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浊流滚滚 > 第19章 遇大难心怀怨念 防匪扰想出奇招

浊流滚滚 第19章 遇大难心怀怨念 防匪扰想出奇招

作者:泾河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1 00:24:57 来源:小说旗

张家堡第一天,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喜气洋洋娶媳妇。没想到第二天,全部变成了白色祭奠的灯笼,巨大的落差,使人们无法接受。

老天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一切都无情的降落在你的头上,在这与世无争,远离城镇的偏僻角落,同样上映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昨天还是喜庆的新娘子的玉芝,今天也是一身素装,戴孝在身。在她高兴之余,还未笑出来的时候,悲伤再次降在她的头上。张家堡出事,在她看来和她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为了娶她,才招来土匪,她心里明白,今天最需要关心安慰的人有两个。

玉芝早早起身做好汤,送到婆婆面前,她理解婆婆此时的心情。在老太太心里,大儿子是最让她骄傲的儿子,在外边当上了州长,人前显贵,在这三道梁无人可比,就是在这槐庆府也是首屈一指。今天英年早逝,所留遗憾,自然难表,给一个母亲的打击,哪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真是这个大家庭的悲痛。

玉芝把躺着的婆婆扶起来,婆婆看着新媳妇端着碗,心里也有一丝欣慰,觉得这个媳妇还能善解人意。对着儿媳说道:“出现这事,也不由咱们,你也不要太自责,土匪那天抢人,咱们哪能阻挡得了,这事和你没多大关系。”老太太也是看透儿媳的心思,见儿媳能通情达理,也就安慰了她一下。

给婆婆喝完汤,玉芝转身去看大嫂,她也打听了大嫂的身世。大嫂姬凤月,是商州人,她真可称的上是大家闺秀,她的父亲在商州为官,大哥在官场上能平步青云,她父亲从中斡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回家来他们一家人住在中间的窑洞,大哥的离去,最伤心的莫过大嫂了,大家心知肚明,就连老太太也是多次让小兰去看看大儿媳,向自己说明情况,她把大儿媳看的比自己更重要。她可是养着张家两个男丁,张家未来的希望。

姬凤月本想着,趁给老二娶妻,跟丈夫回家和家人团聚,让奶奶看看两个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谁能料到出了这档子事。丈夫在商州做州长,正是官运亨通,年轻有为之时,就这样戛然而止,这不仅仅是丈夫一个人的事,而是妻子最大的心痛。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幸福美满的一家人,转眼间就支离破碎,家庭崩塌,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无法承受,想到自己和两个儿子没了依靠,她瞬间崩溃了。

玉芝来到大嫂住的窑洞,看到大嫂姬凤月躺在炕上,她根本没有抬头看进来的是谁,伤透心的她,也没有一丝顾忌自己的念头。她一夜未眠,虽然停住了大声哭泣,可还低声的抽泣着,眼泪不断线的往下流,旁边躺着两个孩子还在梦中,完全不知道失去父亲的变故。

玉芝看着大嫂的模样,心想她哭泣了一夜,她的身体哪能受得了?希望她能喝点汤提神。她把大嫂扶起来坐好,把汤端在大嫂的面前,神志模糊的大嫂睁开眼睛,看见玉芝站在面前,突然眼睛睁大,手臂一挥,一把将玉芝端来的汤碗打翻,碗摔碎在地。

她愤怒的指着玉芝吼道:“你出去,我不想看到你,你这个扫把星,就是为了娶你,我们才回来,要不我们在商州府,那会出这事。”

大嫂这时,就像找到发泄对象,一腔怒火一股脑撒向玉芝,玉芝流着眼泪,没有任何反驳,她耐着性子去捡地上破碎的碗片。

大嫂还是声嘶力竭的喊道:“滚出去,滚出去,你真是个扫把星,刚进门,就把灾祸带来了。”大哥的死,大嫂完全怪在玉芝身上。

玉芝强忍着泪拾起碗片走出门来,满眼泪水挡住了视线,她靠着门外的墙,禁不住的泪水流了下来,她伤心的抹着眼泪,她没有心思去怪大嫂,她只为自己流泪,昨天还认为走进了幸福,心里喜气洋洋,今天就成了这般模样,泪水涟涟,满腹心酸。她心里想,大哥的离去,也许就变成自己和大嫂之间难以解开的死结。她不想和谁过不去,她想尽心尽力的和全家人和睦相处,可命运就是这样让人难以如愿,没被人接纳,倒成为被责怪的对象,一切都使她始料未及,无法逆转,就像老天爷在有意的惩罚她,见不得她好一样。

张国良心里担心,祭奠大哥会引起母亲的极大悲痛而倒了下来,不敢大肆操办,极为低调,也就是为了埋人,没有任何张扬。

国才怕土匪再来报复,就让管家把油坊的伙计们召集起来,给他们来了一个快速培训,把从土匪手里夺来的枪,发给这些伙计们,让护卫教他们如何打枪,如何坚守城堡,让这个城堡里,有了一支武装力量,来抵御土匪再次遭扰,为守城堡打下了基础。

安葬了张国栋之后,姬凤月执意要回商州,也许她认为,只有自己父母才是最体贴自己,最疼爱自己,回到他们身边,才是最安全,最稳妥。

老太太想让她多住几天,缓缓悲伤的心情,可她拦都拦不住,最后只好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商州去。国才也要回西安,老太太就让三儿护送大儿媳回商州,保她路上安全,再不能让儿媳和孙子,出现任何差错。

国才要送嫂子走了,他的两个护卫,一起在门外等候。姬凤月在丈夫的灵前,大声的哭泣着,难过的起不了身,老太太抹着眼泪,让将儿媳扶起。凤月抱着老大的灵牌,在她心里,丈夫人回不去了,灵牌必须带回去,看见灵牌,就像看到他的人一样。她哭出了大门,上了马车,她低着头,和亲人一声招呼也没打,甚至往外一眼都没看。

这个伤心的地方,这个失去丈夫的地方,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怨,只有恨。埋怨丈夫一意孤行,硬要回家,恨自己没有拦住丈夫,躲过这个灾难。更气老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找来这样一个扫把星,引起这场灾难、别人在娶媳妇,而自己却在遭难,这个世界怎么这样不公平?没了丈夫,孤苦的她只有守着灵牌过下半辈子了。看到两个儿子,才觉得自己还有依靠,两个儿子,是她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玉芝跟在老太太身后,也陪着流眼泪,她不敢上前安慰大嫂,这几天,大嫂从来没有用眼看过她,心中的怨气一直没有消减。

玉芝心里明白,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一样,好端端的,就失去了丈夫,谁能接受?怨气无处发泄,对她只是找到了一个发泄对象而已,看在她遭难的份上,她只能忍让,不能和大嫂有任何的计较。

老二国良上前,紧紧握着老三国才的手,互道保重。老二心里明白,这次要不是老三带着护卫回来,张家堡不知道要被土匪践踏成什么样子?大哥为了呵护他们,结果和他们阴阳两隔,不能相守,成了他们兄弟心中永远的痛。

在老三国才心里,守护张家堡,守护一家老小,就成了二哥的重任,握手就是相互鼓励,相互依靠,给二哥叮嘱道:“家里交给你了,有什么事,记着给我写信。”张国良点头答应,不论什么时候,兄弟就是最大的依靠。

一行人把亲人们送到城门外,看着他们走向远处,直到看不到马车的影子。

老太太转过身对玉芝说:“不要记恨你的大嫂,在官府里一直做着官太太的她,没经见过大事,国栋走了,对她来说就是天塌了,她肯定是受不了。她回这个家的机会也就不多了,看在你大哥的面上,看在两个侄儿的份上,你和国良,以后都要去看看她和孩子,有亲骨肉在,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啦。”老太太说的老泪横秋,泣不成声,她心里惦记着自己的两个孙子。她心里有过想法,也就是留住两个孙子,看到大儿媳的样子,她把这话咽在肚子里,没有说出来,儿媳失了丈夫,怎么能再失掉儿子?那不是又往她心上扎刀子嘛。还是顺其自然,由儿媳自己决定吧。

玉芝赶忙上前对老太太说:“妈,你说的我记下了,我怎能记恨大嫂?大哥不在了,大嫂肯定难过,人在难中我能理解。以后我有机会,一定会去看她和孩子的,妈你放心吧。我们是一家人,两个侄儿我们一定照料着他长大成人,就像对待我的儿女一样。”

老二张国良接着说:“玉芝说的对,如果大嫂困难,养不了两个侄儿,我一定将他们接回并养大成人,张家堡就是他们永远的家,我们永远是他的亲人。”张国良明白母亲担心什么?怕的就是两个侄儿将来没有依靠,他立刻给母亲起誓,让母亲放心。

张国良回头给张管家说道:“从今天开始,有人通过就放吊桥,没人通过就升起吊桥,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城门上要有人昼夜守候,晚上不准任何人出入,外边有什么急事,只能喊话,不能放吊桥,防止土匪胁迫着熟人哄骗入城堡。抽时间练练枪,我让老三再给咱们搞点子弹,防止土匪来报复,张家堡不能再有任何闪失,我们经不起打击了。”

张管家点头应承着,张家堡时刻处在,防止土匪报复的紧张防卫当中。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土匪的报复,那就是要流血,那就是要死人。疏于防范,住在张家堡的人,生命都要受到威胁,他们谁都承受不起灾难带来的后果。

在这偏远的山区,本应是远离战乱的一片静地,人们都在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传统守旧的生活模式。如今卷入这社会动荡之中。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简单,如同一个清纯少女。而现在却茫然的不知所措,就像被浇了一头浑浊的泾河之水,身体、乃至心灵都受到了严重污染。他们这些人,都被无情的抛在动荡的社会污流当中。任何祈求,都无济于事,任何挣扎,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他们只能无可奈何接受着,生活的洗礼。

真是: 满院欢喜家兴盛, 祸从天降起悲声。

都想欢乐长久伴, 世道不平难安生。

回到县城的高县长,让邱佩对匪徒进行了审讯,得知了土匪大屁股十三的详细情况。并立即成立清剿队,并命令保安队邱佩,派出清剿队,对五凤山余匪,进行清剿。扫除这帮害人虫,还乡民一个平静的生活。

邱佩知道是王结子,也清楚只有二十多人在山上当土匪,就派了一个小队,去围剿。

由于保安小队轻敌,加上匪徒凭借着五凤崖天险,和清剿队对抗。还有清剿队贪生怕死,不敢向前冲,和土匪陷入僵持。

这里地势险要,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土匪藏在山凹之处,下边的人完全看不到,更谈不上直接射杀。要过一线之路的五凤崖,半道上露头,就完全暴露在土匪的眼线之下,对面人看见摇旗,山崖上边的人就放滚石,下边的人,就会被砸中,和滚石一起掉下悬崖。不费一粒子弹,用现成的石头,就能封住上崖的人。没有其它路上山,也不能快速强攻,清剿队因有伤亡,又有几名保安队员受伤后,便停滞不前,上报攻山困难。

邱佩也不想在这里浪费自己的人员和枪弹,和土匪拼个高低。他只想应付一下高县长,能使高县长在众官员面前说话有面子,体民心,顾民情,仅此而已。他借有人员伤亡,安抚伤亡家属为由,召回清剿队,此事无功而返,不了了之。他们没有清剿土匪,给这些匪徒,留下苟延残喘的机会,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侵扰不断的祸根。

真是: 官府**无纲常,奸人私下把贼养。

祸国殃民乱世道,百姓受害遭祸殃。

土匪倾巢而出袭击张家堡,虽然没有成功,可在三道梁上影响却非常之大。张家堡,有城堡可守,别的村庄,没有什么险要之处。家庭殷实一点的富户,仅仅筑有土墙,也只能防止狼的侵扰。对于土匪,那就没有一丝作用,土匪翻土墙,就如同走平路一样。单家独户,怎能和持枪的土匪抗衡?还不就是任人宰割嘛,大屁股十三屡屡得手,就是因为有着村庄的人们,无险可守。

三道梁上,韩家庄九先生,也是有点名气,不用说,肯定是土匪惦记的对象,土匪来了怎么办?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防御的办法。这个念头在他的头脑里上下翻动。他绞尽脑汁,想不出任何办法。九先生把老大韩兴仁,老三韩兴盛叫到自己的药房,商量对策。

老大先说道:“我看见,高家山的高老头,他在自家的窑洞的偏顶上打了一个高窑,做一个很高的梯子,晚上人上去,就把梯子拉上去,谁来都上不去,我看咱们也打上两个高窑,土匪来了,人躲在上边,他们往上爬,咱们也能反抗,准备些石头,和长矛,就能抵抗,就能躲过土匪,只要抓不到,他们就没办法。”

老三也应声道:“我看这是个好办法,就得弄一个抓不住的地方,要不没处藏,被逮住,家当被抢光,人不被打死才怪。”

九先生慢条斯理的说:“这高窑只能防御那些小毛贼,对拿着枪的盗贼,就没有任何威胁。高窑在明处,易被发现,高窑被困,也是没有办法。还不如,在暗处打一个地窖,人藏在里边不易被发现,好藏也保险。”

老三反对道:“地窖?不行,不行,地窖被土匪搜着,那就连窝端了,我们想抵抗也没办法。还不如高窑,高窑居高临下,我们搬点石头放在门前,既能用石头砸,又能用长矛戳,首先人不吃亏,我看高窑比地窖要强多了。”

九先生想了想说道:“那好吧,当前就只有这个办法,那就尽快打一个高窑出来,明天就请几个劳力来。只要人出力,就能尽快完成。人安全,比别的啥都重要。”九先生安排完毕,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也没其它办法,只叹气道:“唉,这世道人乱成啥了,土匪当道,人没法活了。”

“大”,随着一声稚嫩的叫声,露出一个女孩的笑脸,九先生回头看是女儿金珠,笑着说:“你来干什么呀?”

“我妈让叫你吃饭哩”。金珠跑进去抱住就先生的腿说。

九先生又问道:“吃得什么呀?”

金珠脆生生的说:“长面条,还有鸡蛋。”

九先生看着女儿,满心高兴,跟着金珠回家,只见金珠蹦蹦跳跳的,九先生心里乐滋滋的,自从有了金珠,老婆梅花的脾气有了很大的改观。先前回到家里,冷冷清清,现在好多了,有孩子,家里有了活力,干起活都有了精神,吃呀,喝呀都忙得停不下来。

进得门来,梅花饭菜已摆上桌。一家三口都端起了碗,吃饭间,九先生给老婆说道:“明天要动手打高窑,你明天过大哥家,帮忙做饭,要叫劳力,尽快打出来。这年头,闹土匪,没个藏身处不行,晚上人在高窑住,也能安全点。”

老婆梅花说道:“亏你想得出,一个鼻子窟窿一样的小窑洞,能装的下三家人?你是想看老三媳妇大屁股?还是想看老大媳妇的大奶头?硬要往一块拥挤?”梅花见过高窑,对高窑面积太小有所了解,更不想和老三媳妇往一块凑,所以极力反对。

“你胡说什么,为了躲土匪,那有这么多讲究,再说土匪都是晚上来,躲藏一下,土匪走了,再回自己家住,有什么不行?就你事多,一个住不下,就打两个。”九先生辩解道。

“不如一次打上三个高窑,三家各住各的,谁也不妨碍谁。”梅花还是坚持己见,

“打高窑也是有地方条件限制的,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打,不是你想打到哪来就能打哪里,费工费时,还要费钱,那有你说的那么轻巧。”九先生回应了一句。

“你就知道钱钱钱,说破了就是想和老三媳妇住在一起。”梅花还是紧咬住他的话不放。

“你……你就知道胡搅蛮缠。”气的九先生说不出话来,筷子往桌子上一拍,饭也不吃了。

“大,我和你住在一起,和其他谁都不住。”金珠插了一句。

九先生转身过来,看着女儿又换上笑脸说:“好,好,好,乖女儿,就和我住行了吧。”九先生和每个老人一样,对着孩子,都能把气压下去,把笑缓上来,孩子成了老人生活消气的良药。他不再想和媳妇争吵下去,就领着金珠出去,想别的办法。

其实九先生也知道住在一起不方便,为了省钱,他就情愿挤在一起,他觉得互相有个照应也是很好,媳妇的反对,使他有点烦恼。

在这三道梁上,住户较少,村庄更稀,这北梁上仅有五个村庄,韩家庄也就算上是个大村,还有十几户人家住在一起的也叫村庄。

这北梁上唯一只有一个药铺和商店,那就是九先生开的,生意不算红火,但也能招来,十几里外的乡民,前来购物。虽然九先生是个兽医,但在这没有医生的山村,给人也能将就医治,用九先生的话说:羊马君子都一理,只是药量上有差别。平常不出门,只有个别大户人家来请,才去给人或牲口看病,看好便给抓药,一人一手完成,从不让别人插手。

山里人穷,有人得病都见不到先生,是由家里人根据病情,向先生诉说,先生也是根据诉说和经验,给人开药医治,药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药没对症,病人到死也不知道得的什么病。山里人善良老实,认为是天命所归,对先生没有一丝埋怨。九先生也有自己的一套能耐,对一般小病,头痛脑热,肚痛拉稀,也能药到病除,所以人们还是很相信他。有病都来找他,毕竟县城距离太远了。需要时间,更需要钱,穷人也折腾不起,也浪费不起时间。

坐在药房的九先生,想着老婆梅花的话发愁,该怎么办好?他抬头看见房梁,突然灵机一动,在这房梁上,搭板做个二层,周围用板围起来,不就是个藏人的地方吗?何况自己只有三人,地方小一点,也没关系,晚上土匪来,谁会看房顶?外边高窑,那是明摆着,那土匪一眼就看见,有啥安全可言?这房上,人要上去,就做一个高梯子,上去后将梯子架在房梁上,暗室在房中,就不易被发现,不就把问题都解决了?自己在山沟里有的是树木,况且庄子周围都长有大树,找人来解板不就行了嘛,就能立刻解决面前的问题。

九先生对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即刻给老大老二做了安排,让他们各自打一个高窑,藏自己一家人,高窑也就不必打得过大,也就能省力省事,事情也能尽快办妥。

自己就叫人挖树,解板,做暗室,把自己一家人安排好就行,免得和老婆打口舌之战。九先生盘算好的,也得有一个时间去完成,然而,盗贼不是等你准备好才来到的。

真是: 为躲土匪奇招想,高窑密室把身藏。

只要留得活命在,钱财粮食自个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