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 第11章 汉废帝:刘贺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第11章 汉废帝:刘贺

作者:C龙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1 21:23:38 来源:小说旗

刘贺的27天帝王梦的跌宕人生

公元前92年,大汉王朝正值汉武帝刘彻统治后期,天下初定,百姓在历经多年的征战与发展后,生活逐渐安稳。在这一年,昌邑王刘髆府中一片喜庆,他的儿子刘贺呱呱坠地。这个小生命的诞生,虽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却在日后成为西汉历史上一段充满戏剧性与争议的传奇主角。

刘贺自幼生活在昌邑王府,作为王爷之子,他尽享荣华富贵,却也因家人的宠爱与放纵,养成了自由随性、不受拘束的性格。彼时的西汉宫廷,在汉武帝的强权统治下,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朝堂之上,各方势力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后宫之中,妃嫔们为了子嗣与地位勾心斗角。而远在昌邑的刘贺,却仿佛置身于这一切纷争之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肆意玩耍、成长。

公元前88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刘髆因病去世,年仅四五岁的刘贺不得不早早地扛起昌邑王的重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一夜之间,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成为了掌控一方封地的藩王,诸多责任与礼仪向他压来,可年少的他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

在封国内,刘贺渐渐长大,行为也愈发放纵。他对宫中的规矩和礼仪视若无睹,常常出外游玩狩猎,兴致来了便日夜不停。侍从们虽忧心忡忡,却不敢多言。当汉武帝去世的噩耗传来,整个大汉王朝沉浸在悲痛之中,其他藩王皆遵守礼仪,为武帝服丧致哀,刘贺却依旧我行我素,照常外出游玩,仿佛此事与他无关。他的这些行为,让朝中大臣们对他的印象极差,认为他毫无藩王之礼,行事荒唐。

郎中令龚遂是个忠诚正直之人,他深知刘贺的行为若不加以纠正,日后必将惹出大祸。于是,他常常当面劝谏刘贺,言辞恳切,甚至声泪俱下。有一次,龚遂看到刘贺又要外出游玩,赶忙上前阻拦,说道:“大王,如今国丧期间,天下臣民皆在为武帝守孝,您身为藩王,更应以身作则,遵守礼仪。怎可如此肆意妄为,不顾天下人的看法呢?”刘贺听后,虽表面上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故态复萌。

龚遂为了让刘贺能有所改变,还为他挑选了一些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人陪读,希望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他。然而,刘贺对这些陪读之人十分厌烦,没过多久,就找各种借口将他们统统赶走。在他看来,这些规矩和教导都是束缚他自由的枷锁,他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公元前74年。这一年,西汉的天空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且没有留下子嗣。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朝堂的平静,皇位继承问题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此时戾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早已含冤而死;齐怀王刘闳早逝;广陵王刘胥行为放荡不羁,举止毫无皇家风范,不被霍光等大臣看好;燕剌王刘旦在昭帝时期就因觊觎皇位而被惩处,已无继承资格。一时间,可供选择的皇位继承人少之又少。

大将军霍光,这位历经武帝、昭帝两朝的权臣,在朝中威望极高,手握重权。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深受武帝信任,武帝驾崩后,他受命辅政汉昭帝,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立下了赫赫功勋。面对皇位空缺的局面,霍光与丞相、太后商议后,最终决定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在霍光等人看来,刘贺年轻,且在封国时虽行为放纵,但或许能在进入宫廷后,在众人的教导下有所改变,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

刘贺接到征召入京的诏书时,正值深夜。他在睡梦中被侍从唤醒,迷迷糊糊地打开诏书,当看到自己即将成为皇帝的内容时,瞬间清醒,兴奋得难以自持。他不顾夜深,立刻下令准备车马,恨不得马上就出发前往长安。

第二天天还未亮,刘贺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进京之路。他一路快马加鞭,日行百三十五里,沿途累死的马匹不计其数,侍从们也被他折腾得疲惫不堪。王吉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担忧,赶忙上书劝诫刘贺:“此次因昭帝丧事征召入京,大王宜日夜悲伤,以表对先帝的敬重。如今霍光辅政,他深受武帝所托,位高权重,希望大王到了京城后,政事要多多听从于他,切不可意气用事。”然而,刘贺此时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的皇帝生活,对王吉的劝谏并未放在心上。

在前往长安的路上,刘贺的种种行为尽显荒唐。他派人四处寻找长鸣鸡,说是要用来玩乐;还购买积竹杖,仿佛把这次进京当作了一次寻常的出游。不仅如此,他还让奴仆沿路掳掠民女,藏在装衣物的车上,供自己玩乐。郎中令龚遂实在看不下去,苦苦劝谏,刘贺才勉强将犯错的奴仆交给执法机构处理。

当刘贺一行即将到达长安东都门时,龚遂赶忙提醒他,按照礼仪,见到国都要哭泣,以表对先帝的哀悼之情。刘贺却满不在乎地推脱道:“我嗓子痛,不能哭。”到了城门,龚遂再次催促,他依旧无动于衷。直到快到未央宫东门时,在龚遂的再三劝说下,刘贺才勉强挤出几滴眼泪,装模作样地哭了一番。

刘贺终于抵达长安,谒见了皇太后,随后被立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公元前74年7月18日),在汉昭帝的灵柩前,刘贺接受了皇帝玺绶,正式承袭皇帝尊号。那一刻,他站在未央宫的大殿之上,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和跪地朝拜的群臣,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却不知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即位后的刘贺,仿佛一只挣脱牢笼的小鸟,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他整日沉迷于玩乐,将朝政抛诸脑后。汉昭帝的灵柩还停放在前殿,他便迫不及待地让艺人入宫,歌舞行乐,丝毫没有将先帝的丧事放在心上。他乘坐着天子车驾,在北宫、桂宫肆意驰骋,观赏野猪、斗老虎,玩得不亦乐乎。他甚至擅自调用皇太后的乘车,让奴婢骑乘,完全无视宫廷的规矩和礼仪。在后宫中,他也行为不检,与昭帝的宫女**,种种行为令人不齿。

刘贺不仅生活荒唐,在政治上也表现得极为幼稚和短视。他急于掌握权力,一上位便大肆提拔自己从昌邑带来的旧臣,短短时间内,就安排了大量亲信进入朝廷各个要害部门,试图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昌邑旧臣大多能力平庸,且只知迎合刘贺,根本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们的种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也引起了霍光等先帝老臣的强烈不满。

霍光看着刘贺的所作所为,心中既愤怒又忧虑。他深知,若任由刘贺这样胡闹下去,大汉江山必将陷入危机。霍光的亲信田延年看出了他的心思,私下里向他建议道:“将军,如今新帝如此昏庸无道,恐怕会危及社稷。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当另选贤明之人,以保我大汉江山的安稳。”霍光沉思良久,心中也有了决断。他明白,要想挽救局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于是,霍光开始暗中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划,商议如何废黜刘贺。他们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谨慎行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堂动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霍光又派田延年前往丞相杨敞府中,向他说明情况。杨敞初闻此事,惊恐万分,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好在他的夫人深明大义,在一旁提醒他要支持霍光的决定。杨敞这才回过神来,表示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号令。

一切准备就绪后,霍光在未央宫召集丞相、御史、将军等朝中大臣,商议废黜刘贺之事。众人听到霍光的提议,皆惊愕失色,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发言。这时,田延年挺身而出,离席按剑,大声说道:“先帝将幼主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能保大汉江山的太平。如今新帝荒淫无道,若不及时废黜,恐将危及社稷,诸位难道要坐视大汉江山毁于一旦吗?今日之事,必须当机立断,有敢反对者,军法处置!”众人见田延年态度坚决,又想到刘贺的种种恶行,心中权衡利弊,最终纷纷表示听从大将军的号令。

六月癸巳日(公元前74年8月14日),霍光与群臣一同晋见上官太后,联名奏劾刘贺。他们向太后详细陈述了刘贺征召以来的荒淫昏乱行为,指出他废弃帝王礼仪,败坏大汉制度,如此行径,实在不配为帝。上官太后听后,大怒,当即诏命刘贺进宫。

刘贺接到诏书,心中虽有些不安,但仍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大摇大摆地走进宫殿,却发现气氛异常凝重。霍光与群臣早已等候在此,神色严肃。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霍光便上前一步,高声宣读奏疏,历数他的罪行。刘贺这才如梦初醒,想要辩解,却被霍光严厉地打断。霍光随即上前,解下刘贺身上佩戴的玉玺绶带,交予太后,并命人将刘贺挟持下殿,送出皇宫。

刘贺被废后,回到了故地昌邑(今山东巨野)。他的昌邑王爵位被废除,昌邑王国也被撤销,改为山阳郡。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一夜之间沦为庶民,巨大的落差让刘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之中。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回忆着过去的种种,心中懊悔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在山阳郡的日子里,刘贺形同囚禁,生活十分压抑。他身边有十六位妻子,十一个儿子,十一个女儿,宫中有奴婢一百八十三人。平时宫门紧闭,只开小门,一名官吏负责为宫中采买生活必需品,一名官吏负责防盗、巡查,用故王的钱雇佣士卒,负责宫中警卫。他肤色青黑,小眼睛,鼻子塌陷,胡须少,身材高大,还患有痿疾,行动不便。他穿着短衣大裤,戴着惠文冠,佩戴玉环,头上簪笔,手拿简牍,看起来如同白痴一般,昔日的风采早已荡然无存。

公元前74年七月,霍光尊立武帝曾孙刘询(汉宣帝)即位。汉宣帝即位后,对刘贺仍心存忌惮,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公元前64年,山阳郡太守张敞将刘贺在山阳郡的情况,逐条向朝廷汇报,称刘贺天性暴虐,看不到仁义,如同白痴,不足为惧。宣帝得知后,心中的担忧才稍稍减轻。

公元前63年三月,汉宣帝下诏封原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享四千户食邑。刘贺接到诏书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这是宣帝对他的一种安抚,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将永远失去皇位,只能在海昏县度过余生。尽管心中有诸多不甘,但他也别无选择,只能前往豫章郡海昏县就国(今江西南昌)。

在海昏县,刘贺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然而,他却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言行。几年后,他与原豫章郡太守的属下孙万世闲聊时,一时口快,妄言后悔当初被废,还说如果当时有所准备,或许就能保住皇位。这番话很快就被人告发,汉宣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当即诏令削去刘贺三千户食邑。

经此打击,刘贺一蹶不振,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急剧恶化。他整日郁郁寡欢,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之中无法自拔。公元前59年,刘贺终于在悲愤与绝望中去世,年仅34岁。他的一生,如同一场荒诞的闹剧,从尊贵的昌邑王到短暂的皇帝,再到庶民、海昏侯,最终在落寞中离世,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刘贺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充国、刘奉亲也相继死去。豫章郡太守寥上奏称这是天意,要断绝刘贺的爵位继承人,汉宣帝遂撤销了封邑。直到元帝继位,公元前46年,才再次封刘贺的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是为海昏厘侯。此后,刘代宗传位给儿子海昏原侯刘保世,刘保世又传位给儿子刘会邑。至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 - 57年),刘贺的后代子孙仍然是列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