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51章 人常犯错,方能改正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51章 人常犯错,方能改正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仁厚与否,还得由百姓评判!”

朱瞻基摇了摇头,对此并不在意,接着说道:“想必你们刚才也看见了李时勉被带出去的情形,他一开始就反对我设立医学院。

具体原因嘛,我就不说了,这是他当时跟我谈话的内容,由杨士奇杨学士记录下来,你们看看吧。”

说着,朱瞻基将李时勉签字的对话递了过去。

小鼻涕机灵地接过来,递给夏原吉二人。

两人对视一眼,意识到他们此行的目的或许就在那份记录里。

想到这儿,他们立刻凑在一起翻开记录。

越看,两人越觉得内容有些不妥。

尤其是朱瞻基表现出的那种一味退让的态度,让熟悉朱瞻基性格的夏原吉直觉其中有阴谋的气息。

要知道,这位太孙殿下在生意上从不吃亏,怎么会在这个小小的国子监祭酒面前如此忍让?

朱瞻基不知道夏原吉如此敏锐,等他们差不多看完后才开口说道:

朱瞻基略带惋惜的摇摇头,表情透着深深的失望:“本来听信李时勉的话,我差点放弃创建医学院的念头。

我还打算将他的建议写入我和太子创办的新报纸上呢。”

他瞥见夏原吉与蹇义脸上写满疑惑,停顿片刻,小声补充道:“哦,这报纸不是寻常的邸报,它由皇家直接印发,免费分发给所有臣民和官员。”

此言一出,夏原吉和蹇义如梦初醒,心中已然明白其中深意。

夏原吉更是心知肚明为何早先总觉得其中有蹊跷。

这分明是在给李时勉挖陷阱。

若无这份报纸,李时勉的主张并无不妥,甚至可能广受赞誉。

可一旦报纸刊出,局面立刻逆转。

创建医学院无疑是一项善举,国子监反对的理由不过是士林支持罢了。

然而报纸一出,只要公布太孙殿下提及的目的,稍有理智的人都能明白其益处。

那时,士林不该继续反对,而应颂扬功德。

毕竟谁能保证生死大事不需医者?背后批评江湖郎中尚且可以,公开场合却难免自讨苦吃。

若是有人前脚反对,后脚生病,那些郎中怎会轻易放过?说不定送来的药方就是致人毙命的。

夏原吉和蹇义想到此,不禁冷汗直冒。

刚才太孙殿下当众提议建医学院,若他们稍有异议,名字岂不也会登上报纸?

生死与否他们倒无所谓,但若死后还要被世人唾骂,任谁也无法接受。

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终于明白了那位赫赫有名的国子监祭酒,为何在被拖出去时会有那样的表现。

“太孙殿下真是高明!”

夏原吉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突然拍了下朱瞻基的马屁。

他觉得自己以后对于太孙殿下的一切事务都要多加留意几分了。

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之前与太孙殿下讨价还价的事,没被太孙殿下记仇。

否则,他觉得自己今天下朝后就得递上辞呈回老家了。

看到两人的反应,朱瞻基便知道他已经把夏原吉这位老前辈和蹇义吓得不轻。

心里有些好笑,但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便安抚道:“办报纸的目的在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如实报道,让大明百姓知晓真实信息及朝廷政策。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民众的眼睛是最亮的,是非曲直自有读者判断,我想二位尚书对此应该毫无异议才是。”

——

“我等绝无异议!”

听到朱瞻基的话,夏原吉与蹇义毫不犹豫地摇头表示赞同。

*谁敢有异议?

报纸显然是为了宣传朝廷政策而设的工具。

民间原本就有邸报流传,况且太孙殿下还提出免费赠予百姓,这东西既不盈利,自然成了善政。

不仅他们本就没打算反对,即便真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

怎么能反对天下读书人知晓国事呢?

这消息一旦传出,哪怕不宣传,恐怕也会遭人唾骂吧。

两人的反应完全在朱瞻基预料之中。

夏原吉与他关系不错,再加上新盐之事,他是情理之中会支持的。

蹇义更简单,他还是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不仅负责辅导太子,还要替皇帝传话,称他为皇帝亲信也不为过。

得到这两人的认可,朱瞻基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除了。

六部中最重要的不过户部、吏部和兵部。

至于礼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的话语权远不如前三部。

眼下夏原吉已站在他这一方,兵部尚书金忠虽病重,但由杨士奇代理尚书一职,也是支持他的。

唯一让他摸不准的就是蹇义。

毕竟吏部被称为六部之首,而吏部尚书则被称作天官,权力地位显赫。

不过他对蹇义还是有所了解的,连自家祖宗都称赞此人诚实且有能力。

当年特意让蹇义留于身边整整九年,就是为了将他留给建文帝。

虽然朱允炆确实给他升了官,但却始终没有重用他。

蹇义长期处于边缘地位,齐泰、黄子澄掌权期间,朝中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也使得蹇义逐渐与建文帝产生分歧。

后来建文帝退位,朱棣入主应天府,蹇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顺。

“既然两位尚书都没异议,那咱们就谈谈其他事务吧。”

朱瞻基笑着说道,接着继续道:

“李时勉之事让我对国子监大失所望。

为人师表者,却是一个见风使舵、追名逐利的小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师生之间呢?这让我不得不怀疑由他教导出来学生的品行与才能。”

朱瞻基说完,看了夏原吉和蹇义一眼,随后说道:

“因此我想提出一个想法,想跟两位尚书商量一下。”

朱瞻基话音刚落,夏原吉和蹇义二人脸上露出了些许苦笑。

说到底,他们本只是想来打探点消息罢了。

如今这位皇太孙却抓住机会,显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

听到朱瞻基提及国子监,他们岂会不知,一个李时勉根本填不满这位太孙的胃口,他这是把目标瞄准了整个国子监。

偏偏他们还找不出理由反驳,毕竟李时勉亲手将自己的把柄递到了太孙手上。

当老师的成了反复无常、追名逐利的小人,质疑这样的教师所教出的学生,这位太孙借机发挥再合适不过了。

“请太孙殿下直言。”

两人相视一眼,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

早知如此,他们根本不会跑来打探消息。

“嗯,说起这事,还是因为我最近读《孟子》这本书时,感触颇深啊!”

朱瞻基装作感慨万分的模样,一番回忆之后,才缓缓念道:“人常犯错,方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受阻,而后有所作为;情之所至,言之于色,方能被人理解。

若内无守法之臣辅佐,外无敌国相抗衡,国家往往走向衰亡,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致人*。”

朱瞻基说完,也不理会一脸茫然的夏原吉与蹇义,接着说道:“这话让我恍然大悟,再看看如今国子监的状况,我认为国子监不能再这般安逸下去了,要是那些大明未来的栋梁一直生活得无忧无虑,没有外来的威胁,他们就不会有上进之心,我们大明又如何展望未来?”

“太孙殿下这是想……”

蹇义越听越糊涂。

朱瞻基讲了一大堆话,他只听明白了一点,这位太孙殿下要整治国子监,但具体怎么整治,却听得一头雾水。

什么叫大明的未来栋梁太过安逸?

又说什么没有外来的威胁他们就不会努力?

夏原吉比较清楚朱瞻基的为人,一听朱瞻基这一番高谈阔论,便猜到朱瞻基肯定是在谋划什么大事。

所以蹇义刚开口,夏原吉就悄然向后退了半步,随后低着头,目不斜视。

顿时,原本地位相当的两人,瞬间变成了蹇义为首、夏原吉为从的局面。

这种变化虽小,但蹇义正沉浸在朱瞻基的话里,没察觉到。

不过夏原吉的小动作没能逃过朱瞻基的眼睛,他对这老头退后半步的行为感到哭笑不得。

别看只是半步,其中含义可不小。

日后若是有人提起这事,朱瞻基可以直接说:“当时我是站在吏部尚书蹇义身后的!”

听听,这话一出口,责任全推给了蹇义。

朱瞻基对这个老狐狸有些无奈。

不过也没太放在心上,这老家伙虽然精明,但真遇到大事,朱瞻基还是相信他会站出来的。

不然也不会只是退后半步罢了。

这只是想让蹇义打头阵而已。

朱瞻基古怪地看了眼蹇义,似乎交错了朋友,便继续说道:

“我的意思很简单,孟子不是说过吗,外无强敌相逼,国家便会衰败,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在国子监旁边建一座学院,名为南北大明皇家学院,选址在应天府和北平之间。”

“学院的地位与国子监相当,由皇室监管,所有开销皆由皇室承担。”

“到那时,皇家学院成立,让他们凭实力公平竞争。

有了这样的压力,国子监的监生们想必也会紧张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在两校之上增设一项奖励,名为奖学金,凡是在这两所学校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都可获得来自皇室的助学金。”

“这……”

蹇义听到朱瞻基的话,嘴巴张得老大,几乎可以塞进一颗鸡蛋。

这位太孙殿下,这些计划恐怕早已成竹在胸了吧?

先提议建医学院,让李时勉入局,再将李时勉的名声搞臭,进而牵连到国子监,顺势提出建立皇家学院。

这一环套一环的策略,怎么看都觉得是这位太孙殿下早有预谋的。

这些事仿佛专等着李时勉跳进来似的,环环相扣。

站在蹇义身后的夏原吉听了这话也很吃惊。

虽然不如蹇义那么夸张,但他对朱瞻基多少有些了解。

朱瞻基一开始讲道理的时候,他就察觉到这位太孙殿下肯定还有后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