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 第23章 原料成本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第23章 原料成本

作者:盛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00:28:00 来源:小说旗

毕竟,戚继光是明朝赫赫有名的顶级将领,在整部古代历史上也是一颗璀璨星辰。

而眼前的杜寒呢,充其量不过是个没落小百户罢了。

“那你先按这配方试试看,比较过后自然知道高低。”

杜寒胸有成竹地说,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一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又怎是凭经验摸索得来的方案所能抗衡的?

与许铁匠相同,即便直接向王函告知**配方的化学分子式,他也依然如坠云雾,只能自行琢磨比对。

杜寒对此全然不担忧王函外传秘方。

毕竟,千里马虽常有,伯乐却不常在。

没有真正的识见之人,即便宣扬出去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在手工业为主的时代,想要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必然需要投入众多的人力资源,隐瞒毫无意义。

像明代的**制作方法,早已经以书籍的形式公开面世。

“你先尝试这一方案,后续我再提供更优的配方,威力必将远超现有的**。”

杜寒本以为这样的承诺会让王函震惊不已,然而对方只是以一种奇异的目光凝视着他,未发一语,甚至连基本的奉承之词也未曾出口。

其目光所传达的意义分明暗示杜寒吹嘘的分量有些过头。

正当谈话之际,天色渐晚,李源华前来邀请杜寒一同用晚餐。

昔日杜寒独来独往,吃饭总是在夜不收的军营中随意对付,然而夜不收现在只余寥寥数人。

待杜寒重整右百户所,庞宇与陈喏等新成员进驻营地后,原来的夜不收军营已形同虚设。

此时营地也就成了新夜不收队伍的生活住所。

虽然曹变蛟尚有一支自己的夜不收团队,但两拨人隶属不同体系,彼此之间并不干扰。

凡是有家室的夜不收成员均回家用餐,而孤身一人的杜寒则在李政家寄食。

之前许铁匠多次盛情邀约,希望杜寒至其家就餐,鉴于许常青新丧,许娘子寡居且年轻貌美,为避免不必要的风言风语,杜寒皆予以婉拒。

是晚的晚餐甚是丰盛。

下午李政父子外出打到了两只野鸡和三只兔子,加之若干蘑菇野菜一起炖煮了一大锅,满屋香气四溢,不禁让杜寒联想到东北的大乱炖传统,看来从这时代起辽东已流行此类菜肴制作法。

主粮按各户人数均已分发完毕,至于副食品部分需各家自寻门路,尽展所能获取食材,辽东这片土地富饶,猎物资源丰富,就看你能不能将其捕获归灶台。

因先前议题尚未完全讨论完,王函兄妹随杜寒一起来到李家,还特别将许铁匠一家请至。

边吃边议,这种情景使杜寒倍感与众人同甘共苦的情意。

席间杜寒提及王函将要开展的有关**计划,遂命许娘子及其属下的妇人们协助搜集土硝事务,许娘子欣然应允。

如此一来,她便实际上成为了右百户所的一员重要助手。

那些女性成员都十分能干,确实可堪重任。

用餐时,王函提出了一种制硝的特别方法,闻此讯者皆被吸引注意,连美味兔肉也显得逊色许多。

然而当事人王函却毫无察觉,一边啃咬兔腿,一边兴致勃勃地解说方法:

“制硝的过程简单易懂,先搅匀粪水,使用大刷涂刷于墙上,稍等时日墙上便会凝聚厚厚的一层土硝。

收集前,可用舌头舔尝,若口感苦涩便是成功完成;若有甜味,则还需等待一段时间,说明仍为粪质……”

“呕啊……”

听到这里,邻座杨林青突然发出一声异样的干呕声,小女孩竟差点听吐了。

原本所谓种硝之事,为何最后竟成品鉴大粪是否有甜味?

“大兄!”

王俏低声唤了一声。

她早已习惯兄长这般举动,心胸开阔得很,自然不会因此而食欲大减。

不过王函毫无保留的讲述,确实让她感觉有些羞涩。

她的这位哥哥各方面都不错,就是一说到这些东西时,就如同换了个人一般,全然没有读书人的文雅风范,父亲还在世时就常常为此训斥他。

“小孩子不要插话!”

王函表情一凛,摆出兄长威严的模样训斥了句。

王俏撇撇嘴,不再看他,但眼中并无丝毫害怕之意。

杜寒看着这一幕忍不住莞尔,显然这兄妹俩感情深厚,王函对妹妹很是疼爱。

正要继续讲下去的时候,杜寒举手制止了王函:

“王函,你听说过绿矾油吗?”

“听说过。”

王函答得十分干脆。

“你会制吗?”

“百户,不会。”

这次回答更是一点犹豫也没有。

“我可以教你,你想学么?”

“百户会制作绿矾油?这东西有什么作用?”

王函惊愕地盯着杜寒,此刻他才觉得自己似乎小瞧了这个百户官,不仅提出一个奇特的配方,还能制作绿矾油,绝非是个不学无术的士兵。

来到这个时代后,这是杜寒头一次凭借前世的知识在人前展示一番,那种感觉果然和穿越小说写的类似,相当过瘾,有着俯瞰众生的优势。

“我当然会。

而且我可以告诉你,掌握了这技术,我就能打造出威力远超现有**五倍以上的武器。

你愿意学么?”

杜寒信心十足地说道。

一旁的李政听闻也惊讶不已。

从小看着杜寒长大的他对杜寒的能力还是了解不少的,从未听闻杜寒能制作什么**一类的东西,更何况是超过五倍威力的玩意儿。

这两天杜寒的改变令他困惑重重,总觉得眼前的杜寒与以往截然不同。

也许,是在被建奴捉住之后开始发奋努力了吧。

当得知能造出威力增强五倍的**,王函嘴巴都快张成了o型,手里攥着的兔腿悬在半空忘了咀嚼。

愣神许久后恍然点头道:

“我愿意学!”

“很好,现在我们需要做些准备,先去找纸笔来,我给大家画个示意图。”

听见杜寒需要纸笔,王俏主动起身道:

“百户,我去找。”

看到王俏行动,杨林青也站起来跟着离去。

两人年纪相仿,仅仅两天工夫便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天色已然完全暗下来,营地里每家都在自家门口点燃起火堆,大家或三五成群聚集闲聊,空气中弥漫着袅袅炊烟的味道。

纸笔很快拿来了,杜寒借着篝火的光芒动手画了起来。

作为后世**的基础功底,作图自然是信手拈来,没多大功夫便画好了简单的示意图。

这是一个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简易发生装置,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曾以此方法大规模生产硫酸进而制造硝酸。

塔式法又称铅室法,因缺乏铅材,正好古代陶瓷工艺发达,反应场所就用耐酸陶缸代替了铅制成的“缸室”

和“缸塔”

实际上就是村里常见的那种大水缸。

在“缸塔”

里,使用碎瓷片作为填充物,陶瓷管作为导流管。

生产所需的材料,则源自本土的硫磺与硝石。

由于境内缺乏活跃火山,大国优质天然硫磺矿藏一直颇为稀缺。

至明代之后,因医药及**行业对硫磺的需求剧增,硫磺逐渐依赖海外进口。

尽管明代名义上实施海禁,但实际上海上贸易从未因海禁而真正中断,只是无法进行公开的大规模交易。

其中,来自倭岛的硫磺进口量最大。

该地火山活动频繁,所产硫磺质地优良、产量丰富,被称为“倭硫黄”

是明代最受欢迎的硫磺品种。

这个名称令人不禁联想到后来的硫磺岛。

不过,“倭硫黄”

价格不菲,以杜寒目前的资金状况,完全无法承担用其作为原料的成本。

幸而他所采用的技术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即便是本地出产的低纯度硫磺也能满足需求,从而免去了许多麻烦。

早在明代,传统的土法制硫磺已经广泛传播,《天工开物》中便记录了“烧取硫黄”

的技术,利用境内常见的黄铁矿即可提炼,操作流程也相当简便,类似烧制木炭的方式。

焦炭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加工而成,在后世煤矿工人几乎人人都会此技。

与木炭相比,它在炼钢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

因此,对于杜寒来说,原料不成问题,设备亦不存在阻碍,制造硫酸便相对便捷了许多。

然而,以这种传统方式产出的硫酸浓度较低,通常仅仅稍超过60%,难以直接制作**。

这就是塔式法的一大短板所在。

另外,环保问题亦是一个潜在障碍,但在明代的大背景下,杜寒对此无需过多顾虑。

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设备构造简单,获取原材料便利,对硬件设施的要求非常低,即便是在工业基础全无的情形下,也可搭建小型硫酸厂,并以此为基础生产硝酸。

硫酸与硝酸均属基本制造材料,一旦拥有了它们,就可以轻易终结某些传统的制作方法,打造威力更强劲的新制品并非难事。

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少量样品的制备,而是如何实现大规模量产。

此外,通过塔式法制造的硫酸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硫酸铵、过磷酸钙等化肥。

经简单的蒸馏处理后,则可以制得**,随后便能轻松生成硝酸。

自古以来,水银便是大国人民再熟悉不过之物,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实现大规模生产。

有了硝酸之后,制作**的门槛大幅降低。

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知识的力量不可估量,科技本身确实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倘若知晓方法,即使条件比明代更加简陋,譬如春秋时期的环境,也足以制作三酸两碱,仅凭几只大缸即可完成所需工作。

只要具备三酸两碱,几乎意味着拥有了所有必需物品,再也不会在那些陈旧方法上徒费周折了……穿越之前,杜寒也读过不少相关题材的小说。

他始终难以理解,为何许多穿越者要执着于在某些特定领域拼命尝试突破。

理论上讲,开发这类技术显然比制造质量合格的**更为简单。

作为一种混合物,**对成分的选择极其苛刻,比例关系也非常敏感。

每次制出的产品比例难免有差别,导致其性能高低波动明显。

自从经历穿越以来,杜寒从未设想自己会被赋予这样的命运。

既然已然跨越时空至此,他便认为没必要重复前人走过的曲折路径。

这正是所谓跨越式发展的真谛。

第二天清晨刚刚破晓,杜寒即率王鹏及其手下十名骑兵起程前往宁远。

曹变蛟再次带两名随从一同出发。

一路上通行无阻,刚过午后,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映入众人眼帘。

他们知道,宁远城就在不远处了。

眼前广袤的农田延展至天际,众人的坐骑都 slows down了步伐。

凝视片刻之后,曹变蛟忽然喟叹一声,感慨万千地说:“要是没有满总兵,这片田野怎么可能呈现于我们眼前?倘若每个人都如满总兵这般勤勉实干,右屯那点粮食我也就不必日日夜夜忧虑不安了。”

他口中的满总兵,便是如今正协防袁崇焕镇守宁远的满桂。

明朝中后期,军队的职能由主动作战转变为边疆驻守,相应的军事职责也愈发庞杂。

适合不同类型任务需求的总兵官,逐渐取代了过往不同名号将军的角色。

将军与总兵官制度开始逐步融合,不少将军、参将甚至游击都额外挂上了总兵官这一荣誉职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