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1章 《诗性哲思与粤语之韵》

粤语诗鉴赏集 第21章 《诗性哲思与粤语之韵》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02:10:47 来源:小说旗

《物语偶执》(粤语诗)

文\/树科

散咁步啫,执豆噉执

唔系臆想,直头意象……

张宰身后,诗歌步道

黐山黐水,沐风沐雨

百年一业,文章一日?

话噈话啫,太阳嘅光

月光嘅光,烛火嘅光

学噈有光,学人喺边……

沙湖唔大,几多虾蟹?

佢噈咁细,有风冇浪……

桥嘅风景,唔系风光

桥嘅心意,几多人知?

有几人识,桥嘅哲学……

山边个造?唔系我哋

咁喺有主,佢似边个?

有定系冇,自然复我……

《树科诗笺》2025.1.31.粤北韶城沙湖畔

《诗性哲思与粤语之韵》

—— 论树科《物语偶执》的多维美学建构

文\/阿蛋

一、引言:方言诗学的突围与困境

在当代诗歌创作语境中,方言诗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张力的命题。当普通话成为诗歌传播的主流媒介,以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为载体的诗歌创作,既面临着地域文化符号被消解的危机,也拥有着突破语言同质化困境的可能。树科的《物语偶执》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日常景观中,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体系。这首诗通过口语化的粤语表达、碎片化的意象拼贴以及哲学化的追问,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具有诗性深度的文本,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二、粤语语言的诗性解构与重构

(一)口语化的诗性表达

《物语偶执》开篇即以极具粤语特色的口语 “散咁步啫,执豆噉执” 切入,这种近乎随意的日常对话式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庄重典雅的语言壁垒。“散咁步啫” 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散步状态,“执豆噉执” 则用形象的比喻,暗示着对生活细节的随意拾取。这种口语化表达不仅赋予诗歌鲜活的生活气息,更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暗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 即从日常琐碎中捕捉诗意。

粤语中的语气词 “啫”“噉” 的频繁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口语质感。如 “唔系臆想,直头意象” 一句,“直头” 一词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将日常观察提升到诗歌意象的层面,在口语的随意性与诗歌的严肃性之间建立起奇妙的平衡。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粤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为非粤语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方言韵律与节奏的探索

粤语作为声调语言,拥有九声六调的丰富语音系统,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形成鲜明对比。在《物语偶执》中,树科巧妙利用粤语的声调变化,营造出独特的韵律感。如 “张宰身后,诗歌步道,黐山黐水,沐风沐雨”,“身”“诗”“黐”“沐” 等字在粤语中的声调错落有致,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

诗歌的分行也配合着粤语的语感进行。每一小节的行数和字数虽无严格规律,但在粤语诵读中,自然形成停顿和呼吸的节奏。这种节奏并非刻意追求押韵,而是通过语言本身的音韵和语感来实现,体现了树科对粤语语言特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三、意象系统的碎片化与哲学化

(一)日常意象的诗意转化

《物语偶执》中的意象多取自沙湖畔的日常景观,如 “桥”“山”“沙湖”“太阳”“月光” 等。这些普通的自然和人造景观,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桥嘅风景,唔系风光,桥嘅心意,几多人知?有几人识,桥嘅哲学……”,诗人将桥从单纯的风景元素,转化为具有情感和哲学内涵的载体。桥连接两岸,却被人们忽视其本身蕴含的连接、过渡的意义,这种对日常意象的重新审视,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本质。

“沙湖唔大,几多虾蟹?佢噈咁细,有风冇浪……”,沙湖的小与其中蕴含的生命(虾蟹)以及可能存在的波澜(风浪)形成对比,以小见大,暗示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着丰富的内容和变化。

(二)哲学追问与意象融合

诗中充满了哲学性的追问,这些追问与意象紧密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深度的思考维度。“百年一业,文章一日?” 通过对比 “百年” 的长久与 “一日” 的短暂,探讨事业与文章创作的不同时间维度,引发对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山边个造?唔系我哋,咁喺有主,佢似边个?有定系冇,自然复我……”,对山的归属和本质的追问,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哲学层面。山作为自然的象征,其存在超越了人类的掌控和定义,“自然复我” 暗示着人类应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答案。这些哲学性的思考,并非以抽象的说理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和问题的提出,引导读者在诗歌的语境中进行思索。

四、诗歌结构的逻辑与隐喻

(一)碎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物语偶执》由六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看似独立,内容跳跃性较大,但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开篇对日常散步和诗意捕捉的描述,到中间对各种事物(桥、沙湖、山等)的观察与思考,再到结尾对自然和自我关系的探讨,诗歌呈现出从日常经验到哲学思考的递进过程。

每一小节都围绕着 “物” 展开,但又通过对 “物” 的观察和思考,延伸出不同层面的意义。这种碎片化的结构,打破了传统诗歌线性叙事或抒情的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二)隐喻系统的构建

诗歌中存在着多个隐喻系统,这些隐喻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光” 的意象在诗中多次出现,“太阳嘅光,月光嘅光,烛火嘅光,学噈有光,学人喺边……”,光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隐喻着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光的列举,诗人提出了对学习和知识追求的疑问,即如何在众多的 “光” 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

“桥” 隐喻着连接和过渡,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同思想之间的连接;“山” 隐喻着自然的永恒和人类的渺小,以及人类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局限。这些隐喻的运用,使诗歌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层面。

五、诗歌的文化与时代语境

(一)地域文化的彰显

《物语偶执》以粤北韶城沙湖畔为背景,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粤语的使用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而诗中对沙湖、山、桥等当地景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文化的呈现,不仅是对地方风土人情的记录,更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表达。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机。树科通过诗歌创作,将粤语和当地景观融入其中,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二)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在当代诗歌创作普遍追求语言的新奇和形式的创新时,《物语偶执》以方言和日常意象为切入点,展现了诗歌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它证明了诗歌不必刻意追求晦涩难懂的语言和复杂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事物同样可以成为诗歌的源泉。

同时,树科在诗歌中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也提醒当代诗人,诗歌不仅可以抒情和叙事,还可以承载深刻的思想。在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碎片化的诗歌结构和哲学化的思考方式,或许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诗歌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中,依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六、结语:方言诗学的未来之路

树科的《物语偶执》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在日常意象和哲学思考中,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体系。它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也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方言诗学的发展,需要更多像树科这样的诗人,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和生活中的诗意,将方言诗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物语偶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有望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当代诗歌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