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4章 《语言狂欢与哲学叩问》

粤语诗鉴赏集 第24章 《语言狂欢与哲学叩问》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02:10:47 来源:小说旗

《宇宙同泥土》(粤语诗)

文\/树科

点比呀呸,呸,呸呸

哈哈,搞笑啲尘啊

唔喺黐线噈系黐咗孖筋

或者,定咁噈神神经经

真唔自量,自弹自唱罢啦……

神,神?,神一样?

冇穷冇尽冇限冇可比较嘅

仲有边咩?仲有……

仲有条道,道大于玄

德行天下……

《树科诗笺》2025.2.2.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宇宙同泥土>的语言狂欢与哲学叩问》

文\/阿蛋

一、方言的诗学突围:粤语书写的陌生化革命

在当代诗歌日益同质化的语境中,树科的《宇宙同泥土》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完成了一场极具先锋性的语言实验。“点比呀呸,呸,呸呸”,开篇即以口语化的拟声词与质问句式撕开传统诗歌的典雅面纱,将市井间的戏谑、不屑与挑衅直接抛向读者。粤语中特有的 “黐线”“黐咗孖筋” 等俚语,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固有节奏,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使诗歌产生一种介于日常对话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奇妙张力。

这种方言写作策略,本质上是对主流诗歌语言体系的解构。当标准汉语诗歌往往追求凝练、含蓄与典雅时,粤语的介入带来了鲜活的市井气息与粗粝的生命力。“哈哈,搞笑啲尘啊”,“搞笑啲尘” 这种非规范化的表达,既消解了诗歌的神圣性,又赋予其一种贴近生活本真的亲切感。诗人通过将方言的随意性、口语化特征引入诗歌,打破了读者对诗歌既定的审美期待,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诗歌语言的边界与可能性。

从诗学角度看,方言的运用创造了 “陌生化” 效果。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通过偏离日常语言习惯,使事物变得新奇,从而延长感知的过程。粤语的独特发音、语法结构与词汇系统,对非粤语读者而言构成了阅读障碍,但正是这种障碍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读者需要调动更多的注意力去理解诗歌内容,在解码的过程中,诗歌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挖掘。同时,对于粤语读者来说,熟悉的方言词汇唤起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共鸣基础。

二、荒诞与崇高的辩证:文本的多重语义场

《宇宙同泥土》在语言狂欢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辨。诗歌前半部分以近乎戏谑的口吻嘲讽 “真唔自量,自弹自唱罢啦”,营造出荒诞的喜剧氛围。这种荒诞感不仅来自于方言的口语化表达,更源于诗歌中矛盾意象的并置。“尘” 作为微小、卑微的象征,与 “搞笑” 结合,消解了其原本可能蕴含的悲剧色彩,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

然而,诗歌后半部分笔锋急转,“神,神?,神一样?”,“冇穷冇尽冇限冇可比较嘅”,语言风格陡然变得庄严、肃穆,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神性与崇高的语义场。“仲有条道,道大于玄,德行天下”,这里的 “道” 与 “德” 显然超越了日常语义,指向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诗人通过这种从荒诞到崇高的突变,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意义空间,迫使读者思考世俗与神圣、渺小与伟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语义场的转换,在诗歌结构上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前半部分的嘲讽与后半部分的歌颂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宇宙既包含了琐碎、荒诞的日常,又蕴含着神秘、崇高的终极真理。泥土般卑微的存在与神一样的无限可能,在诗歌中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复杂性的生动诠释。

三、语言狂欢背后的哲学沉思:解构与重建的双重变奏

《宇宙同泥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实验,更在于其对哲学命题的独特探索。诗歌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实现了对传统认知框架的突破。当 “神” 与 “尘”、“道” 与 “搞笑” 在诗歌中并置时,诗人实际上在质疑人类固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我们习惯将事物分为高贵与低贱、神圣与世俗,但在诗歌构建的世界中,这些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解构并非目的,而是通往重建的路径。诗歌结尾的 “德行天下”,暗示了诗人在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后,试图寻找新的精神支点。“道大于玄” 中的 “道”,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语言、超越理性的终极真理,而 “德” 则是人类在追寻真理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诗人通过语言的狂欢,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桎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思考的新窗口。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诗歌中的荒诞与崇高并存,反映了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我们既生活在充满琐碎与荒诞的日常世界中,又始终怀有对崇高与永恒的向往。《宇宙同泥土》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将这种存在的困境与超越的渴望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持久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方言诗学的未来启示

树科的《宇宙同泥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浪潮下,方言诗歌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为诗歌语言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将方言的活力与诗歌的艺术性相结合,诗人能够创造出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现实的文学作品。

同时,诗歌中对语言的解构与哲学的重建,为我们思考诗歌的本质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诗歌不应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语言的游戏,更应成为探索真理、反思人生的工具。《宇宙同泥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证明了诗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