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 第14章 汉成帝:刘骜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第14章 汉成帝:刘骜

作者:C龙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1 21:23:38 来源:小说旗

汉成帝刘骜:繁华落幕下的悲剧帝王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长安皇宫内一片喜庆祥和,汉元帝刘奭与皇后王政君迎来了他们的嫡长子刘骜。这个孩子的诞生,承载着皇室的期望,也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即将开启。汉宣帝对这个嫡皇孙喜爱有加,亲自为他取名刘骜,“骜”即骏马之意,字太孙,寓意着他未来将如骏马般驰骋在大汉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常常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刘骜的父亲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年仅四岁的刘骜凭借着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在众人的瞩目中,刘骜开始接受皇家的教育,他自幼聪慧,对经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奋好学,举止宽博谨慎,深受众人称赞。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骜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有一次,元帝紧急召见刘骜,刘骜为了遵守皇室规矩,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而是绕了一大圈才赶到元帝面前。元帝得知此事后,对他的守礼之举大为赞赏,特意下令允许太子日后可以直接穿越驰道。这一小小的事件,不仅体现了刘骜对规矩的尊重,也让元帝看到了他的稳重与克制,对他的未来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然而,青春的叛逆与宫廷的奢靡逐渐侵蚀了刘骜的初心。青年时期的他,逐渐沉迷于酒色,整日与侍从们在宫中宴饮作乐,荒废了学业,也疏远了朝政。他的生母王皇后,因为性格温和内敛,逐渐失去了元帝的宠爱,这也让刘骜在宫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元帝的宠妃傅昭仪所生的儿子定陶王刘康,多才多艺,深得元帝喜爱,元帝甚至一度产生了改立刘康为太子的想法。

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去世,身为太子的刘骜前往吊丧。刘竟与刘骜自幼一起游学长大,感情深厚。但在葬礼上,刘骜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哀伤之情,这让元帝十分恼火,他愤怒地斥责道:“这样不慈和仁爱的人,如何能奉祀宗庙,成为百姓的父母?”关键时刻,侍中史丹为刘骜极力辩解,他免冠谢罪,称是自己担心太子的悲伤会让元帝过度伤感,所以提前叮嘱太子不要哭泣,罪责全在自己。元帝听后,心中的怒火才渐渐平息。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卧病在床,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日夜侍奉在侧,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很少有机会见到元帝。在这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史丹再次挺身而出。他凭借着贴身宠臣的身份,独自进入元帝的寝宫,伏在床前,声泪俱下地为太子求情。元帝本就优柔寡断,看到史丹如此诚恳,心中大为感动,长叹一声,表示不会废黜太子,并嘱托史丹好好辅佐刘骜。就这样,刘骜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

同年五月,汉元帝刘奭驾崩,六月,刘骜顺利继承皇位,是为汉成帝。他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自此,外戚王氏家族开始登上西汉的政治舞台,成为影响刘骜统治乃至整个西汉命运的重要力量。

刘骜即位之初,试图展现出一位英明君主的风范,他深知外戚和宦官势力的膨胀对皇权的威胁,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制衡措施。他先是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将权臣石显任命为长信中太仆,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失去了实际权力。随后,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等人联名上疏,揭露石显及其党羽的罪行,石显最终被免官逐回家乡,死于途中,其党羽也纷纷被罢官。这一举措,让刘骜在朝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也暂时打压了宦官势力的嚣张气焰。

然而,刘骜在处理外戚势力时却陷入了困境。他的舅舅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握着军政大权,逐渐成为朝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王凤为了巩固王氏家族的地位,开始排挤异己。他先是排挤了能力强、名声大的冯昭仪的弟弟冯野王,又迫使许皇后的父亲许嘉引退。接着,他将矛头指向了丞相王商。王商与王凤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合,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一次,京城发生水灾,传言洪水将至,百姓惊慌失措,纷纷逃命。王凤建议太后和皇帝乘船躲避,而王商则认为这只是谣言,不应轻易相信,以免扰乱民心。后来,事实证明王商的判断是正确的,这让王凤对他更加嫉恨。王凤抓住王商的一些小事,大做文章,坚持要查办王商。刘骜虽觉得难以查证,但在王凤的逼迫下,无奈只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职务。王商被免相仅三日,便大口吐血,悲愤而死,其子弟亲戚在宫中任职的,也一律被赶出长安城。至此,王凤**朝政,再无强大的反对派,王氏家族的势力如日中天,刘骜的皇权逐渐被架空。

在政治上逐渐失去主导权的刘骜,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享乐之中。他的私生活极为奢靡放纵,沉湎于酒色无法自拔。他不仅宠爱众多后宫佳丽,还有一个男宠张放。张放“少年殊丽,性开敏”,深得刘骜喜爱,两人“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刘骜甚至将张放提拔为中郎将,还常常与他一起微服私访,外出游玩时,刘骜竟假称是张放的家人,其宠爱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刘骜与张放的关系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各种谏言传到太后王政君耳中。在太后和众国舅的施压下,张放最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刘骜不堪思念之苦,多次召张放回京团聚,却又迫于压力将他再次放逐,如此反复,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传递思念,“玺书劳问不绝”。后来,刘骜顾忌宠妃赵氏姐妹,才逐渐减少了与张放的往来,而张放最终也因思念成疾,“思慕哭泣而死”。

刘骜即位后,花费大量金钱建造了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等宫殿,供自己享乐。他最初专宠少年结发妻子许皇后,两人感情深厚,许皇后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但不幸的是,孩子都早早夭折。这让刘骜和许皇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也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忧,他们担心刘骜无嗣,影响家族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皇后色衰爱弛,刘骜开始移情别恋,宠爱班婕妤。班婕妤知书达理,深受刘骜敬重,她曾生下一个男孩,然而同样未能幸免,数月后便夭折了。此后,刘骜又宠爱李平,还说:“当初孝武帝的卫皇后也从微贱而起。”于是赐李平姓“卫”,她便成了卫婕妤。

汉成帝时期,灾异现象频繁出现,刘向、谷永等大臣将其归咎于许皇后的“专宠”。在这种舆论压力下,许皇后的“椒房掖廷用度”被减省,她甚至连皇帝的面都很难见到。许皇后心中怨气难平,她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许谒背地里行巫蛊之术,恶毒诅咒后宫有身孕的妃子。此事被刘骜的另一宠妃赵飞燕揭发,许谒等人因巫蛊之罪被处死,许皇后也受到牵连,被废黜皇后之位,后来被赐死。

许皇后被废后,皇后之位空缺了两年。此时,刘骜看上了舞技出众、容貌艳丽的赵飞燕,想要册立她为皇后。然而,太后王政君以赵飞燕身世低微、非侯门女为由加以阻拦。后来,淳于长从中斡旋,刘骜封赵飞燕的父亲为成阳侯,赵飞燕这才成为侯门之女,得以登上皇后的宝座。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刘骜立赵飞燕为皇后,同时晋封赵合德为昭仪,并将昭阳殿赐给赵合德一人居住。为了感谢淳于长的斡旋之功,刘骜赐他关内侯,不久又封为定陵侯。

为了取悦赵飞燕,刘骜命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名为“合宫舟”。一天,刘骜带着赵飞燕一同泛舟赏景。舟至中流,突然狂风骤起,赵飞燕身轻如燕,险些被风吹倒。危急时刻,侍郎冯无方奉刘骜之命救护,他扔掉乐器,紧紧拽住赵飞燕的两只脚,赵飞燕则继续在风中歌舞,这场惊险又浪漫的经历,成为了宫廷中的一段佳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飞燕逐渐失宠,得宠的是她的妹妹赵合德。赵合德从小与赵飞燕一起长大,对姐姐十分尊敬,在刘骜面前也常常为她百般回护,因此赵飞燕的地位并未因失宠而动摇。赵氏姐妹专宠后宫十余年,却始终未能为刘骜生下一儿半女。

宫中有个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了刘骜的孩子。临产时,赵合德得知此事,竟命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毒死了曹姬,取走了婴儿,孩子最终下落不明。后来,嫔妃许美人生下儿子,赵合德知道后,大哭大闹,撒泼打滚,甚至以死相逼,最终胁迫刘骜亲手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氏姐妹的残忍行径令人发指,而刘骜的昏庸与懦弱也暴露无遗,他对赵氏姐妹的恶行听之任之,甚至参与其中,亲手断送了自己的血脉,导致最终绝后。“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这首民谣在民间流传,正是对赵氏姐妹迫害皇嗣的血泪控诉。

在对外关系方面,刘骜也努力维持着大汉的威严与和平。在与匈奴的关系上,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当时,匈奴内部局势动荡,有部分匈奴人想要归降汉朝。例如,当伊邪莫演声称要降汉时,刘骜采纳了光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的建议,拒绝受降。他深知,随意接纳降者可能会引发匈奴内部的不满,从而破坏双方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通过这种审慎的处理方式,他妥善地维护了与匈奴的关系。而对于西域的康居,虽然康居派质子入侍汉朝并朝贡,但自恃地处偏远,不肯像其他西域诸国那样向汉朝臣服,甚至对汉使无礼,将汉使座次安排在乌孙等国使者之下。西域都护郭舜指出康居本来就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又对汉使傲慢无礼,只是贪图贸易才遣子入侍,因此请求归还康居侍子,断绝与康居的往来,以表明“汉家不通无礼之国”。但刘骜考虑到西域局势的复杂性,担心断绝往来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还是决定保持与康居的往来。

在西南夷地区,河平年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互相攻伐,牂柯太守请求发兵诛杀夜郎王兴等人,刘骜没有贸然同意,而是派太中大夫张匡持节前往和解。然而,夜郎王兴等人不听从调解,甚至还在道旁刻木为汉吏,向其射箭,公然挑衅汉朝的权威。大将军王凤推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陈立到任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伺机杀死了夜郎王兴,并出兵攻灭了兴的妻父翁指和儿子邪务,成功稳定了西南局势,维护了汉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在文化方面,刘骜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他下诏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广泛收集民间散落的书籍。同时,委任光禄大夫刘向总领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校完一书,便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做成提要,论其指归,辩其谬误,连同定本送交刘骜,由他亲自观览后定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农业方面,刘骜提拔农学家泛胜之担任议郎,后又任命他为“劝农使者”,负责“教田三辅”。泛胜之在任期间,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使得三辅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由于刘骜始终没有子嗣,他不得不册封异母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皇太子,将皇位的继承权寄托在了侄子身上。然而,命运似乎对刘骜格外残酷,就在立刘欣为皇太子的第二年,即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火星的光芒黯淡,仿佛被水浇灭一般。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认为这是皇帝将有不测的征兆。刘骜也极为紧张,四处寻找破解之法。此时,一个自称善于星相的郎官贲丽进言,称只要找一个权重位尊的大臣作替身,便可化解这场危机。于是,丞相翟方进当即被召见,刘骜要求他为国尽忠。翟方进刚返回丞相府,刘骜的诏书就接踵而至,诏书中将翟方进斥责一通,说他丞相当得不合格,以致政事紊乱、天灾不断,让他自己看着办。翟方进无奈之下,只好自杀。得到丞相的死讯,刘骜龙颜大悦,为翟方进隆重举行了葬礼,还亲临致祭,他自认为灾星已退,自己有望长命百岁了。

然而,刘骜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丙戌日,刘骜夜宿未央宫,第二天早晨起床穿衣,准备接见辞行的楚思王刘衍和梁王刘立。谁知,他刚刚穿上裤袜,衣服还未来得及披上身,就突然身体僵直、口不能言,中风扑倒在床上,动弹不得。宫中顿时乱作一团,御医们匆忙赶来施救,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不久,刘骜便驾崩于未央宫,年仅四十五岁。他的死讯传出,朝野震动,百姓们也对这位皇帝的突然离世感到震惊和悲痛。由于刘骜死在赵合德的寝宫,赵合德成为了众矢之的,在巨大的压力下,她被迫自杀谢罪。

刘骜在位共25年,谥号孝成皇帝,安葬于延陵。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剧色彩。他即位初期,试图有所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来稳固统治,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农业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也努力维护着大汉的尊严。然而,他最终还是未能摆脱外戚势力的操控,在私生活上更是放纵无度,沉迷酒色,导致赵氏姐妹乱内,皇嗣断绝。他的统治不仅让西汉王朝陷入了政治**、社会动荡的困境,也为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汉成帝刘骜,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成为了西汉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