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1914 > 第82章 消失的历史

明1914 第82章 消失的历史

作者:与其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7 07:49:58 来源:小说旗

【......我们用绊马绳将那些江北追击我们而来的满人绊倒在这片密林中,我们将手中的刀刺进他们的咽喉处,心脏处,肺部......直到他们温热的鲜血溅在我们紧握武器的手上,溅到了我们的脸上,我们才慢慢恢复理智......】

郑清璿看着手里的报纸,报刊头条旁就是这篇名为《大明武士》的小说,这里是主人公自崇祯自缢清人入关后苍忙逃亡南方的故事。

在告别萧睿以后,郑清璿坐上了出租车朝着郑府,车子朝着郑府驶去。

“民族主义吗?”

郑清璿捏着报纸的手指又紧了一些。

要理解民族主义就不得不谈,什么是民族,又是什么造就了民族主义这头怪物。通常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因此民族主义孕育而生,这是一头怪物,控制不好会将整个国家都带入到深渊之中。

因此要毁灭一个民族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抹消他们的历史,文化,语言;吞噬他们的经济;占据他们的地域。

郑清璿的目光在报纸上停留许久,指尖微微颤抖。他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心绪却已飘向远方。前方郑府的灯火已隐约可见,但他的思绪却仍停留在那些血腥的文字间。

\"先生,到了。\"车夫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拉回。

\"啊,多谢。\"郑清璿从口袋中掏出几张明元递给车夫,然后迈步走向府邸大门。

郑府内灯火通明,郑清璿刚踏入门槛,慕容柔嘉迎面而来。

“少爷,辛苦了。”

郑清璿摇了摇头,“不,没事。今天我让你准备的东西你都拿过来了吗?”

慕容柔嘉微微颔首,“放在少爷您的书房里。”

郑清璿点了点头,“嗯,天色也晚了,你先回去睡吧!”

他将报纸折好放入内兜,整理了一下衣襟,朝着书房方向走去。

******

书房的几扇大窗户敞开着,仿佛是在欢迎那如水的月光倾洒而入。月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书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银白的光斑,使得整个房间都被一层淡淡的月色所笼罩。

在中央红木家具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与月光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靠墙的位置摆放着几个高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技,从历史传记到哲学思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郑清璿眉头微皱,看着手上按道理应该是被销毁的史书。

【懿宗三十八年,岁在丁未,江户幕府既终。俄人尼古拉·斯帕拉捷利假国际访问之名,自沙俄边境乘驿车抵应天府,始国事之访,历三日而返。】

【俄使尼古拉·斯帕拉捷利来聘,与懿宗定明俄联盟诸事:明助俄侵东北,俟时出兵江南,增清廷兵压,迫签《尼布楚条约》。然俄亦当助明倭之战,阻清军南下。】

【懿宗四月,以倭人暗通清为名,始增兵海上。四月既望,遣使至倭,议扩商埠,为德川幕府所拒。】

【五月,老将郑森亲率士卒屯驻于琉球。】

【六月,我国使请于德川幕府,乞罢既颁之《怜悯生类令》,并增辟通商口岸。二事为德川幕府所拒。六月,倭地震,洪水作。加以重赋,致倭民不聊生。六月末,我国以倭既颁《怜悯生类令》严碍我海外贸易为辞,宣战于德川幕府。】

【七月,郑森帅师克长崎。七月中旬,兵锋直指山口。八月,占广岛。八月中旬,明倭主力会战冈山,明军斩获数万,遂大捷。】

【自此,倭人无力再战,遣使乞和。不允,十月,明军围京都。月末,明军破京,虏倭帝。德川家康率残兵北遁名古屋。】

【十一月,郑森受倭帝册封,封天威大将军,率师讨逆贼德川家康。十一月末,名古屋陷,明军擒德川家康。江户幕府遂亡。】

【懿宗三十九年二月,倭地悉归大明。废大名,置郡县,许以倭治倭。懿宗封郑森为镇国公,世守倭地。】

按照常理来说,大众所能看到的历史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历史真相往往隐藏在更深层次的档案和资料之中。然而,郑清璿手中的这份历史档案却并非普通之物,它是他特意从锦衣卫那里调取出来的私密历史档案,其中所记载的内容恐怕是一般人难以触及的。

郑清璿的手指轻轻地翻动着那片泛黄的纸张,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当他将那片纸张翻过之后,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张更为陈旧的纸张,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够辨认出一些关键信息。

在纸张的最下角只用黑字写上了一个字。

屠。

郑清璿盯着那个单独的\"屠\"字,一种冰冷的战栗从脊背窜上后颈。这个简单的字符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它的形体大小,仿佛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胸口,令他呼吸变得困难起来。

屠。

是屠戮?还是屠城?

他将史书向后翻了几页,寻找更多线索。纸张因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在他指尖下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犹如历史本身在窃窃私语。月光从窗外倾泻而入,为这一幕增添了几分诡谲的氛围。

新的一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映入眼帘:

【懿宗四十年,明军屠倭十城,斩首二十余万。倭人三度起义,皆被镇压。郑森严令,凡起义者,诛连九族。】

【平帝元年,倭人因懿宗身死。倭人旧大名连同武士引发起义。同年,明军坑杀二十余万,斩首数十万,筑京观。】

【平帝三年,倭人无令不可治倭。】

\"筑京观...\"郑清璿低声念出这三个字,喉咙发干。所谓京观,是古代军队胜利后,将敌军头颅堆积如山的骇人战果展示。数十万头颅,是何等恐怖的景象?

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几乎要将这份档案扔出去。但如果要深度改革,要让倭人愿意去战场上流血,郑清璿明白,逃避从来不是面对历史的态度。他强迫自己继续读下去:

【平帝五年,倭地人口锐减三成。倭妇多被掳为奴婢。明军屯驻倭地,士卒多娶倭女为妾。】

【平帝十年,郑森病故,其子郑梦龙继任镇国公,世守倭地。倭人再度起义,被残酷镇压。倭国旧贵族几乎绝迹。】

锦衣卫的密档毫不掩饰地记录着那段血腥的统治。

突然,他注意到档案中夹着一张单独的纸条,上面的字迹与其他部分不同,似乎是后人所添:

\"历史之书常为胜者所书,真相却往往隐于败者之泪。此档不得外泄,恐伤国体。\"

落款是\"平帝十二年,东厂督主\"。

他继续翻阅,发现后面还有更多内容:

【熹宗元年,倭地已设十三省,治理日渐完善。然倭人心未服,屡有刺杀明官之事。熹宗下令,凡有倭人杀官者,其居住之村镇,尽数斩首。此令一出,倭地震恐。】

档案中还附有一封郑梦龙的亲笔奏折,字里行间透露着冷酷无情:

\"倭人天性桀骜,若不彻底铲除其文化根基,恐日后生变。臣请陛下准许,强制倭人改汉姓,毁其宗祠家谱,焚其典籍,断其文脉。数代之后,倭人将不复知其本源,自然归心于我大明。\"

【熹宗二年,倭地焚书数十万卷,抗令者高达百万,半数愿服,余者皆杀之】

郑清璿的手指摩挲着这本泛黄的史书,手指有些发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