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 第40章 吴景帝:孙休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第40章 吴景帝:孙休

作者:C龙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1 21:23:38 来源:小说旗

孙休:乱世中挣扎的中兴之主

嘉禾四年(公元235年),吴大帝孙权的后宫里,王夫人诞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孙权的第六子孙休,字子烈。孙休自幼便展露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聪慧伶俐,13岁时,便师从博学的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在儒家经典的海洋里潜心钻研,这为他日后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时光荏苒,赤乌末年(公元250年),孙休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迎娶了朱据之女为妃,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太元二年(公元251年)正月,孙休被封为琅邪王,封地在虎林,那是长江沿岸的军事要地,肩负着拱卫东吴的重任 。

然而,命运的轨迹在这一年陡然转变。同年四月,孙权病逝,幼子孙亮继位,诸葛恪执掌朝政大权。诸葛恪为了加强对长江沿岸军事要地的掌控,将孙休从虎林迁至丹杨郡。在丹杨郡,孙休遭遇了诸多不顺,丹阳太守李衡多次冒犯他,让他在当地的生活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孙休上奏请求迁往别处,最终朝廷批准他迁至会稽郡 。

在会稽郡的日子里,孙休并没有因远离权力中心而消沉。他积极与当地的官员、将领交往,结识了太守濮阳兴以及左右将督张布,三人志趣相投,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孙休不仅对会稽郡的民生有了深入了解,还积累了许多治理地方的经验,也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闲暇之余,孙休依然手不释卷,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从历史典故到治国方略,他都深入钻研,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休的命运迎来了重大转折。一日,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中自己乘龙飞上青天,可回头却不见龙尾。这个梦让孙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却也隐隐预感到命运即将发生改变。果然,不久之后,朝堂局势突变,权臣孙綝发动政变,废黜了孙亮,为了寻找一个易于掌控的傀儡皇帝,孙綝将目光投向了在会稽郡韬光养晦的孙休 。

孙綝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前往会稽迎接孙休。当孙休得知这个消息时,他的心中充满了疑虑,毕竟他深知孙綝的专权和野心,这突如其来的皇位,究竟是福是祸,他难以判断。但他没有轻易拒绝,而是多次派遣心腹前往国都打探消息,直到一位无名老人拦住他,称他为陛下,并劝他迅速前行以防日久生变,孙休这才下定决心。

一路上,孙休谨慎前行。到达曲阿时,他稍作停留,继续观察局势。当走到布塞亭时,孙綝让弟弟孙恩代行丞相职权,率领百官用皇帝的车驾在永昌亭迎接孙休,并以军队帐篷围成便殿,设置御座。10月18日,孙休到达便殿,孙恩奉上御玺,孙休辞让三次后才接受。随后,百官导引车驾,孙休乘上帝辇,群臣陪侍,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路旁下拜,孙休下车回拜。就这样,孙休正式即位,改年号为永安,开启了他充满挑战的帝王生涯 。

孙休即位之初,深知自己的处境艰难。孙綝一家五人封侯,且都掌管皇宫禁军,权倾朝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孙綝的监视之下。为了稳住孙綝,孙休表面上对他大加封赏,任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对孙綝的党羽也一一赏赐,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封县侯;偏将军孙干为杂号将军,封亭侯。同时,孙休对一直跟随自己的心腹张布也予以重任,封他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董朝因亲自迎驾,被封为乡侯 。

孙綝自恃拥立有功,愈发骄横跋扈。有一次,他带着牛和酒去拜见孙休,孙休没有接受,他便将这些东西送到左将军张布家里。在张布家中饮酒时,孙綝抱怨孙休对待自己与其他臣子一样,没有给予他特殊的待遇,甚至扬言要废了孙休,另立新君。张布得知后,立刻将这些话告诉了孙休。孙休意识到孙綝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但他知道自己此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抗衡,于是决定继续隐忍,对孙綝更加恭敬,每次孙綝有请求,他都一概应允,以此来麻痹孙綝 。

不久后,有人向孙休报告孙綝心怀怨恨,意图谋反。孙休为了不让孙綝起疑,竟然将这个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处置,孙綝毫不犹豫地将其杀害。这一举动让孙綝暂时放松了警惕,但孙休知道,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休开始暗中与张布、左将军丁奉商议如何铲除孙綝。丁奉是东吴的老将,作战勇猛,且对孙綝的专权也极为不满。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利用腊祭集会的机会动手。腊祭是东吴的重要节日,届时百官都会聚集在宫中朝拜庆贺。孙休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既可以让孙綝放松警惕,又能在众多官员面前将其一举擒获,以绝后患 。

12月8日,腊祭如期举行。孙綝起初称病不想参加,但在孙休的多次催促下,他还是勉强前往。进入宫中后,孙綝察觉到气氛有些异样,但此时他已经骑虎难下。酒过三巡,孙綝府邸突然“失火”,他以此为由想要离席回去救火。就在他起身的瞬间,丁奉率领早已埋伏好的武士冲了出来,将孙綝团团围住。孙休历数孙綝的罪行,随后下令将其斩杀,并诛灭其三族。至此,孙休成功夺回了皇权,结束了孙綝长达数年的专权统治 。

铲除孙綝后,孙休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治理国家。他深知,经过多年的权力斗争,东吴国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国家的元气。

孙休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于是,他在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创建国学,引入太学博士制度,并任命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同年12月9日,孙休发布诏令,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下令兴办学校,设立五经博士,通过考核来选拔人才。他希望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出一批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为东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在农业方面,孙休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永安二年(公元259年)3月,他完备九卿官制,并下诏发展农业,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他要求根据百姓劳动力的强弱来核定收税标准,力求做到百姓负担均匀,让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永安四年(公元261年)秋八月,孙休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视察民情,整饬吏属,再次下诏劝重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巩固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然而,并非所有的决策都能一帆风顺。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秋天,孙休采纳都尉严密的建议,集中各地军民修筑农田水利工程浦里塘。这本是一项旨在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利民工程,但由于工程规模巨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善,导致士卒死亡众多,百姓对此十分愁苦怨恨。这一事件让孙休意识到,在推行政策时,不仅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 。

在政治上,孙休也试图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261年,他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察各地,考核官吏的清廉程度,对贪污**、无能之辈进行调整任免。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出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东吴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蜀国因为魏国的征伐,派使者向吴国求援。孙休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立即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试图分散魏国的兵力;同时,派将军留平另到南郡见施绩,商讨进兵方向;命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然而,一切都发生得太快,蜀主刘禅很快投降魏国,吴国的救援行动不得不停止 。

同年,吴国交趾太守孙谞贪婪残暴,早已被百姓所厌恨。此前,孙谞挑选了郡中手工匠人一千多名送往建业,恰在此时,孙休又派遣察战邓荀到交趾,邓荀擅自调用孔爵三十头送往建业,百姓害怕承担遥远的劳役,于是在郡吏吕兴等人的带领下谋反,杀死孙谞,并派使者前往魏国,请求任命吕兴为太守并领兵。就这样,交址叛吴降魏,孙吴在南方的领土受到严重威胁,并且从北、西、南三面,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孙休并没有退缩。他派越骑校尉钟离牧暂代武陵太守,以应对武陵五溪夷可能的叛乱。当时,魏国已派遣汉葭县长郭纯暂代武陵太守,率领涪陵百姓进入迁陵界内,驻扎在赤沙,引诱各夷族部落进攻西阳,郡中一片震恐。钟离牧率领兵士夜间上路,沿着危险的山路行走了近二千里,成功杀了作恶之民中怀有异心的首领一百余人以及同党一千余人,郭纯等人不敢再进犯,终于平定了五溪夷等地,暂时稳定了东吴的南部边境 。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的身体每况愈下。正月,他大赦天下,似乎在为自己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2月,魏国大将钟会死于部将兵变,邓艾被武将田续所杀,一时间百城无主,孙休看到了兼并蜀国的机会。然而,巴东防守坚固,吴国兵士难以通过,他只能先让抚军步协率兵向西挺进。巴东守将罗宪实力薄弱不能抵抗,便派参军杨宗突围奔向北方,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给晋公送去文武官员的印绶和人质。步协攻打永安时,罗宪与他交战,大败步协。孙休大怒,又派遣镇军陆抗等人率三万兵士增援对罗宪的包围 。

与此同时,吴国国内也不安宁。4月,魏国将领新附督王稚渡海袭击句章,掠取官吏、财货及男女百姓二百余人。7月,海盗攻破海盐,杀死司盐校尉骆秀。孙休派中书郎刘川发兵至庐陵,以应对各地的叛乱。豫章郡百姓张节等人叛乱,人数聚集一万多人,给吴国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孙休心力交瘁。他卧病不起,口不能言,却仍心系国家。他用手书叫丞相濮阳兴入内,又让太子出来拜见濮阳兴,拉着濮阳兴的手臂,手指着太子,将太子托付给他,希望他能辅佐太子,延续东吴的统治。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后,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他的意愿,以“国赖长君”为由,迎立其侄孙皓为帝 。

公元264年9月3日,孙休在病痛和忧虑中去世,年仅30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孙休在位六年,虽未能实现东吴的中兴,但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重视教育、发展农业、整顿吏治等,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远见卓识和治国理政的能力。他成功铲除权臣孙綝,夺回皇权,为东吴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统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内有叛乱,外有强敌,最终未能改变东吴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的一生,是在乱世中挣扎的一生,也是为了东吴的繁荣和稳定而不懈努力的一生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