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 > 巷口的糖霜包子

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 巷口的糖霜包子

作者:颐和园的张夫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0 10:12:19 来源:小说旗

腊月廿三,我蹲在巷口啃冻硬的馒头,指甲缝里嵌着煤渣。陈阿婆的包子铺飘出糖霜味时,我正对着热气哈手,布鞋窟窿里的脚趾头冻得通红。

“小穗子,来。”阿婆掀开蒸笼,白胖的包子在蒸汽里晃悠,“今天多给你个枣泥的。”她指尖的创可贴蹭到纸包,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剁肉馅时被骨头上的碎渣划的。

阿婆的儿子在码头跑船,总说等赚够钱就接她去住楼房。可直到那年台风掀了屋顶,我才看见阿婆床垫下藏着的病历单——胃癌晚期,药费单上的数字比包子铺的账本厚三倍。她把我叫到跟前,用包包子的手捏住我手腕:“记着,以后有人蹲在巷口,你就给碗热汤。”

阿婆走后第七天,船运公司的人送来个铁皮箱,说是她儿子在海上遇了难。箱子里除了几件旧衣,还有本泛黄的笔记本,第一页写着:“1978年冬,码头王大姐给我半块红薯,救了我和宝儿的命。”原来阿婆记了四十年的恩,连我吃的第一百三十二个包子都标了日期。

我接手包子铺那年十六岁,蒸坏了三笼包子才想起阿婆说的“面团要醒得像婴儿的脸”。隔壁五金店的刘叔总来帮我搬煤块,有天他盯着我手腕上的烫伤说:“你阿婆当年救过我闺女,要不是她给的那碗热粥,孩子早没了。”

好景不长,巷口突然来了个收保护费的疤脸男人。他踢翻蒸笼时,我正给捡废品的张大爷装包子,滚热的面皮贴在脚背上,疼得眼泪直掉。“小丫头片子,这地盘现在归我管。”他叼着烟,鞋跟碾过掉在地上的枣泥包,甜香混着烟灰味钻进鼻子。

那天夜里我蹲在阿婆的墓碑前,指甲抠进冻硬的泥土。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转身看见个穿校服的女孩,怀里抱着个保温桶:“我奶奶说,你这里有免费的夜宵。”她掀开盖子,是熬得稠稠的小米粥,“奶奶说,二十年前有个姓陈的阿姨,在她流产后给过红糖鸡蛋。”

后来我才知道,女孩的奶奶就是码头的王大姐,阿婆笔记本里第一个名字。疤脸男人再来时,巷口蹲满了人——捡废品的张大爷,开五金店的刘叔,还有拄着拐杖的王大姐,他们把我护在身后,像一群老母鸡护着雏鸟。疤脸男人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突然啐了口痰:“算你们狠。”

去年冬天,我在案板前教徒弟包包子,门帘突然被掀开,进来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他攥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用拼音写着:“谢谢阿姨,妈妈说你的包子治好了她的胃病。”我认出他是巷尾环卫工的儿子,上个月他妈妈在雪地里晕倒,是我熬了姜茶守了整夜。

案板上的面团醒得正好,我突然想起阿婆临终前的话。原来有些恩情就像发面,在岁月里慢慢膨胀,最后变成能托住人的暖。现在我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名字:送我煤块的刘叔,教我熬粥的王大姐,还有那个给我送保温桶的女孩——哦对了,她现在每周都会来帮忙擦桌子。

前天清晨下着小雨,有个穿西装的男人站在铺前犹豫了很久。他掏出张照片,上面是年轻的阿婆和个穿船员制服的男人:“我父亲临终前说,一定要找到陈阿姨的包子铺。四十年前,他在码头饿晕,是陈阿姨给了他三个菜包,让他有力气去赶船。”

我给他装了六个糖霜包,多塞了个枣泥的。看着他走远的背影,蒸汽模糊了玻璃窗,却清晰映出案板上的笔记本——新的一页写着:“2025年春,巷口新来个卖花的婆婆,她说年轻时阿婆曾帮她照顾过生病的孩子。”

面团在竹屉里悄悄长胖,糖霜在热气中融成亮晶晶的网。原来这世间的恩情,从来都不是单行道,它像包子铺的炊烟,飘出去又绕回来,最后把整条巷子都熏得暖烘烘的。就像阿婆当年说的:“记住别人的好,心里就有了光,走到哪儿都亮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