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85章 登高而望高位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85章 登高而望高位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00:29:13 来源:小说旗

朱瞻基瞧见此景,嘴角微微抽动。

若换个情境,再换成一位良家女子,他此刻的形象大概就与《水浒传》里的某位恶少清场相差无几了吧。

于谦也颇为自觉,见众人纷纷离去,同样从地上站起,拍了拍衣衫上的尘土,正欲离开。

忽而,朱瞻基的声音自背后传来:

“你便是于谦?”

于谦闻声回头,目光落在被锦衣卫环绕的朱瞻基身上,嘴角浮现一丝讥诮:

“哦?莫非锦衣卫特地来捉我?我适才所言,难道这般快就传至贵人耳中了?这是要拿我去邀功于圣上?”

“放肆!”

张懋听出于谦言语间的挑衅,面色骤沉,正欲呵斥,却被朱瞻基挥手制止:

“无碍。”

朱瞻基微笑以对,对于谦的冷嘲热讽并不动怒。

毕竟眼前此人乃未来大明的支柱,即便对方出言辱骂,他也愿意包容。

于谦并未理会张懋的斥责,而是仔细打量朱瞻基一番,淡然说道:

“看来,你在锦衣卫中地位不低啊。”

锦衣卫多着便装,朱瞻基出行时亦身着常服,与身旁侍卫并无二致。

于谦因此误判其身份,视作锦衣卫高层。

朱瞻基未做辩解,只是瞥见于谦脸上的瘀痕,开口道:

“方才见他们对你出手,甚是狠辣,我马车内恰有伤药,可派人替你医治。”

于谦闻言微怔,一时未能适应朱瞻基的善意,下意识端详对方片刻,确信并无戏谑之意后,才猛然意识到事情或不像他起初所想。

似乎这些锦衣卫,并非为擒他而来。

7017k

------------

尚未缓过神来,于谦已被朱瞻基引上马车。

待见张懋果然取出伤药时,他心中不禁微微一震。

平日里,锦衣卫给文人留下的印象总是蛮横跋扈。

但此刻,他却发现这些人似乎与自己想象的有所不同。

张懋拿出伤药后,于谦连忙拱手致谢:

“多谢大人!”

听到这位将来拯救大明的英雄向自家朱家的人致谢,朱瞻基心中暗笑,摇摇头说道:“这没什么,不过是一些药而已,小事一桩,不用谢了。”

于谦一脸疑惑,不明白“应该的”

是什么意思?

张懋已经开始替于谦处理脸上的伤了。

这些小伤对武将出身的张懋来说不算难事,毕竟习武之人受伤是常事,久而久之自然懂得如何处理,他对付这种皮肉伤游刃有余。

朱瞻基看着张懋给于谦处理伤口时才开口说道:“听闻你从浙江一路北上,途中历经诸多波折,如今来到应天。

算算日子,你应该看过第一期报纸了吧。

听说衍圣公孔缙已弃文从武,那么作为读书人,你为何反对北伐呢?依我看,你行事作风不像迂腐之人,且北伐对我大明有益,按理说你该支持才是。”

张懋对待这个反对战事的人下手不算轻柔,于谦不时吸一口气,虽疼但并未出声。

朱瞻基发问后,于谦表情带痛,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拱手对朱瞻基说道:“在下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钱塘人氏,请问大人尊姓大名?”

“嗯……”

朱瞻基略一思索,笑道:“姓黄,名顺,字台尊,比我年长些许,于谦可唤我台尊兄。”

“台尊?”

于谦听此字,略有惊讶,觉得奇怪。

毕竟每个人的字都蕴含深意,而这“台尊”

二字,无论台还是尊,都不常见。

前者有登高望远之意,后者指高位,合起来便是登高而望高位。

能取此字者,身份当非同一般。

于谦并未深究,只以为或许另有隐情。

这种事情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

“大人对在下有救命之恩,既如此,大人问及在下为何反对北伐,在下自不会隐瞒。”

于谦稍作停顿,神情严肃地说道:

“实则在下并不赞成北伐之举,并非为反对而反对,只因当下时机未至。

眼下大明百姓生活艰辛,旱灾、蝗灾频仍,田园荒废,村落凋敝,更兼西南尚未平定。”

“若此时贸然北伐,假使瓦剌真愿与我大明拼死一搏,倒也罢了,以我大明强盛之军势,瓦剌必败无疑。

然而实际情况是,瓦剌绝不会与我大明死战到底,一旦形势稍显不利,他们便会迅速撤退。

草原广袤无垠,即便我军获胜,想彻底歼灭瓦剌也非朝夕之功,需耗时长久。”

“可大军北上,日复一日所需的粮草绝非小数,偏偏如今天灾连连,即便朝廷富庶,这笔开销也难以维系太久。

倘若瓦剌避战而逃,我军即便有机会追击,也会因粮草匮乏不得不作罢。

如此一来,北伐即便有所斩获,也难伤瓦剌根本,却足以消耗我大明国力。

西南虽暂且安定,长此以往,国力渐损,南北恐将无力兼顾,一旦出现变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在下并非刻意反对北伐,而是认为时机不当。

若要北伐,要么暂缓,要么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但无论从粮草储备还是军备动员来看,以今日大明的状况,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才坚决反对此时北伐。”

朱瞻基听完于谦的话,眉头微皱,神情复杂。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确天赋异禀。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于谦刚才那番话几乎已经预见了大明未来的走向。

没有自己,那位嗜战如命的祖父虽然战功卓着,但实际上正如于谦所说。

五次北伐,虽皆以胜利告终,但对于瓦剌或鞑靼,所得成果寥寥无几。

前两次尚且有些许收获,尽管这些战果微不足道,

到了后来攻打阿鲁台时,明军刚到,阿鲁台便率众遁逃,根本不与明军交战。

明军一撤,他又立刻返回,每次北伐都在白白耗费国力。

以至于后来,大明连自己打下的安南土地都无法顾及,只能放任其衰败,最终不得不放弃。

这是朱瞻基站在后人视角看到的结果,而于谦仅凭一路所见所闻,便能推断出这样的结局。

这才是让朱瞻基最为叹服之处。

这样的人才,若能善加利用,必定是大明之福,朱家之幸。

于谦见朱瞻基沉默不语,以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见解,面上并无惊讶之色,仅带了几分自嘲,“大人不必在意我的话,权当我胡言乱语好了。”

朱瞻基正在思索如何招揽于谦,听罢此言,意识到于谦误解了自己的态度。

略一沉吟,他并未解释,而是笑着岔开了话题,“于谦兄此次来应天所为何事?”

朱瞻基不再提及北伐之事,于谦亦随之缄口。

听到朱瞻基的问题后,他摸了摸刚被张懋处理过的淤青处,疼得倒抽一口气,才随意答道,“前阵子听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监国太孙不满,欲设皇家学院以激励国子监学子,我对此颇为好奇,便想前来一探究竟,看看这皇家学院与国子监有何区别。”

“要参观皇家学院?”

朱瞻基神情有些复杂地看了于谦一眼,显然觉得他消息来源有问题。

如今皇家学院刚因水泥问世而开始筹建,连像样的建筑都尚未完工,就连报纸都没登载相关消息。

因此,此事知者寥寥。

朱瞻基哭笑不得地直言相告:“于谦兄恐怕要失望了。

我虽对皇家学院略有耳闻,但也是月初监国太孙下令建造的,目前不过是一片荒地,若想开学,至少也得等到明年秋天。”

“还未建成吗?”

于谦闻言一怔,显然不知情。

听完朱瞻基的话,他并不怀疑其真实性,只是略显失落地说,“是我太心急了。”

看着于谦失望的表情,朱瞻基心中微动,好奇地问道,“看你这模样,莫非你也想入读皇家学院?”

朱瞻基一边说着,一边仔细打量于谦。

十一岁的年纪,正是适合进入国子监的时候。

若是于谦真有意就读皇家学院,朱瞻基倒也不排斥将其纳入麾下。

朱瞻基原本满怀期待,但听于谦表示不想入学时,难免有些失落。

然而,当得知于谦对自己表示敬佩后,他的目光立刻变得明亮起来。

他本以为对方是个有眼光的人,却不料自己也被对方看中。

这种境况让他觉得世事难料,甚至觉得有些幽默。

“不知道于谦兄对本王有何看法?”

朱瞻基微笑着追问。

于谦略作沉思,随后说道:“王爷行事果断且识见深远,仅凭这两点便令人钦佩。”

说到此处,于谦眼中闪烁着光芒,紧接着补充道:“比如处决纪纲、贬黜李时勉、创办报纸和筹建学院等举措,任哪一项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王爷却能在短时间内逐一实现,并且处理得恰到好处。”

“此外,这些决策不仅展现了果敢,也体现了独到的洞察力。

例如报纸的创立,它一问世就打开了舆论通道,使得朝廷的政令能够更广泛地传达给民众。

这样一来,那些*官员想要上下*就难上加难了。

而且掌控报纸就等于抓住了话语权,也让天下士子有了更多了解局势的机会………”

于谦越讲越起劲,朱瞻基也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

听着自己的优点被这么详细地列举出来,朱瞻基反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但他心中也暗自认同古人的一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至于皇家学院的成立,虽然我未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但近来也听说了不少消息。

用‘皇家’命名本身就吸引了无数学子的关注,等到学院正式运营,必定会吸引众多才俊前来,这无疑将成为明朝的一大盛举。”

说到这里,于谦叹了口气,惋惜地说:“可惜的是,我现在无缘参与其中。

如果有机会与这些精英相聚,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啊,这也再次证明了王爷的眼光卓越。”

“正是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