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 第10章 新建粮仓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第10章 新建粮仓

作者:盛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00:28:00 来源:小说旗

侍从回应一声后快速离去,没过多久就看到一名矮胖身形急促奔跑而来,短短几步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那上面刻着的究竟写的是什么?”

略带不满目光下,金启jong把骑弓递给这位迟到之人。

“晚……晚到了,请大人恕罪……”

接过弓之后的周同事首先连连道歉,接着观察那排字,稍加念诵几句,双眼猛地睁圆,“红胎记!就是这个叫红胎记的啊!”

这一刻金启jong内心狂喜。

对于杜寒而言倒是平添几分幽默感——原来这位赫赫有名的黄太机的名字还可以如此译解!

须知周同事乃国子监毕业生,曾在四夷馆做过翻译员工作,说着地道的江浙口音方言。

他将四贝勒黄太机之名诙谐地译成“红胎记”

自有一番独到意趣。

“甚好甚好,甚佳!此弓务必妥善保管,日后与这批首级一并送至京城上报。

赶紧着手准备,用石灰腌制保存这些首级,万不可让他们腐烂损毁。”

确认情况属实后,金启jong连续三次赞“好”

才将这张骑弓交给了身边的随从小心收纳。

当众人忙于处理那些首级之际,金启倧再度询问事件的详细情形。

杜寒则将经过说得栩栩如生,而李政等人也时不时在一旁帮腔,对事情做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润色。

这让金启倧听得兴致盎然,尤其是听到黄太机被一箭射中臀部时,他哈哈大笑起来,周围的人也跟着哄笑不已。

虽然杜寒并未具体说明箭射中的确切部位,但从那一刻起,黄太机不济之事已在众人耳中传开。

在与金启倧交谈的过程中,杜寒得知不只是右屯,其他多个屯的夜巡小队也都已派出,但到目前止,只有他们九人返回,其余人的命运恐怕是凶多吉少。

虽已早有预感,众人仍不免一阵叹息。

又聊了一些杂事之后,金启倧转身走进了院子,并且示意杜寒一同进去。

进入房间后,金启倧在主座上坐定,然后请杜寒落座。

杜寒客气地道谢后,只坐在椅边半个臀部处,腰杆挺得笔直。

在此之前,金启倧甚至连正眼都未曾瞧过杜寒,毕竟他不过是一个夜巡小队长,还不足以引起督屯官的注意。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金启宗惊讶地发现,自己麾下竟藏有如此英勇之人,此次立下了这般巨大的功绩。

\"你不必过于拘束,我素来对你颇为看重,这次派你出任务也是看中你的勇敢。

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不但割下这么多真正的奴兵首级,还缴获了黄太机的弓箭。

等我把你的功绩报给孙将军,你的奖赏必定少不了。

\"

金启宗满脸笑容,在这看似轻松的话语中,悄然将功劳揽入怀中。

杜寒心中不禁微微叹服,看来无论何时,干活总是下面干,功劳自然归上面。

然而杜寒脸上却未流露任何不满,再次向金启宗拱手一礼:

“卑职心知肚明,若非通判精心策划,我们怕是只能四处奔走,哪里还有立功的机会。

卑职不敢居功,只是恳求通判在报功的时候能够提到一下属下的兄弟们,兄弟们必然感激通判之恩德。”

此时金启宗看向杜寒的眼神,变得极为和善。

“坐吧,坐吧。”

许多野蛮军汉在分赃功劳时,即使不敢拒绝也会心存不服。

但一看见杜寒如此合乎礼仪,金启宗心里更加欢喜。

此子教养甚佳,可以重用。

“唉,希望他们还能回来。”

尽管金启宗说着这话,但从语气中明显缺乏信心。

“再等两天看看,要是他们还不回来,就召集各屯的夜巡,到时候让你统领。”

杜寒心想,这正是他心中所愿,因此并未推辞,立即站起身,拱手抱拳道:“卑职领命!”

“你先休息一会儿,明日再观望一天,若是那班夜巡还未归,后日护送周翻译官前往宁远一行,把你的功劳报告给袁守道。”

金启宗提及的袁守道便是驻守宁远的山东右参政袁崇焕,尽管现在袁崇焕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宁远防御,但学究出身的金启宗依然习惯称其为“守道”

恰逢为金启宗长脸之时,本打算呈交有关粮食物资的塘报文书,如今杜寒带回来诸多首级,于是决定附加上一份请功报告。

袁崇焕是金启宗的直接上司,虽然可以直接上报,但如此重大的战功若是越过袁崇焕显然不太合适,至于袁守道怎么上报,那就是袁的事了。

反正这份塘报之中,已将自己的功劳写进去了。

待这些事宜全部谈完,金启宗举起了茶杯抿了一口,杜寒随之起身上告辞。

杜寒离去后,金启倧取出纸笔撰写塘报。

他本是小吏出身,行文自然迅速流畅。

这份塘报一气呵成,文采斐然。

经由金启悰之手,杜寒原本只是一次偶然脱险的小规模战斗,被描绘成了他精心策划的一场主动进攻。

“共计击毙真奴三百余人,获取三十二颗首级……”

战果亦被放大十倍。

对于这种夸大其词的行为,金启琮却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毛文龙尚且能凭几十颗是否真奴都未确定的首级,便谎报数万战功,那自己拥有三十二颗确认无误的首级却申报击毙三百敌人,又有何不可?再者有黄太机的骑弓为证,区区几百杀敌之说才更合理——谁又能凭空缴获这些武器?

相较这份夸耀战绩的塘报,另一份涉及粮草问题的则难以着笔。

随着大批粮草的到来,笔架山、孙家洼等地存粮渐多,它们大多囤于荒野露天处,仅少数人员看守,风险显而易见。

此事必须上报袁崇焕,并请求尽快将粮食分散储存。

思忖许久,金启琮方下笔写道:“……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锦州等地区仓廪储备匮乏且难久藏,应立即新建粮仓。

至于右屯等地粮草堆积情况及防止敌人趁虚夺粮等问题,还望各道抚按进行确实查证。

各地应存储多少粮食,又当建造几座粮仓,或某处可免于建造,请火速核查明确答复……”

杜寒自金启琮家中出来时已是暮色四合,夜不收们依旧守候在门前未曾散去。

一天下来,众人滴水未进,虽肚子早已饿得咕咕作响,手中也还有战利品待整理,但在他现身之前无一人擅离职守。

杜寒见状心中欣然。

这便是所谓的威望,无需多言便已赢得部众信服。

当下也不客套,豪爽发话:“让各位久候了!通判已应允替大家请功。

眼下咱们先把缴获之事料理一下,晚上我去东请诸位喝上一顿。”

得到他的肯定,这些人显然已彻底认可他为主。

闻声齐声称是。

而后杜寒把分到的牲畜先交李政代管,接着给大伙分配完毕,又与李源华一起牵着六头牲畜前往许常青的家。

亡故兄弟的首级以及许常青的尸身均已分别送回家中安顿;那些孤单漂泊的逝者,则由他们代表埋葬。

许常青家位于城门附近一个村落里,称其为村实不确切,更像是由军户亲属和难民沿城墙建立的一个聚居点。

居民直接在地上挖出一个个土屋栖身,有些围起竹篱,有些索性连院墙也省略。

如此住所冬暖夏凉,冬季辽阔的东北森林供应充足柴薪,居室内暖意融融,较西北贫瘠之地宜居不少。

这里虽说是块宝地,可自古以来纷争不断,人口始终无法繁衍。

直至二十世纪后,这片土地上人口才开始剧增,一时间竟跃升为亚洲最发达区域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并非浪得虚名。

许家土屋位于聚落边角,周围是一片高低起伏的荒芜田畴,曾经这片地方满目良田,但原主人不知所踪。

大概早已沦为了建虏的屠刀下的牺牲者吧。

瞧那耕地荒废多年,灌木丛生便可证明。

还未走到许常青的家,远处便已传来一阵悲痛欲绝的哭泣声。

透过半掩且有些破损的矮篱笆,可以看到许常青的老母亲与妻子披头散发地围着一具遗体放声恸哭。

旁边,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孩童跪倒在地。

而腿脚不便的许铁匠则盘坐在门口处,脑袋低垂,埋在膝间,看不到他此时的表情。

杜寒系好马缰后长叹一声,轻轻推开门,缓缓迈入院中。

此刻的许常青静静躺在一张破旧不堪的凉席上。

看着那已然失去生命光彩的脸庞,杜寒内心顿生一种难言的悲切。

这般穷苦之人,在这明朝甚至一口裹尸的棺材都求不得,一张草席包裹已经是极为庄重的做法了。

第一次,杜寒深刻意识到自己似真正融会于这个时代。

时代之人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令他很难再以旁观者的态度冷眼相待。

完成拜祭许常青后,许妻带着年仅两岁的儿子前来答礼。

望着孩子清澈纯真的双眸,杜寒只觉内心酸楚不已。

该死的建奴!

因老奴之乱,辽东之地徒增多少孤儿寡妇;因满清闯关,这世间又要添多少无辜冤魂。

现值天启年间,明末动荡,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皆已是遍野尸体、惨象环生,这世间究竟是何种模样?

当烦冗沉重的祭奠程序完毕之后,许久默不作声的许铁匠才徐徐抬起头来,拍了拍身旁的泥土:

“寒哥儿,坐下聊吧。”

都是出自同一百户,虽然杜寒身为百户主官,可这些老将们都看他自小长大,从没把他的这个百户职位置放在心上。

许铁匠名唤许铁匠,犹如朱元璋的父亲没甚文化,随随便便就给排行第十六的儿子命名朱重八,许铁匠父亲觉着当个铁匠挺好,故此就取名叫许铁匠。

谁知这人真就成了一名铁匠。

许铁匠少年时期摔断了一条腿留下残疾,不能再征战从军,因而学会一身铁匠技巧,在军队之中专门修理那些破损的兵器装备,也为明朝做出贡献。

杜寒点点头来到许铁匠身旁坐下:

“叔,咱们十个人被建奴虏获,最终好不容易才逃回,只是常青他……”

瞧着许铁匠骤然苍老了十几岁般的面容,杜寒言语一时卡住,不知该如何接续。

许常青临终前托他照看一家大小,当时血气方刚应承得爽快。

而在当时那种情境下,任谁都只能如此回应。

然而如今面对眼前这一家人,杜寒才明白这不是简单一句承诺,更是一份千钧压肩的责任。

“寒哥儿,你的事我全知道了,能够归家着实不易。

常青这孩子没福分,也不可苛责旁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