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71章 纯碱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71章 纯碱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有了玻璃与水泥,仿制后世的高楼大厦已非难事。

将来,他或许真能把这些现代元素引入大明朝代。

想到未来的大明大地,将崛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朱瞻基甚至可以预见,当爷爷结束北伐凯旋归来时,看到宽广的水泥路和数十米高的摩天大楼,定会震惊不已。

看着那镶嵌在楼体上的玻璃窗户,朱瞻基甚至怀疑,爷爷会不会以为自己穿越了呢?

若爷爷口才更好些,说不定还会误以为打了场胜仗便到了未来。

-----------

朱瞻基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今日天色已晚,且城南皇庄距离较远,他决定明日再去查看。

反正玻璃与水泥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消失。

预计明日,首批水泥即可生产完成。

那一天,他们一同前去,看那水泥与玻璃的结合,实乃天作之合。

他甚至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在宫外为自己建一座现代风格的小别墅。

刚踏入庭院,朱瞻基便发现不知何时,胡善祥已先他一步回到此处。

此刻正立于院门之前,似在等候他的到来。

当朱瞻基的身影映入眼帘,胡善祥眉宇间笑意渐起,唇角含笑:

“太孙殿下!”

她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这是自幼生长于深宫大院留下的印记。

无论朱瞻基如何劝导,她始终恪守礼仪,从未越雷池半步。

这般性格,若日后他登基,将后宫交由胡善祥打理,亦不失为良策。

至少有了规矩,便有了行事的标准。

心中闪过这些思绪,朱瞻基轻笑一声,漫不经心地问:“怎会如此迅速返回?”

胡善祥陪伴他步入屋内,室内早已安置了几座暖炉。

一边替他脱下厚重的棉袍,胡善祥这才笑着说明缘由:

“太子妃称疲倦,欲先行休憩,因此命我先行归返。”

话毕,她顺手将棉袍放置一旁,又说道:“听闻太子妃提及您午后前往国子监,想必您尚未用晚膳,我已经嘱咐人提前备好膳食,温热待用。”

说着,二人已至餐桌前,桌上摆放着几盘新上桌的菜肴,热气腾腾。

菜品虽不算繁多,却十分讲究。

朱瞻基面露笑意,对这位小妻子的细致关怀颇为满意。

即便他进城时已在酒楼享用过餐食,却也不再推辞。

待进食数口,腹中再度充盈,朱瞻基方放下筷子,目光落在正在整理碗筷的胡善祥身上,忽而莞尔道:

“说来,你如今的身份较往昔确有变化,待皇上回朝,我会请旨正式赐予你名分。

在此太子府中,你也算半个主人,只是身旁未添置侍女,未免显得不合情理。

我为你安排一名侍女如何?”

朱瞻基话音刚落,胡善祥手中动作稍滞,刚欲开口,却见他已然点头定夺,直接敲定了此事。

\"就这么定了,过几日,我会亲自为你挑个侍女送来,你这边该做什么,到时候好好安排一下,小事全交给她就是!\"

胡善祥见朱瞻基已拿定主意,便点头顺从道:\"臣妾多谢殿下!\"

\"谢什么,不用客气!\"

朱瞻基摆手摇头,没再多言。

……

此后,朱瞻基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次日正午,处理完公务后,他便带着张懋与几名锦衣卫前往城南皇庄。

先是对羊毛纺织厂巡视一番,尽管随着时光流逝,羊毛纺织厂每日产出的毛线仍受制于设备数量,但女工们的技术愈发娴熟,如今一天差不多能生产两万繀左右的毛线。

再者,北伐大军所需的手套,在五倍收益的*下,仅三天便已备齐二十万副。

羊毛线的需求也因此有所减少。

不过羊毛线的名声逐渐打响,不少原先只是用来织手套的人发现其优点,加之价格实惠,有人在赚到钱后,还会买来毛线为自己家织几件衣物。

如今,应天城里许多人外出时穿的就是这些织物,既暖和又舒适,甚至比棉衣还好。

此事还引得周围地区的一些人特意跑到应天购买毛线。

即便沈文度那边不再有五倍收益的*,毛线的销路依然非常红火。

\"殿下,前几天有几个浙江的商人找上我,想从厂里买些毛线运回去卖,因要给北伐大军做手套,我便回绝了他们。

昨*们又来了,我不敢擅自做主,特来请示殿下意下如何?\"

周忱陪在一旁,待朱瞻基巡视完毕后,才开口说道。

\"浙江来的商人?\"

朱瞻基听后有些惊讶,虽然五倍收益让毛线生意异常兴盛,但这种火热主要局限于应天一带,如此迅速吸引浙江商人的注意,确实令他意外。

稍加思索,他便问周忱:\"最近应天的毛线销量如何?\"

周忱略作思考回答:\"每日约有一万五千繀!\"

朱瞻基轻轻点头道:“若按你说的,如今纺织厂每日最多可产两万繀,多出五千繀,既然有人愿意购买,你不妨卖出一部分。”

“是!”

周忱恭敬地回应了一声。

朱瞻基对此并不特别在意,毛线这类日常用品迟早是要流通的。

若是让其自行售卖,只会徒增繁琐之事,而商人接手反而是好事。

时机成熟后,这不仅能拓宽销路,还能收购更多羊毛,如此一来,草原上养羊之人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二人边走边谈,已来到玻璃生产的地方。

虽名为厂,却更像简陋的工棚。

相比纺织厂里的喧闹与人影,刚进入这里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煤烟味。

工棚内还摆放着几个巨大的火炉,周围的大冬天依旧赤膊的工匠们忙碌不已。

玻璃制作远比想象中简单,所需原料不过是随处可见的沙子、纯碱和石灰石。

沙子和石灰石最为常见,纯碱的获取也并非难事——只需将草木灰装入布袋冲洗,剩下的便是纯碱。

将这三种材料按比例混合后,投入炉窑煅烧即可。

在高温下,碳酸钠或碳酸钙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钙及二氧化碳气体。

普通玻璃正是由这些物质混合而成。

刚出炉的玻璃处于高温液态,毫无固定形状。

要得到所需形态,需趁未完全冷却时用模具或其他工具塑形。

在朱瞻基到来前,这里已产出不少成品:碗、杯子、盘子、花瓶,甚至还有几个酒壶。

各式物件让他哭笑不得,也不得不赞叹工匠们的创造力与手艺。

他不过介绍了玻璃的原理,这些人竟迅速融会贯通。

当然,并非所有玻璃都达到他的标准。

许多由玻璃制成的器物内部常夹杂着细小的气泡。

这通常是由于工匠技艺尚欠成熟,致使炉火温度分布不均所致。

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普通物件上,比如眼前的玻璃盘或酒杯之类,并无大碍。

但用于精密仪器如望远镜时,则显然不合格。

这些气泡会干扰光线通过镜片时的传播路径,引发大量散射与折射现象,使视物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变形。

所幸并非每块玻璃都有此类瑕疵。

朱瞻基随手拿起一块成型的玻璃盘,迎着阳光端详片刻,满意地颔首。

此玻璃盘无论透明度还是纯净度都不逊于上次用于制镜的水晶。

不但几乎看不到气泡,且尺寸规整,稍作裁剪便可成为理想的望远镜镜片材料。

他环顾四周,发现类似品质的产品不在少数。

这时身旁的周忱解释道:“殿下,这批玻璃乃今晨新制,昨日试产时发现存在气泡问题,因此我们彻夜调试工艺,直至今日清晨才取得理想效果。”

“即便如此,仍无法杜绝气泡出现,部分产品依旧未能达标。”

朱瞻基听罢微微点头,这样的结果他早已料到。

毕竟这个时代的技术手段与现代机械化生产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的工匠只能依赖个人经验与判断力调控火候,而这种直觉难免会因人而异。

周忱能达到当前水准实属不易,已超出预期。

------------

“你此次表现优异,今后凡生产出无气泡且品质优良的玻璃,均加工成统一规格的圆形镜片,另行存放,供我另作它用。”

“至于其余部分……”

朱瞻基说完后,目光又不经意地落在旁边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玻璃制品上,思索片刻,最终打消了靠它们盈利的念头。

并非是他厌弃财富,而是若玻璃制品的数量有限,倒还说得过去,确实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仅凭玻璃那晶莹剔透的模样,就能吸引许多人慷慨解囊。

然而一旦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价格必然迅速下跌。

毕竟相比那些精美的瓷器与陶器,玻璃最大的优势不过是透明带来的新鲜感。

而这种新鲜感,原本就只属于稀有的事物。

这意味着数量必须极为有限才行,但如果数量太少或时间久了呢?

即便一件玻璃制品能售出数万两白银,对朱瞻基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更何况这些玻璃内部还布满气泡,严重影响美观,更难卖出高价。

于是朱瞻基说道:“这些玻璃暂时先不做了,以后生产的玻璃若有气泡,就全做成窗板吧。”

朱瞻基想起当初哄骗夏原吉时,至少提到过要用玻璃取代纸糊的窗户。

既然玻璃已经造了出来,也该制作些玻璃窗了,也算是给那位老臣一个交代。

待周忱那边产量充足后,他还能将皇宫内的一些纸窗换成玻璃窗。

特别是乾清宫,这里是皇帝的寝宫,虽因皇帝常在此办公,室内采光却不佳。

即使白昼,门窗紧闭,屋内仍需点燃许多蜡烛。

至于祖父若有异议?

那也无妨,到时候往内库多添些银子便是。

一千万两不够,那就两千万两。

反正祖父并无久居应天之意,终究是要迁都至顺天的。

而且他并不会吃亏,用不了几年,这内库也将归他所有。

他送银子是送银子,至于那人能否花得完,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咳咳……

周忱听完朱瞻基的话,便一一记录下来。

他对玻璃的认知仅限于生产,具体用途还在揣测之中。

自然是以朱瞻基的指示为准,照做便是。

周忱将此事牢记于心后,方说道:“殿下,昨日沈百户曾来访,看他神情,似对这些物件颇为好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