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旅行直播:开局打卡王安石纪念馆 > 第134章 打卡辛弃疾文化园(9)

【寒冬腊月,冒着漫天飞雪,陈亮从浙江东阳县,打马骑行三百多公里,到达江西铅山县,应约而至。】

【据说,到辛弃疾居住的瓢泉别墅前,要过一座小桥,陈亮试图打马跃过,可马却一直作死,畏缩不前。】

【陈亮: 马儿,你是在玩火(◣_◢)】

【再一,再二,再三,陈亮给了三次机会,炮灰马儿都没把握住,成功惹火陈亮。】

【于是,一拔剑,一挥手,陈亮断然将马头斩落,马儿嘎掉,接着潇洒地推倒马身,沿路徒步踏雪而行。】

【当时,辛弃疾倚楼赏雪,恰好望见这么潇洒的一幕,瞬间一颗心就被陈亮捕获,迫不及待跑出去迎接陈亮。】

当事人辛弃疾:……有这事吗?瓢泉庄园前有桥吗?

最最重要的是,桥对面到底有啥?能让一个工作经验这么丰富的马儿害怕?

【后来,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给故事中的“那座”石桥,起了一个名字——斩马桥。】

【也许是怕他们二人淋雪受寒,还好心肠地在石桥旁边修建了一座遮风挡雨的亭子——“斩马亭”。】

【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依旧在铅山当地流传着,来铅山的家人们可以去“事发现场”打卡留念一波。】

【“我病君来高歌舞,惊散楼头飞雪”。】

【陈亮应约到来,让辛弃疾很开心,尚在病中,也要带病作陪。】

【在铅山,陈亮一共停留了十日。】

听到十日,辛弃疾遗憾地总结:“太短。”

他有很多话都还没和同甫说呢,十个月他都嫌不够长。

【十日里,惺惺相惜的两人,携手同游鹅湖寺,共饮瓢泉水,诗歌相答,把酒抒怀,热烈纵情地谈论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十日后,两人转战到与朱熹约定相会的地点紫溪,结果主播前面已经说了,朱熹爽约未至,朱熹没来。】

【既然如此,陈亮便准备打道回府,可辛弃疾舍不得啊,一而再再而三挽留。】

【最后,不顾辛弃疾挽留,陈亮还是走了,回家了。】

【恋恋不舍的辛弃疾: 你就这么急匆匆走了?╭(╯^╰)╮】

【“佳人重约还轻别”,在辛弃疾眼中,十日太短,眨眼就过去了。】

【他不舍,他埋怨,他思念。】

【于是,他走,他追。】

叶非雪脸上挂上了灿烂的笑容:

【陈亮走后没多久,按捺不住思念之情,辛弃疾快马加鞭追了上去,一直追出百十里地。】

【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雪拦道,雪深泥滑,最后辛弃疾只能无奈放弃。】

【夜半投宿客栈,听着邻舍传来的悲凉的笛声,辛弃疾触景生情,作下一首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没想到是,五天之后,辛弃疾收到陈亮来信,信中陈亮向他索要一首词。】

【简直不要太心有灵犀,辛弃疾笑着将那首词寄了过去。】

听到这里的白居易骄傲地仰起头:“我与微之同样心有灵犀。”

相隔千里,远在长安的元稹愉悦地扬起唇角,露出微笑。

不约而同,他们想起了发生在元和四年的一件事。

那时,元稹奉命出使东川,而白居易留在长安,便约了弟弟和朋友一起去慈恩寺春游。

游玩时,白居易思念起了元稹,随手便作下一首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巧的是,远在梁州的元稹也很思念白居易,做梦都梦到了白居易。

最最关键的是,他梦到了白居易与别人同游慈恩寺。

然后,他也作了一首诗——《梁州梦》:

“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

忽惊身在古梁州。”

【陈亮收到信,读过词,依韵回赠了辛弃疾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你一首,我一首,两个人瞬间就了上头,不断作词唱和寄给对方,还会特意以同调同韵来唱和。】

【并且,这些词中每行每句都充满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忧虑。】

【家人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瞧瞧,长长见识。】

叶非雪唇角漾着笑,抬起手指,指向对面极其引人注目的“补天裂”三字。

【像这句“看试手,补天裂”就出自他们其中的一首唱和之作:《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不得不说,文化人的交友方式就是不一样哈,以文会友,主打一个风雅,慕了慕了。】

【不像主播没文化,一键三连走天下,只能点赞会友,主打一个真诚。】

【鹅湖之会,过了四年,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朝廷又把辛弃疾想起来了,命他出任福建提刑。】

【于是,退了十年后,辛弃疾出山了。】

【接着,便是一波熟悉的步骤——

面见皇帝,上疏奏对,升官,弹劾,罢官,退居。】

【绍熙五年七月,担任潭州知州和湖南安抚使,意图在福州建“备安库”,组建“飞虎军二号”的辛弃疾遭弹劾被罢官,朝廷给成他一个闲职——挂名的道观主管。】

【眼睛一闭一睁,人就回来了。】

【接着,便是下个八年。】

【不同的是,辛弃疾死心了,打算“白发归耕”,全心全意回归田园。】

【两年后,带湖别墅失火,辛弃疾将家搬到了铅山瓢泉豪宅。】

叶非雪移步往前走,直播镜头跟着移动。

从“补天裂”到“却道天凉好个秋”,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最后,一尊拄着锄头坐在地上,仰头北望的雕像映入众人眼帘。

雕像的左边,四个大字“白发归耕”引人注目。

【在瓢泉,昔日写出“万字平戎策”的将军,正式转变成学习“东家种树书”,栽秧种菜,锄草捕鱼的农夫。】

【直到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替岳飞翻案,改秦桧谥号为“谬丑”,准备刷一波北伐业绩的外戚韩侂胄(tuo?,zhou?)上台,辛弃疾才又又出山。】

顿了一下,叶非雪眸中闪过一丝讥讽。

签订“绍兴和议?”,南宋牺牲了岳飞,间隔六十七年,签订“嘉定和议”,南宋又选择牺牲韩侂胄。

但是,岳飞有韩侂胄替他平反,韩侂胄却无人为他张口,还脱脱写进宋史四大奸相中,实惨。

老韩虽然人不咋地,但他一个“忠缪”,真不至于飞上天,和两个“忠献”肩并肩。

【干的呢?是老本行——知府与安抚使,这回是浙江的。】

【然后,又又又打卡一波熟悉操作——见皇帝,奏对,升官,出知镇江府,跑江苏镇江当知府去了。】

【辛弃疾: 你们这些大宋皇帝,我真的服了(*ˉ︿ˉ)】

【南宋一直都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交替执政,所以南宋的北伐嘛?大家懂得都懂,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往往不是在内乱,就是走在内乱的路上。】

【仓促地开始,一地鸡毛地结束,主打一个虎头蛇尾。】

隆兴北伐失败了的宋孝宗赵昚:……

被家庭问题包围的宋光宗赵惇: 上瞅老爹,下瞧儿子,顿觉谢天谢地!

支持韩侂胄北伐的宋宁宗赵扩:……

有强烈北伐念头的宋理宗赵昀:……

【而且,韩侂胄虽然起用了辛弃疾,更多的是想借用他的名头,让他当个抗金名片,没给他军权。】

【于是,在北固亭,登高望远时,辛弃疾挥毫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为抗金打call!搜集情报,再等等,别仓促啊!!!看我,看我,咱壮着呢!】

【自觉羽翼丰满的韩侂胄: 小的们,搞他!】

【弹劾应约而至,辛弃疾被贬职激昂的辛弃疾一下被贬改任虚职,心灰意冷,回了铅山,路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讽刺韩侂胄,如叶公好龙又怕龙。】

【结果,北伐正如辛弃疾担心的那样,落得和刘裕儿子刘义隆北伐一样翻车结局,“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整个人都不好了,手痒,想打儿子玩玩。

父子俩面面相觑。

刘义隆尴尬地扯了扯嘴角:……他咱知道老爹没把武学天赋传给自己呢。

【于是,韩侂胄又想起了辛弃疾这位救火砖,下令辛弃疾出任绍兴知府和两浙东路安抚使。】

【侂胄岂能用稼轩词条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

【辛弃疾自觉受到韩侂胄亿点点侮辱,没答应。】

【此后,韩侂胄就一直骚扰利诱辛弃疾,宝文阁待制、进龙图阁、知江陵府,官职换着给。】

【开禧三年(公元1207),情况越来越糟糕,韩侂胄这个热锅上的蚂蚁,终于大手笔给出要职——兵部侍郎与枢密都承旨,请辛弃疾出山。】

【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而枢密都承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汲汲一生,辛弃疾第一次获得了指挥南宋军队抗金的权利,这是他这个江南游子第一次距离故土那么近。】

【悲哀的是,临死才拜花堂——这个任命迟到了。】

【纵使满腔热血和豪情始终如故,可廉颇已老,身已病重,辛弃疾已无力再去实现渴求已久,刻骨铭心的抱负。】

辛弃疾低头看着曾经强健有力,硬被“杀猪刀”整容到羸弱松弛的手,眼眸中闪过一抹沉痛。

他坚持这么多年,最后却输给了时间。

【杀贼!】

【杀贼!!】

【杀贼!!!】

【同年九月十日,辛弃疾在病榻上惊醒,望着北方大喊三声杀贼,满怀遗憾逝去。】

仰头望着三十二米高,仗剑执卷北望的辛公雕像,叶非雪脸上露出敬仰。

然后,挥手告别观众,背着背包,提着两三小酒,踏上了前往辛弃疾墓地的旅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