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 第59章 想制造铁芯铜炮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第59章 想制造铁芯铜炮

作者:盛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00:28:00 来源:小说旗

……“好,这门炮先趁热钻孔,其余人继续铸炮。”见此炮基本成型,杜寒也松了一口气,“炉内钢水还能再铸一门炮,大家再接再厉,试炮后每人有奖!”

众人一听有赏,欢呼不已,就连远处围观的妇孺也跟着喝彩。

有了初次经验,第二次铸炮顺手许多,这次杜寒无需多言,第二门炮很快完工。

众人这才明白第三个模具的意义:大炮冷却后,又铸了两个短粗的钢筒,在高温状态下插入主炮尾部。

这些短粗炮尾在铸造时已预留孔洞,省去了钻孔工序。

炉火熄灭,剩余钢水被刘汉铸成钢条,他认为这种钢打造的兵器必属上品。

大炮完全冷却后,三个筒子紧密贴合,若不仔细查看,根本看不出是三层叠加,宛如一次成型。

……

刘汉让人拿来大秤,以曹冲称象法测得炮身重仅285斤,更令人称奇的是,两门炮重量几乎一致,相差不足一斤。

从重量可见,同一铁模铸炮精度极高。

整炮光滑无瑕,那些铜炮铁炮常见的密密麻麻小砂眼一个未留,擦拭油脂后,炮体泛着油亮光泽,炮口更是透着威严之气。

杜寒命人将炮车推至近前,几人合力抬来一门巨炮,将其炮耳嵌入炮架上的凹槽,并固定妥当,至此,大炮便初步完成。

虽称其为初步,实则杜寒尚有改进之意,若依明代规制,此炮已铸成,可即刻投入实战。

何谓古时造不出良炮?非也!只因未识其法耳。

既明其理,则不仅是明代,便是春秋亦能为之,区区小事罢了。

世人常言:无不可为之事,唯未思及之法。

此炮实属跨越时代的杰作,形制简洁利落,炮架上另设铁制摇轮,此乃杜寒精心设计的高低装置,便于迅速调节炮口仰角,与当时以小木块反复填充的老法相比,无疑是更具智慧的创举。

待炮车与运输车联结完毕,杜寒顿觉此炮散发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独特气息,自造之炮竟领先时人两百余年。

“百户,末将有一疑点:既然原料一致,成品仍如此模样,何不打造专用模具,一次铸成?何必耗费精力铸三段再套叠?纵使工艺再精良,从炮口依旧能看出并非一体成型。”

王函绕着大炮审视一番,尤其对炮口多加留意后,向杜寒发问。

他所提之疑,亦为现场工匠共同的困惑。

虽炮器外观尚佳,但薄薄的壁身令经验丰富的铁匠心存顾虑。

然而,众人碍于身份,不敢贸然询问,此刻见王函开口,皆竖起耳朵聆听。

“诸位是否皆持此念?”杜寒环视众人疑惑的表情,并未立刻作答,而是反问道。

众人纷纷点头,杜寒走到炮旁,轻拍炮管:“莫非你们认为炮壁越厚越坚固?故而炮体越大,壁身便需更厚,不然便会炸裂?”

“百户,此话岂非真理?红夷大炮的壁身甚厚,约……”刘汉比画着炮口厚度,“接近四倍于这炮的壁身,我等此炮口径相近,壁身却薄得多,实在令人担忧。”

“此炮口径为100厘米,全长3.6米,倍径比为36。

此等数据诸位或许不明,无妨,只需牢记即可,粗略而言,约等于‘七九零’十厘米口径。”

杜寒决定为下属讲解一番,他一手掌长为22厘米,据此制成简易尺具,以该尺为准进行测量。

误差固然存在,却不会太大。

待杜寒讲完这些数据,王函尚能应付,之前杜寒曾向他提及过这类计量方式,但其余工匠皆是一脸迷茫,他们用手指不断比画,默默将自己熟悉的标准与之对照。

“刘汉,回头你制作一根标准尺,长度定为一米,将其分为一百等份,每一等份即为一厘米。

我会告知你这尺子的具体长度,往后无论我们制作何物,都要以此作为长度基准,其他尺寸一律弃用!外界之事我不干涉,在我的百户所内,必须如此执行!”

众人反应让杜寒下定决心改革度量衡,他打算先从度着手,若度量衡不统一,标准化生产便无从谈起。

杜寒话音刚落,众人互相对视,许多人隐约感到不安,但最终无人反对。

确立度量衡绝非小事,一个小小的百户官竟敢擅自决定自己的度量体系,轻则视为越权,重则被视为叛逆。

不过众人并不觉得杜寒有反心,说是越权也勉强,说是狂妄倒是贴切。

刘汉并未多想,立刻应允,杜寒继续说道:

“你们一直以为火炮口径越大、装药越多威力越大,实则不然。

火炮的威力并非单一指标所能决定,而是多个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大口径的火炮配多长的炮管最适宜,采用何种发射方式都有一定规律,不可凭空臆断。

比如我们的火炮,倍径比36便是最优口径。”

众人似懂非懂,连王函也摸不着头脑,《神器谱》虽提到过炮管长度与口径的关系,却未说明原因。

“百户大人,我略知一二,只是始终不明所以,还请大人明示。”王函苦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决定询问杜寒。

“非常简单的道理,炮弹由**燃烧推进,若**燃尽而炮弹仍未射出,则说明炮管过长;若**未燃尽炮弹已飞离炮口,则表明炮管过短。

最佳长度便是**燃尽之时,炮弹刚好离开炮口,此时炮弹速度最快,明白了吗?”

“明白了,多谢百户指点,卑职豁然开朗!”

王函聪慧且具备扎实的火器知识,一点就通,徐铁匠及刘汉等几位造炮者亦频频点头,但其他人则显得有些迟疑,愈听愈觉困惑。

然而,越是听不懂,众人对杜寒愈发钦佩,因为听不懂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明代人亦不例外。

“百户大人,**力量巨大,这门炮看起来如此单薄,是否稳妥?”见杜寒兴致高昂,刘汉胆子也大了起来,鼓起勇气再次发问。

“不错!此问甚佳,与王函方才所问相同。”王函不禁赞叹。

“刘汉,且容我问你一事。

你们为何要打造铁芯铜炮?”

“回禀百户,只为节省银钱。

铜价高昂而铁质易脆,铁芯铜炮可减少铜用量,威力却未减太多,还能省下不少银子。”刘汉答得爽快,这原是他擅长之事,自然熟知其理。

“可知铁芯铜炮比纯铜炮更为结实?”

“这……”刘汉愣了片刻,思索后摇头道,“回禀百户,小人未曾留意,更未特意比较。”

“甚是可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