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74章 莴苣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74章 莴苣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朱瞻基笑着反问:“爹,要是我把蔬菜之类的价格压低些,冬天应该不愁销路吧?”

朱高炽听后点点头说道:“自然不用担心销路,无论是勋贵之家还是世家大族、富商巨贾,都不缺银子。

冬季若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便你定价不低,也必定有人乐意掏钱购买。”

朱瞻基听罢笑着回应:“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打算出资从几位勋戚手中购入田产,全改建成这样的暖棚,种植各类蔬菜,再租赁给流民。

这些流民无需花费分文,只需悉心照料棚内的作物,我仅收取五成收益,其余归他们所有,这样一来,流民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五成的租金?”

朱高炽听儿子这么说,略微一怔。

并非觉得比例过高,而是觉得偏低了。

这个时代耕种其实并不见得有利可图,尤其是那些没有自有田地的人家。

这倒不是官府税负过重,而是田租本身就很苛刻,佃农要将六成收入交给地主,再加上官府的一成赋税,最终所得不过两三分而已。

“五成已算相当优厚了!”

朱瞻基摆手否认,知道父亲在顾虑什么,并非不愿多获利,而是不想对农户剥削太甚,看着憨厚的父亲,他笑着解释道:

“父亲且听我说,五成的租金看似不高,但这是冬日里的新鲜蔬菜啊,即便是五成,其利润也远超平常时节的上百倍呢。”

说到这里,他停顿片刻,指着眼前的暖棚笑道:

“父亲看看,这间暖棚大约耗费二十两银子建造,一亩地能建十个左右,而应天府一亩好田的价格不过十两银子上下,可见一座暖棚的成本绝不会超过二十一两。”

明初的土地价格不算昂贵,十两银子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价位了,尤其朱瞻基有意购置应天府的土地,这价码才显得略高。

朱高炽听罢点头称是,觉得儿子的估算或许有些保守,实际操作下来,一亩地的投入也许连五两银子都不到。

朱瞻基见父亲认可,接着说道:“再想想看,这样一个暖棚若全种黄瓜,待黄瓜成熟之时,如今市面上几两银子一根,我定为两百文一根不算过分吧?这么大的棚子,产出四五百根黄瓜应该不成问题。”

朱高炽连连点头,却又摇摇头道:“两百文太便宜了,我觉得至少能卖到一两银子一根。

昨天我去参加文会,你猜怎么着?一小盘韭黄就能卖到三十两银子呢!”

朱瞻基无语凝视……

唉,看来这个老爹虽憨厚,却也有几分精明商人本性啊!

不过这价格显然是有些脱离实际的。

一旦温棚普及开来,反季蔬菜增多,虽然售价高一些还能接受,但想再像过去那样,一根手指粗的小黄瓜卖出几两银子,那是绝对不可能了。

朱瞻基笑了笑,毫不在意,接着算账:“按三百文一根来算,一座棚子装四百根黄瓜,那么一个冬天下来,单凭一个棚子就能轻轻松松赚到一百多两银子。

五成利润的话,我一个棚子能得到六十两,而一个难民轮换着照看的话,一个人能管五座棚子,也就是一个冬天挣个两三百两银子。”

“两三百两银子?”

朱高炽听到儿子计算的结果,吃了一惊。

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了这么多银子,简直可以在许多地方买上百亩的好田了。

这哪里还是难民?这样下去,这些人很快就会变成富户了吧?

朱瞻基没理睬自己老爹一脸的惊讶,他这种算法其实还算是保守的。

毕竟他不会只种黄瓜,这个时代蔬菜品种很丰富。

各类瓜果、豆类,加上其他蔬菜,加起来不下百种。

尽管难民赚得多,但实际上他的收益更多。

无论是温棚还是种子,这些费用都由他承担。

一个棚子的收入他与难民对半分,仍能拿到六十两。

扣除各项成本后,大概还能盈利三十五两,十座棚子一亩地就有三百五十两。

若是有万亩温棚,他差不多能赚三百五十万两;十万亩的话,就能赚三千五百万两。

应天府有上千万人口,刨去一部分贫苦农民和军户等。

至少十几万有能力消费反季节蔬菜的人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不仅如此,如果十万亩温棚落地,可以安置将近两万难民。

让两万人在一个冬天实现脱贫,接近甚至超过小康水平。

这些人有钱后,必然会推动应天府的经济发展。

毕竟这些人都是外来者,若想留在应天府,肯定会在各方面投入资金。

朱瞻基并没有向父亲提及长远的经济规划,只是挑了个傻爹感兴趣的话题说道:

“有了资金,无论这些难民选择在应*家,还是回乡购置田产,都是可行的。”

看着傻爹震惊的表情,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计划效仿太爷爷的做法,在应天划出百亩左右的土地建房,专为安置这些难民。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还有住所,这个冬天就能真正安顿下来,明年有了收入,生活也会改善。”

朱高炽听着,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觉得儿子对百姓还算尽心,这一点与自己很相似。

做人不可忘本,百姓才是根基,凡事都要想着他们。

尽管嘴上这么说,但必要的训诫还是要有的。

朱高炽思索片刻后说道:“虽然你的想法很好,但你怎么说服那些勋贵卖掉土地呢?他们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尤其是应天的土地,岂是你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卖的?即便同意卖,又能卖出多少地?够安置多少难民?那些土地真的能满足需求吗?”

朱瞻基笑了笑,觉得这事没什么难的。

毕竟他的皇庄已经有一万多亩了,只是这些地暂时用于建温室大棚,未来工业区建起来肯定还得拆除。

因此他愿意花大价钱买这些土地,反正现在不缺钱。

买下勋贵们的土地,随着应天的发展,将来必定增值。

至于他们肯不肯卖,朱瞻基压根没放在心上。

他转向傻爹,脸上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说:“这就要靠您出面了。

您可是太子殿下,他们见了您,总会给几分薄面。

况且他们手里土地不少,也清楚几年后皇帝会迁都顺天府,这边的产业太多反而麻烦,随便卖点就够帮很多难民渡过难关了。”

朱高炽听后又好气又好笑:“说了这么多,原来你是想让我当说客,我读了半辈子圣贤书,你现在一句轻飘飘的话,就要我去干商贾之事,这不是毁我名声吗?”

“到时那些功臣贵戚怎么看我?满朝文武又如何看待我?就连你祖父也会怎么想我?”

朱高炽说着便扭过头去,冷哼一声,“这事你别指望我去,你现在虽说是监国太孙,但那些功臣贵戚总不至于驳你的面子。”

朱瞻基见父亲面露不悦,忙赔着笑脸安抚道:“父亲,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那些远道而来向应天求援的难民啊。

这是咱们朱家的江山,这些难民都是我们的子民,他们信任咱们才一路奔波到应天,难道您真的忍心看着他们在街头挨饿受冻?”

朱高炽哼了一声,依然沉默不语。

朱瞻基察觉到父亲的态度有所动摇,立刻也双手抱胸,说道:“父亲若执意不管,那我们也就不理了,干脆过些安逸日子算了。

以后就做个太平王爷,反正我还有这么多兄弟,祖父若是看重我们一家,您不妨从中挑一个有潜力的好好栽培,将来让他登基便是。”

“你这是存心要气死我!”

朱高炽听到儿子这番消极的话,眉头紧锁,转过身来。

什么叫他儿子多?还要再挑一个培养?这话要是传到祖父耳朵里,怕是第二天就得重新考虑废立太子的事,甚至可能直接把汉王推出来。

朱瞻基听罢,嘿嘿一笑:“父亲,您这想法未免太狭隘了。

您只顾及朝堂和功臣贵戚的看法,却没想过百姓的感受。

那些难民又如何看待您?”

“而且,等您帮这些难民改善生活后,祖父看见这些政绩,他又会怎么看待您?”

朱高炽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你小子就是皮痒了,尽会说些花言巧语哄骗你爹!”

朱瞻基无语……

自家父亲这是跟狗过不去了吗?

不过前几天他还让张懋去找那只捣蛋的狗,不知道现在找着没有?

至于母亲那里,他已经交差了,找了一只白色波斯猫,如今母亲喜欢得不得了。

这波斯猫果然如传说中一样,自唐朝以来就被皇室贵族当作宠物饲养,果然是温顺乖巧,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真是个有“品”

的家伙。

如今自家的老母亲走到哪都要抱着那只猫,哪怕是在织毛衣或打麻将的时候,也要让两个伶俐的小侍女在一旁时刻陪伴。

这样的生活,要是放在未来的世界,准能让不少情趣爱好者羡慕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人不如猫”

系列啊!

朱高炽完全不知道此刻他的儿子正在盘算着给他找条活泼的小狗的事呢。

他内心正为要不要向那些功臣贵族买地的事纠结着,越想越觉得惭愧,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圣贤书里的教诲。

可一想到儿子提到的那些流民,他又不得不应承下来,还得帮儿子去买地。

想到自己似乎吃了亏,朱高炽的脸色就阴沉下来。

朱瞻基没搭理他,继续在温室里查看情况,检查完毕后,便开始让人直接播种。

黄瓜、苦瓜、茄子、空心菜,甚至还种了些莴苣。

嗯,这里的莴苣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菜,而是泛指莴笋、油麦菜以及生菜。

长见识了吧?

不过莴苣这种植物确实历史悠久,大约公元五世纪就传入了中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