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继位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回想起来也是一阵感慨啊。”朱仲渊亲自给郑清璿斟了一杯热茶,“自继位以来二十余年,朕无时无刻都在幻想明军收复江北之地,重振大明。”
朱仲渊端起来桌上属于自己的那杯热茶,自嘲的笑了笑,“只是1890年的那场战争打碎了朕的幻想,朕如今是怕啊,怕1890年惨剧再度于大明上演。”
郑清璿微微垂头,他知道1890年的那场战争带来了什么,也知道面前这位大明名义上的主人在害怕什么,英法俄三国所带来的经济封锁不但带来了经济危机也导致了大明内部的民族矛盾更加激烈,算得上是1895年倭地叛乱的诱因。
“陛下,臣认为如今不该打。”
郑清璿不卑不亢的说道。
朱仲渊抬起头,眯着眼打量着面前这位臣子,嘴角扯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那依你之计,该当如何?”
郑清璿垂着眼,脊背挺得笔直,像是没被皇帝这股气势压住。他轻轻抿了口茶,放下杯子时,瓷器碰着桌面的声音清脆得让人心头一跳。
“如今困住陛下的乃是议会与内阁,臣不是说议会与内阁不好,而是他们都太心急了。”他抬头,直视着朱仲渊的眼睛,语气冷静得像是冬日里的一泓寒泉,“1890年的教训还不够吗?那场仗打得大明血流成河,国库空虚,整个陕北都被迫割给清人,各地赋税都喂给了英法俄,若不是德意志的无息贷款助大明缓过来一口气,如今整个大明怕不是早就乱起来了。”
“臣在德意志时对德意志大臣及皇帝说的话,臣如今原话奉还陛下。”
“当今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局部的战争,下一场大战将是引爆全球的战争,而大明现在并没有做好一场全球大战的准备。”
就在郑清璿要继续劝说朱仲渊坚定信心时,只听御花园外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声,定眼一看那是一个女官。
女官气喘吁吁的跑到二人跟前,大口喘着粗气,跪在地上,“陛下,不好了!”
朱仲渊的脸色一变,他立刻站起身来。“怎么回事?”
“议会......议会吵起来了!”
朱仲渊的眉头松了松,不耐烦的说道:“他们要吵就让他们吵去,反正他们不都是吵来吵去?无论如何朕不想打仗的决心都不会变。”
“不,陛下。他们不但吵甚至动手打起来了!”
朱仲渊的眉头紧锁,他转头看向郑清璿。“清璿,你随朕去看看。”
******
当二人踏入国家议会大楼内部,宫中的威严与肃穆瞬间被打破。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一群议员如受惊的蜂群般聚集,激烈的争吵声如惊涛骇浪,此起彼伏。有的人情绪激昂,挥舞着拳头,似要以这种方式彰显自己的观点;有的人则毫不留情,指着对方的鼻子,言辞犀利,令人咋舌,更有甚者已动起手来,一派与另一派陷入混战。
而在这喧闹的场景中,统领议会的议长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手中紧握着锤子,不断地敲击桌子,发出“砰砰”的沉闷声响,试图以这种方式唤起议员们的注意,恢复秩序。然而,这一声声的敲击犹如石沉大海,台下的那群议员们依然我行我素。
朱仲渊的脸色铁青,他大喝一声:“都给朕住口!”
议员们一开始并没有谁注意到朱仲渊,直到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大喊了一句:“陛下来了!”这群乱哄哄的议员们才逐渐安静下来。
朱仲渊走到人群中央,冷冷地扫视了一圈。“你们这是干什么?身为国家基石如今却在这里打成一片,成何体统!”
一个议员站起身来,可以看到那议员的头上还挂了彩,他弯下腰恭敬地说道:“陛下,臣等是为了国家大事而争论,不慎失态,请陛下恕罪。”
朱仲渊冷哼一声。
“吵吧,吵吧!朕倒要看看你们这一吵能不能决定打不打,能不能将江北吵回来!”
议员们闻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