实在不容易。

葛根柱知道车间任务重,大家还得开会学习,所以他总说:“工作学习比学武重要。”

葛根柱学武的经历也很偶然。

当年他闯关东,在林区伐木时认识了一位大哥,这位大哥会武术,因为犯了命案,躲到了林区。

夏天,大哥守着林区工棚,冬天就和大家一起伐木。

葛根柱第一年伐木,手法生疏,没挣多少钱。

开春别人都走了,他却没走。

他把挣的钱给了弟弟,让弟弟带回山东老家,自己则和那位大哥留了下来。

两人一起采山货、打野兽,冬天到了,他们把晾干的山货和野兽皮卖给大家,也分了不少钱。

这半年,葛根柱不仅挣了钱,还跟大哥学到了一些武术的皮毛。

大哥没有正式收徒,也谈不上特意教他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看大哥练,自己跟着学的。

大哥站桩,他就跟着站桩;大哥盘树,他也跟着盘树;大哥舞棍,他同样跟着舞棍。大哥找来一些石头,又是举、又是抱、又是抓,他也有样学样。

大哥不反对他跟着练,还对他说:“你这年龄学武,基本功是来不及了,想练就练吧,不过记住一点,练可以,但千万别勉强自己。”

葛根柱跟着大哥学了两年,有一天,大哥突然不辞而别,从那以后,葛根柱就只能自己一个人练武了。

如今,他成了师傅,虽然武学知识和理论懂得不多,但他始终记得那位大哥说的“不可强练”这句话。

所以,但凡有人找他学武,他都会叮嘱一句:“练可以,但不可强练。”

在他这儿练武,没有什么组织和规矩,原则就是有空就练,没时间就不练,一切都顺其自然。

李风顺看着葛根柱穿上衣服,半蹲在树旁,便说:“姥爷累了,我也累了,回家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