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 第41章 吴末帝:孙皓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第41章 吴末帝:孙皓

作者:C龙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1 21:23:38 来源:小说旗

孙皓:东吴落日下的末代帝王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建业的皇宫中风云暗涌,彼时正值“二宫之争”,朝堂局势波谲云诡。在这场激烈的太子之位角逐中,孙和败北被废,他的儿子孙皓,就在这样的阴霾下出生。从呱呱坠地起,孙皓便注定要在权谋与争斗的漩涡中艰难求生 。

幼年的孙皓,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惨命运,家族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母亲何姬以柔弱之躯,坚韧地护着几个孩子,在这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苟延残喘。父亲的遭遇,让孙皓深刻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权力极度渴望的种子,而长期压抑的生活环境,更是逐渐塑造了他多疑、暴戾的性格 。

时光匆匆,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病逝,临终之际,他本欲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可彼时蜀汉刚刚灭亡,交趾又发生叛乱,东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朝中大臣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幼主恐难以撑起危局。就在这时,万彧,这位孙皓昔日的好友,站了出来,极力向众人推荐孙皓,称赞他“才识明断,类长沙桓王(孙策)” 。

濮阳兴与张布反复权衡后,决定违背孙休的遗愿,转而拥立孙皓。就这样,时年23岁的孙皓,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登上了东吴的皇位,改元元兴,大赦天下。

初登皇位的孙皓,满怀壮志,试图一展宏图。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于是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在经济上,他下令开仓赈贫,将粮食分发给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百姓,减免他们沉重的赋税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民生方面,他遣散了宫中大量宫女,让她们能够出宫嫁人,过上平凡的生活,同时将皇宫中豢养的珍禽异兽放归山林,不再让这些生灵被困于宫墙之内 。

这些举措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了东吴百姓的心,一时间,孙皓赢得了“令主”的赞誉,百姓们对这位新君充满了期待,朝中大臣也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东吴将在他的带领下走向繁荣昌盛 。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权力逐渐稳固,孙皓的本性开始暴露。他的行为愈发乖张,昔日的贤明如同梦幻泡影,迅速消散。

元兴元年(公元264年),濮阳兴与张布,这两位曾对孙皓有拥立之功的大臣,因私下里表达了对孙皓日益残暴统治的不满,被孙皓知晓后,立即招来杀身之祸,不仅他们自己惨遭诛杀,家族也未能幸免,被夷灭三族 。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孙皓的暴行进一步升级。他先是逼杀了景皇后朱氏,朱氏在孙皓登基一事上曾有功劳,可孙皓却毫不留情。朱氏的丧事仅仅在宫廷中的一个小房子里草草办理,如此薄情寡义的举动,令朝中众人深感悲痛与心寒 。

景帝孙休去世后,留下了包括太子在内的四个儿子。孙皓对他们充满猜忌,将这四个孩子送到一个曾有灾异发生的小城,随后又派人追杀了其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彻底消除了潜在的宗室威胁 。

同年三月,孙皓派遣使者跟随徐绍、孙彧前往魏国,向相国司马昭致信。当他听闻徐绍赞美中原时,顿时大怒,认为徐绍有叛国之心,立即将其召回并残忍杀害,还将徐绍的家属流放到建安,以示惩戒 。

甘露二年(266年),在一场宴会上,王蕃因醉酒倒地,孙皓却认定他是对自己不敬,即便王蕃清醒后举止自若、仪态庄重,孙皓也不为所动,盛怒之下下令将其斩杀。卫将军滕牧、征西将军留平见状,赶忙上前求情,可孙皓根本不予理会,依旧固执地将王蕃杀害,事后还将王蕃的家人流放至广州 。

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孙皓突发奇想,想要修建显明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下令征发大量民夫,耗费亿万钱财。左丞相陆凯深知此举劳民伤财,赶忙上书劝阻,可孙皓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园,投身到繁重的劳役中,苦不堪言 。

凤凰二年(公元273年),孙皓的爱妾派人在集市上公然抢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秉持公正,将抢夺者绳之以法。爱妾向孙皓哭诉后,孙皓竟为了偏袒爱妾,假以其他事由,用烧红的锯子残忍地锯断了陈声的头颅,还将他的尸体丢到四望山之下,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

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会稽郡流传着一则谣言,称章安侯孙奋将成为天子。会稽太守郭诞没有将这一谣言上报,孙皓得知后,大发雷霆,将郭诞遣送到建安去造船,以示惩罚。同时,他派遣三郡都督何植收拿奚熙,奚熙不甘束手就擒,发兵自卫,断绝海路。然而,奚熙部下最终背叛了他,将他杀死,并把首级送往建业。孙皓仍不解恨,下令夷灭奚熙三族 。

豫章太守张俊,因怀疑孙奋将为天子的传言是真的,便去祭扫孙奋母亲仲姬在豫章的坟墓。这本是一件平常之事,却被孙皓视为大逆不道,他怒不可遏,下令将张俊车裂,并夷灭其三族,随后又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一时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 。

除了对内的残暴统治,孙皓在对外军事行动上也野心勃勃。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正月,五中郎将丁忠奉命前往吊唁晋文帝。归来后,丁忠劝说孙皓趁着北方防守器械不完备之机,发起袭击,以扩充东吴的势力范围。孙皓心动不已,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然而,在群臣的极力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出兵的打算 。

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孙皓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正式开启对外征伐之路。他亲自率军驻扎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派遣左大司马施绩攻打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南),右丞相万彧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攻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人进攻晋朝的交址 。

然而,这场北伐却以失败告终。西晋义阳王司马望率领军队阻挡吴军进攻,施绩、丁奉所率之军被西晋将领胡烈、司马绩击败,刘俊、修则所率之军也被晋国将领毛炅打败。孙皓继位后的初次北伐,就这样以惨痛的失败落下帷幕 。

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孙皓不甘心失败,再次派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出发,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走海路,到合浦会合,共同进攻交址。经过两年的艰苦征战,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虞汜、陶璜终于攻破交址,抓获并斩杀晋国所设置的守将,成功收回九真(今越南境内)、日南(今越南境内)两郡 。

此次胜利让孙皓的自傲心极度膨胀,他愈发坚信自己是天命所归,开始频繁派遣军队袭击晋国边境。他听信刁玄增改的谶文“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认为自己定能统一天下。于是,在这一年正月,他不顾众人反对,亲自率领大军,车载着母亲、妻子、孩子以及后宫上千人,从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西进伐晋 。

然而,天不遂人愿。军队在途中遭遇大雪,士兵们不仅要忍受天寒地冻的折磨,还要负责拉孙皓的车队,苦不堪言,军中渐渐出现倒戈的传言。孙皓无奈之下,只好下令还师 。

回到东吴后,孙皓将满腔怒火发泄在劝谏他的大臣身上。右丞相万彧与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曾私下商议先行回去,被孙皓得知后,他虽碍于三人是老臣,没有立即处置,但心中已怀恨在心。当年,丁奉病逝;翌年,孙皓试图用毒酒毒死万彧和留平,二人侥幸未死,但不久后,万彧自杀,留平也在愁闷中离世 。

凤凰元年(公元272年),西陵都督步阐因担心被孙皓加害,据守西陵城投降晋国。孙皓勃然大怒,派陆抗前去讨伐。陆抗不负众望,成功收复西陵,将步阐等人夷灭三族,还击退了名将羊祜率领的五万大军,围歼晋将杨肇的三万援军,取得西陵大捷 。

这场大捷本应是东吴的一次辉煌胜利,可孙皓却因此变得更加志得意满。他频繁发动战争,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力也在这无休止的征战中逐渐耗尽。陆抗深知吴国与晋国的实力差距,多次上疏劝谏孙皓,希望他能看清形势,“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同时强调西陵、建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请求加强两地兵力 。建平太守吾彦也凭借长江上游漂下的大量木屑,断定晋国将从巴蜀由水路大举伐吴,上书孙皓请求加强防备 。然而,孙皓却对这些忠言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名将陆抗病逝,这对东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陆抗作为东吴的中流砥柱,他的离世让东吴失去了最后一道坚固的屏障 。此后,孙皓更加宠信岑昏等佞臣,朝中奸佞横行,政治愈发**。为了筹集军费,孙皓甚至向富户借贷,承诺高额利息偿还,可战事失利后,他却无力偿债,公然赖账躲债,引得民间讥讽不断 。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吴国国内局势愈发动荡。原合浦太守修允的亲兵督领郭马发动叛乱,攻杀广州都督虞授。孙皓急忙派遣滕循、陶濬、陶璜率军前去剿灭叛军 。

同年冬天,晋武帝司马炎抓住时机,依照羊祜生前拟定的计划,命令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进军,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进军,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进军,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进军,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进军,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领水军沿长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全面统筹调度,对东吴发起全面进攻 。

面对晋军的六路大军,吴军防线迅速崩溃。王浚的水军势如破竹,突破了长江上的铁锁防线,直逼建业。孙皓惊慌失措,试图施展离间之计,分化晋将司马伷、王浑、王浚,可这一计谋很快就被识破,以失败告终 。

眼见大势已去,孙皓无奈之下,只好仿效刘禅“面缚衔璧”,出城投降。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浚率先抵达建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孙皓被押解至洛阳后,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 。

在洛阳,司马炎曾不无嘲讽地对孙皓说:“设此座待卿久矣。”孙皓却毫不畏惧,反唇相讥道:“南方亦设此座待陛下。”其言语间,仍保留着昔日身为帝王的骄傲 。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十二月,孙皓在洛阳病逝,时年四十二岁,最终葬于洛阳北邙山。他的一生,从最初被寄予厚望的新君,到后来成为人人唾弃的暴君,见证了东吴的兴衰荣辱。他的统治,加速了东吴的灭亡,也让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终结,西晋完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皓虽无庙号与谥号,却以“吴末帝”“吴后主”之名,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世对权力、人性与王朝兴衰反思的典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