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 > 第78章 。 看着手中的诏书,朱权也不禁摇头苦笑。

看着手中的诏书,朱权也不禁摇头苦笑。

“宁王殿下,现在大宁府已全境光复,捷报也送到了应天。

不知道朝廷是否会下达新的旨意,命令朱将军停止前进?”曹峰恭敬询问道。

“不会,”朱权摇了摇头:“至少在彻底平息叛乱前,父皇不会下令收兵。

叛贼若不根除,终将是我们大明的心腹大患,而且父皇也需要借此警告天下,背叛大明的代价有多么沉重。”

对于朱元璋,朱权还是有所了解的。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曹峰再次问道,目光望向北方,充满期待。

“你可是大宁府的守将,不像朱雄那样四处奔走,你就在这儿等着吧。”朱权玩笑道。

“唉,我也很想追随朱将军一起痛击敌寇。”曹峰叹了一声。

此时朱权忽然开口,“新募的三万新兵全都调来这里来。”

“目前边境城池已有兵力一万五千,应该够了。”曹峰回应道。

“我估计朱雄肯定会再出状况,多派些兵马也是以防万一。”朱权笃定地道。

“还会出状况?”曹峰一脸不解。

远在陕西长安,太子朱标看到最新战报哈哈大笑:“朱雄果然没辜负我和父皇期望,如今大宁府所有失土已全部收复。”

身旁官员纷纷称赞,“朱将军确实无愧为我大明战神。”太子一行巡视地方依然有不少官员随行,即便有副本递到京城,但太子仍旧要负责诸多事务。

笑着正欲再言,突觉咳嗽剧烈。

众属官忙围上前来。

“没事,只是有些风寒。”朱标勉强按捺着,摆手示意无碍。

“你们继续汇报公务。”稍歇片刻又道,“待巡查结束,本宫也将回返应天。”

此时长安王宫之外,一名黑衣老僧抬头望着皇宫方向低声呢喃,“大明气数将近矣!”

而此刻,在应天府的奉天殿中,依旧百官分列两侧,庄重肃穆。

然而朱元璋今日龙颜大悦。

这般愉悦的心情令人一时难以将其与那位一言即可断人生死的大明天子联系在一起,更难以想象当年那位曾以一纸诏书诛灭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多人的帝王风采。

“诸位卿家。”

“朱雄这孩子,又为我大明建立功勋了。”

“ truly是个人才。”朱元璋带着笑意环视群臣,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兴。

孙子有这般出息,他这个做爷爷的自是欣慰不已。

眼下,朱雄在外所积累的战功,未来必将成为他的底气,让朝中百官信服,也让天下百姓敬重。

凭借他的赫赫威名,定能赢得四海民心。

等朱雄将来登位,皇室这份表率之力也会显现出来——就像寻常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亲身征战沙场,次次报捷,并非靠弄虚作假得来。

这正是让人信服的核心所在。

“父皇。”

“大宁府那边的战乱平定了么?”朱棣走上前一步,开口问道,脸上满是好奇。

其他文武官员也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

“宣读吧。”

“让大家明白大宁那边的具体情况也好。”说着,朱元璋笑着将手中的战报递给了王景弘。

随后,王景弘清朗的声音响起:“儿臣朱权恭报大宁军情!”

接着他娓娓道来:“近来,朱雄将军率领四万镇寇大军奋力作战,已成功收复被叛贼占据的所有城池和村镇。”

“仅在近期战斗中,就有超过三万名叛贼遭到歼灭。

而今,反贼势力已然溃散,对我大明再无半点威胁。”

“当前局势已稳,为进一步巩固胜利果实,朱将军将继续挥师北上,肃清残余叛乱分子。

此举意在警告天下任何敢于挑衅我大明天威者皆难逃生天!”

“还有。”他补充说道,“由于匪患侵扰,致使近百万生灵涂炭、财物尽失。

现恳请父皇紧急调配粮食以救助受灾同胞……”

听完这段战报,满殿文武一片哗然:

“朱将军不愧是我朝名将!”有人赞叹,

“不过三个月时光就化解了这场危局……”又有人附和道,

“看眼下态势发展,预计四个月内就能彻底消灭叛乱武装力量了。”更多声音加入讨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更有人说:“用他们覆灭的结果向所有蛮夷小邦展示我们中华天威的重要性何其巨大啊。

从此后必然不会再有轻举妄动之人出现。”

正当大家沉浸在兴奋之中时——

一个站在文臣前列的中年男子缓缓走了出来。

他的表情格外严肃且正经。

这个人就是孔纳。

他是孔子后裔,当代衍圣公,尽管没有实际权力,在学术界却有着极高地位。

然而对穿越至此代的朱雄而言,这些名头不过是种讽刺罢了。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在每次王朝更迭之际,这位自称忠义为先传人往往第一个写下投降书的人之一。

如此虚伪作为怎么还能得到尊重?所以心里暗自不屑。

“不知衍圣公约有什么话要说吗?”察觉气氛变化,朱元璋开口问到。

听到召唤,孔纳躬身施礼后答道:“陛下明察。”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我大明是堂堂礼仪之邦,在面对周边附属国时应展现出大国风范与容让之心。”

他认为:“即便是在处理此次暴乱部落问题上也要体现我们大明皇恩浩荡之处,令彼等真心感激不敢再犯。”最终结论道:“只要这么做就必定能够征服这些部族的心,让他们世世代代都对我们表示忠诚和服从。

这一席话顿时让周围安静下来。

朝中大臣们大多都略带不屑地瞥了孔纳一眼,那眼神就如同在审视一个无知的愚人,尤其是一众武官,听闻此言后皆觉得滑稽至极。

此人不过是会纸上谈兵罢了,自负到让人发指,完全沉浸于衍圣公的名号中不可自拔。

“朕知道了,退下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孔纳退下,连训斥的念头都没有升起,也懒得多做评说。

毕竟朝廷供养衍圣公不过是为了让儒家传统得到承继和倡导,其意义仅限于此。

至于其他的才能,孔纳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不堪入目,这些底细朱元璋心中再清楚不过。

眼看自己的进言得到了皇帝的一点注意,孔纳内心满足,遂安心告退。

“方才宁王的战报想必众位爱卿也都知晓了。”

“大宁府百万生灵陷入困境。”

“叛军令人愤恨,但平民却实在无辜。”

“朕只有一个期望,就是尽早化解这场战火留下的伤害。”

陈敬,现在吏部需要选贤任能去填补大宁府空缺之职。

“郁新,户部马上调配足够的粮款物资,用于抚慰受灾民众。”

朱元璋当即定下旨意,并将视线落在吏部尚书与户部尚书身上。

“臣遵旨。”

两人立即领命而去。

随后,朱元璋又强调:“然而镇压寇匪军队所需辎重运输也不能耽搁,切记保证前线不缺军粮。”他又叮嘱了一旁的郁新。

“禀奏陛下,此次战争最好不要拖延超过四个月,否则军需辎重加上恢复大宁府百万百姓所需的花费,国库必将面临极大压力。

距离明年的秋税收成还有较长时日,如果不严控开销,万一国家再有变故则难以为继。”户部尚书郁新郑重启奏。

“朕定会遣人告知朱雄,要求他尽速平定边疆之乱。”朱元璋点头应道。

一旦战争开始,国库的资金和粮食就像在燃烧一样迅速消耗殆尽。

在广袤的大明国土上,仍有许多百姓饥饿而死,这是当务之急。

况且,自然灾害频发,任何一场地震、洪涝或旱灾,都有可能动摇根本。

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需要确保国库有一定储备量以备不虞。

接着又传令:“朱雄此战建下奇功,至于封赏之事待他彻底结束三卫之战,回归京都面见朕时再说。”

一旁的秦逵出列道:“陛下,依照惯例朱将军刚从前线归来休假,本应至来年方可复命。

上次您曾赐予他两个月假期,但实际仅仅歇了不到一个月。”

朱元璋听罢笑道:“朕当初给的是两个月,可如今只用了一个月未满。

等此役完毕让他直接回驻地,这其实也是一种体恤与犒劳。”秦逵不再争辩,“微臣明白。”

此时,朱元璋似想起一事,转身询问礼部尚书赵瑁:“对了,太子还剩多久才归朝?”

“启禀陛下,太子如今在陕西巡视已达三个多月之久,算算路程顶多两个月内就该踏上归程了。”赵瑁赶紧回话。

“还得等两个月么?”朱元璋的神情间流露出一丝不舍。

毕竟爱子在外如此长时间,确实让身为父皇的自己很为想念。

但在殿内的大臣眼里,这种等待却是早已习以为常的场景了。

谁不知当今圣上对太子何其眷顾宠爱!而且不只是朱元璋,全体文武也均在殷切盼望太子返朝——毕竟朱标若在京城,一旦圣上震怒还有人可以劝谏,而现在缺少这位缓冲之人,群臣更感到如履薄冰唯恐一时触碰龙颜大怒的锋芒。

那种帝王之威与雷霆暴怒,常常令人心悸不已。

“老四。”朱元璋忽又把目光投向朱棣,“老二最近表现如何?是否真心悔过?”

“启禀父皇,二哥自被圈禁府中后,臣去探视时发觉他已颇多改观。”朱棣谦恭答道。

“你要用心盯着他。”

“等他彻底反省自身过错,朕才考虑宽恕之事。”

“你转告他,倘若再敢犯错,朕必定废黜他!”朱元璋语气森寒地道。

“儿臣定将父皇的话原原本本传达。”

“另有要事禀明父皇。”朱棣依然毕恭毕敬。

“讲来听听。”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他说。

“臣在应天休养已达三月之久,此皆是蒙父皇厚恩,但北平军务亟待处理,因此想回北平整顿军务。”朱棣慎重言道。

从中不难察觉到,相较京师而言,北平才是他的心安之地。

这边是得随时应对暴躁无常的帝王父,而到了北平便是唯他马首是瞻的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