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1914 > 第53章

明1914 第53章

作者:与其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07:49:58 来源:小说旗

柏林

柏林的天空被一层淡淡的灰云笼罩,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郑清璿站在军事学院的窗前,目光穿透玻璃,望着远处的街道。

“郑,你在想什么?”戈尔茨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郑清璿转过身,微微一笑:“戈尔茨教授,我在想战争如果真的爆发,对于德意志国来说究竟是东进好还是西进更好?”

戈尔茨叹了口气,走到窗前,与郑清璿并肩而立:“我个人是主张东进,我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最为强大的敌人不是法兰西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吉利。但是我国的海军又无法于海上击败英吉利,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答案:切断英吉利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郑清璿的脸上依旧挂着微笑:“戈尔茨教授说的是苏伊士运河吧?”

听到这句话的戈尔茨脸上露出来一个孺子可教的表情后微微颔首。

“苏伊士运河一旦被我军掌握,就可以切断英吉利与其印度的联系,到时的英吉利就会像一个孤岛一样,留给英国人的结局也只有被饿死一个选项。”戈尔茨也将目光投向了窗外,“我接下来的话,是完全处于我国的国防开口的,孩子希望你能原谅我的无礼。”

“教授您说。”

“对于我国来说,明的最大战略价值是牵制住英属印度的目光以减少波斯方向的压力。”戈尔茨的目光注视着窗外,“当然,我国也需要源自明的各种金属与自然资源。”

“教授为什么要和我这么说?”郑清璿并不理解戈尔茨的话,明明前几天这位教授都不愿意教授自己,今天却和自己说了这么多。

“我只是希望你能抛弃国对国之间美好的幻想,对于我国来说与明签署的条约也不过是明对于现在的我国来说有利可图而已。”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战争是不得不选择的道路。”郑清璿赞同的点了点头,“我国如果放弃了收复故土,那么下一秒整个国家就会被民族主义者吞噬。”

“郑,我非常能理解你。我也相信我国的大多数人都对你的国家抱有同情心。我相信你也看过《战争论》这本教科书了,‘战争是从属于政治的,政治决定战争,战争反作用于政治。’你国家过去百年的苦难对此我深表遗憾,但是郑,你得明白一件事情,那便是一场战争能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还有政治洗牌。”

郑清静静倾听着戈尔茨的话语。

“从一名军人的角度上,我十分担心你国与清国之间的战争会彻底点燃整个世界的火药桶,但是我也同样相信,你国现在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是你国的经济才刚刚复苏,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以你国的经济怕是最多两年国家就会面临破产。二是以你国的军事实力做不到击溃清国的军队,最起码现在做不到。”

“但是我们同样得做好迎接战争的准备不是吗?我正是为此而来到德国的。”

郑清璿点了点头,他完全同意戈尔茨的说法。现在就爆发一场收复失地的战争对于整个明国来说并不划算,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抛开整个大明被孤立于远东不谈,当从军事上讲要击溃清国就必须于朝鲜半岛开辟出第二战场,由倭人去牵扯住清军的部分军队与沙俄的部分军队,将整个朝鲜半岛变成一个无限的绞肉机,就像是凡尔登战役一样放光清军的血,当然作为代价明牺牲的是倭人。

“是吗?”戈尔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那笑容之中却并未蕴含多少真正的喜悦之意,反而透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与无奈。他轻轻摇了摇头,缓缓说道:“若是放在平日,听到你讲出这样的笑话,或许我真会忍不住捧腹大笑一番。然而此时此刻,我的心境实在难以轻松起来。”

一边说着,戈尔茨一边从身旁的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其封面之上盖着一枚鲜红而醒目的印章——那正是德意志皇帝亲自签署的印记。

戈尔茨将这份文件递给郑清璿,目光凝视着他,郑重其事地开口道:“郑,我**部对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我谨代表军部向您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您能够参与到我国针对贵国所展开的军事讨论当中。”

“荣幸之至。”

******

这是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各国的边界和重要的军事要塞。会议桌周围已经坐满了人,大家都在低声交谈着,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戈尔茨看到郑清璿进来,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示意他在自己身边坐下。郑清璿点了点头,坐在了戈尔茨教授的旁边,环顾四周,发现会议室里的人都是德**方的高级将领和军事专家。

“今天,我们邀请了来自明国的郑清璿同学。”戈尔茨清了清嗓子,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施里芬计划的缺点就是由他来提出的,今天他手受到皇帝的邀请前来参与我们关于前几天施里芬计划是否应该执行的剩余讨论以及我国在未来的战争中是否应该在打通通往明国的道路,甚至是通过陆战彻底锁死英国的海上力量。”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郑清璿。

郑清璿的心脏跳个不停,一想到他要和这些留名青史的军事将领谈话并在他们的面前袒露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他的内心就一阵激动,他甚至感觉周围的空气都稀薄了几分。

“大家都很平易近人,因此……您无须紧张。”

戈尔茨大概是感受到了身边这位少年的紧张,微笑着来了这么一句。但他不说还好,这么一说,郑清璿便觉得更为紧张了。

坐在那张长长的、铺着深绿色绒布的会议桌主位上的,是一个留着极具标志性 w 形胡须的中年男人。他那浓密的眉毛下,一双锐利的眼睛犹如鹰隼一般,紧紧地盯着对面的郑清璿,神情严肃且专注。此人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

而在威廉二世身旁坐着的那位老者,则是于今年退休的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这位声名远扬的军事战略家,一手策划出了赫赫有名的施里芬计划,此计划曾被视为德国称霸欧洲的关键策略之一。然而此时此刻,施里芬对眼前这个敢于公然反驳他精心制定计划的东方少年充满了不满与质疑。尽管从理性角度出发,这少年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但作为该计划的缔造者,施里芬内心深处难以接受这样直接的批评。

“郑,接下来就请你向在座的各位详细阐述一下你所认为的施里芬计划存在的不足之处吧!”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德皇威廉二世,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尽可能地温和友善。

但这句话传入郑清璿的耳朵后,却仿佛变成了一种质问:“你究竟凭借什么胆敢断言我们如此精妙的计划会存有缺陷?”

郑清璿努力在自己的心里劝慰自己,在过去了数十秒后才缓缓开口:“尊敬的德皇殿下,我认为:在座的各位都错误的评估了法国人对于德国人的仇恨以及其在对德作战中所能爆发出惊人潜力。”

“我非常赞同戈尔茨教授的人民战争理论非常符合我接下来要谈论的观点,法国已经能够动员国家的意志来进行人民战争,因此德军想要在今后的对法作战中继续速战速决是不现实的,仅仅依靠一份严谨到一天多余的时间都没有的计划就想要击败法国也是处于主观设想,这样的战争只会让两个国家陷入到无尽的国力对拼,就像是两个拳击手一样,直到一方彻底被另一方耗死为止。”

郑清璿看着在座各位后咽了咽口水后继续说道:“接下来请我再来说说东线,东线德军的主要设想敌为沙俄,首先根据我的认知,俄军是不如德军的,但是德军在对俄作战上又不能进军太多,说到底就是一个补给线问题,但是德军可以依靠先打穿沙俄的防线以逼迫其坐到谈判桌上后再集结兵力回防西线,这样不仅能解开奥匈帝国最大的敌人让奥匈也来分摊西线的压力还能集结更多的兵力、装备、资源到西线。”

就在这时,施里芬开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