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39章 线索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39章 线索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而让沈文度出面操持此事,则方便得多。

倘若日后被发现私下将一份盐分成两份售卖,那些因受骗而损失惨重的权贵们即便心生怨恨,也只会针对沈文度这样的奸商出言责骂,对他构不成实质威胁。

而张懋则为沈文度提供了必要的协助。

毕竟,尽管沈文度已凭借张懋给予的身份立足,但本质上仍是一名商人。

缺乏稳固靠山的情况下,难保不会成为他人觊觎的目标。

而身为锦衣卫代指挥使的张懋便是最佳选择。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张懋时都会有所顾忌,慎重行事。

至于那些令张懋束手无策的情况,届时他亲自出马解决也并非难事。

随着朱瞻基的指令下达,当晚,户部新盐仓库便归沈文度掌管。

沈文度负责新盐的调配,大部分用于供应普通民众,小部分专供权贵阶层。

与此同时,应天城内其他盐商也从各种渠道得知了有关新盐的信息。

在应天城的一家酒楼里,几位体态稍显富态、面容白净的商人聚在一间温暖舒适的包厢内。

桌上摆满佳肴美酒,尽管早已凉透,却无人动筷。

不久后,门被推开,一名瑟瑟发抖的中年男子匆匆进入。

他顾不上其他人的反应,一边搓手哈气,一边迅速靠近暖炉取暖。

这时众人回过神来,有人关上门,有人望着那中年男子急切地询问:“张兄,可有消息?”

张兄闻言抬起头,一边围着暖炉转悠,一边取过桌上的酒壶喝了一口,待感到全身舒畅后才说道:“朝廷的新盐计划已有眉目。

据说此次新盐分两种,其中一种因呈黄色,称为‘黄盐’,虽颜色不佳,但口感绝佳,甚至优于一些上等盐。

不过售价便宜,只需四十文即可购得!”

“四十文一斤?”

听到此言,包厢内的几位商人互相对视,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张兄并未抬头,但他似乎察觉到了他们的期待,接着补充道:“莫要高兴得太早,朝廷设定了最高售价,不得超过五十文。

据说还需缴纳保证金,若超出这一价格,不仅保证金会被收走,还得支付一笔违约金。”

有人听罢,脸色骤变,说道:“什么保证金、违约金?还有那个所谓的代理费?朝廷这是想尽办法收钱吧?我还以为能以四十文的价格买到盐呢。”

张兄叹了口气,“不能这么讲,听说这保证金,只要按朝廷要求卖盐,到时候会退还的;违约金嘛,只要不违反约定,就不用交。

新盐价低,销量自然高,咱们还是有利可图的。”

“这种话也只有你能相信吧?”

有人摇头,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附和:“一斤盐能挣十文钱的利润,刨去代理费和其他开支,收益虽不多,但正如张兄所说,还是有赚头的。

毕竟盐这种东西不愁销路,要是最后保证金不要也罢,怎么卖还不是由我们决定?”

张兄瞥了那人一眼,未作声,只是稍微移开了屁股。

其他人没留意这一举动,又有人追问:

“张兄,那另一种盐呢?”

“对呀,张兄,另一种盐怎么样?上次我们看到的那种洁白如雪的盐?”

张兄点头:“嗯,不错,另一种盐正是我们在沈文度那里看到的那种,像雪一样白净,因此被朝廷称为雪花盐。

据说这盐罕见,朝廷定的价格是一斤十两银子,至于咱们卖多少,朝廷可没管。”

“真的一斤十两银子?张兄此言当真?”

几人一听雪花盐的价格,全都两眼放光。

张兄接着说道:“自然是真的,这消息是沈文度身边的人告诉我的,还能有假?不过……”

他顿了下,众人顿时急切地催促:

“不过什么?张兄快说啊!”

这些人对金钱的事分外敏感。

黄盐按规矩卖,利益显而易见。

但对于违约金、保证金之类,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明白,不好评价。

但这雪花盐不同!

大家都见过雪花盐,像张兄说的那样洁白无瑕,比起现在最好的食盐还要出色。

更关键的是,朝廷并未规定它必须卖多少钱一斤!

其中的操作空间可不小啊。

这样品质的盐,从朝廷买来是一斤十两银子,再转手卖到二十两银子,对那些豪绅或者显贵而言,或许还有人觉得这价格便宜。

所以当张兄提到“不过”

二字时,这正是他们最在意的地方,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张兄并没有让大家久等,略作沉吟便解释说:“不过朝廷有规定,要卖雪花盐,得先成为黄盐的盐商,并且得按朝廷的规矩卖黄盐。

若违例,不但保证金会被没收,还可能失去新盐商的资格。”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我还听说,这次不只是浙江的富商,连山东、广东、福建、江西,甚至山西的晋商都得到消息,一大群人都赶来了。

仅凭我们自己的财力,恐怕很难拿下一个地区的盐商资格。”

“这确实棘手。”

众人听后,脸上的神色都有所变化,一时陷入沉思。

张兄默默观察了几人,见无人回应,便笑着说道:“我是张先,诸位兄弟也知道,我的志向不大,此次的目的并非雪花盐,只想做黄盐的盐商,薄利多销,维持生计应该不成问题。

既然诸位兄弟看得起我,不如咱们一起联手如何?”

……

……

应天城南的化莲寺,这座小寺庙只有七八名僧人,但住持因心地善良而闻名,常常布施粥饭,因此这里成了不少难民的落脚之地。

在化莲寺的一间简陋厢房里,住持恭敬地站在一位难民面前。

桌上摆着几盘肉菜和一壶好酒。

朱高燧吃喝完毕,满意地看着住持问道:“那天我看到的马车,有没有新的线索?”

住持双手合十,念了声佛号,才答道:“王爷,那马车上装的是朝廷新制的一种盐,近日各地商人纷纷汇聚应天,据说都是为这种盐而来。”

“新盐?”

朱高燧闻言看向住持,住持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纸包递给他说:“王爷,请过目。”

朱高燧接过包裹,揭开一看,里面那洁白如霜的盐让他微愣片刻,又轻轻挑起一点,舌尖轻触,顿时精神一振,目光转向主持说道:

“这盐出自哪里?为何本王从未听闻?是否能登记在我的名下?”

听到朱高燧的询问,主持略显无奈地答道:“回禀王爷,此盐据说是户部近来所造,至于产地,属下不知。

主管此事的是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其中还有户部尚书夏原吉的谋划,所有安排都十分隐秘,根本无从探知。”

“这绝不可能!”

朱高燧眉头紧锁,自语般疑惑道:“若真是户部所为,我怎会毫无察觉?难道是他们近日突然搞出来的?即便如此,也不该完全查不到线索才是。”

主持静静听着,未作回应,只是低头默念佛号。

待朱高燧自言自语一番后,抬头发现主持在诵经,便不在意地吩咐道:“再去打探,务必多关注这新盐之事。

总觉得这背后不简单,先查清盐场的位置,若有条件,直接归于我名下。”

“遵命!”

——应天府迎来了1414年的首场冬雪!

清晨,朱瞻基推开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太子府,心情莫名沉重。

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一路疾行至乾清宫,刚进殿门,就有朝臣陆续到来。

这些年迈的大臣们显然都被冻得够呛,能进入乾清宫议事的基本都在四十岁以上,而过了四十岁的人大多已显老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冬日严寒,朱瞻基望着人群中的几位老臣,暗自担忧,唯恐他们受不住这冷气晕倒。

礼毕之后,他立即让人送来了热茶与热水,生怕万一出事,传出去会被指责对长辈照顾不周。

“太孙殿下,前几天河北送来奏折,称遭遇雪灾,恳请朝廷拨银三万两救灾!”

——

刚坐稳位置,杨士奇就递过三个奏折,朱瞻基一看,全与雪灾有关。

虽说瑞雪能兆丰年,但冬季总是最艰难的时节。

南方虽有寒风刺骨,但影响不大,可北方不同,大雪压塌房屋,冻死饿死的不在少数。

即便在后世,每年冬天也会有人因寒冷丧生,更何况这个没有棉衣棉被的时代。

很多家庭仅有一条裤子、一双草鞋,住的还是土木结构的简陋房屋,有的甚至只是草棚,漏风又不结实。

一场大雪下来,性命堪忧。

朱瞻基对此也无计可施,毕竟百姓生活艰难。

他只能按旧例拨钱送粮,尽力减少伤亡。

幸好户部还算慷慨,赈灾银两充足。

处理完这些奏折已近中午,稍作用餐后便接到沈文度的消息,邀请他去淮南会馆参与新盐拍卖。

这种事情本无需他亲临,但他想去看看大明商人的财力。

就像割韭菜一样,得掌握时机,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而这次拍卖会正是了解的最佳时机,他自然不会错过。

他到达淮南会馆时,张懋与沈文度早已等候多时。

朱瞻基此番出行并未带太多随从,只是简单装扮,宛如寻常富家子弟,仅随身带着一名小厮。

进入淮南会馆后,得知消息的张懋和沈文度立刻引他入顶层一间密室。

“末将张懋拜见太孙!”

“属下沈文度拜见太孙!”

行礼完毕,朱瞻基转向沈文度询问道:“一切准备就绪?”

沈文度听罢,嘴角微扬,自信答道:“殿下放心,万事已安排妥当。

据我安插于商贾中的探子回报,许多人此次都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好。”

朱瞻基点头,对沈文度的回答颇为满意。

毕竟此人出身商界,不会耍官场那套繁复伎俩。

“准备完毕,你去安排启动,结束后把所有报价递给我过目。”

“遵命。”

沈文度领命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