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33章 《诗性叩问与自我观照》

粤语诗鉴赏集 第33章 《诗性叩问与自我观照》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02:10:47 来源:小说旗

《诗·诗人·我》(粤语诗)

文\/树科

诗系语言嘅寺殿

语言嘅哲学信仰,诗……

诗人,你睇个啲

一步一叩头一仆低嘅朝拜佬

或者,你至死嘟搞唔明:

佢啲系虔诚、喺黐沟咗神经……

我,嘻,嘻嘻,嘻嘻嘻

冇得寺殿,有噈喺时不时嘅

同观音咁样嘅微笑……

《树科诗笺》2025.2.1.粤北韶城沙湖畔

《诗性叩问与自我观照》

—— 论树科《诗?诗人?我》的语言哲学与精神图景

文\/阿蛋

一、引言:粤语诗学的独特场域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谱系中,树科的粤语诗《诗?诗人?我》犹如一阕独特的岭南小调,以方言的独特韵味与哲学思辨,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固有范式。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特有的语音系统、俚俗词汇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地域文化基因。当 “诗系语言嘅寺殿” 这样充满粤语口语特色的表达跃然纸上时,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语言本身的张力,更能触摸到诗人对诗歌本质的深邃思考。这种将方言特质与诗学探索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诗?诗人?我》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实验,成为对诗歌本体、诗人角色与自我认知的多重叩问。

二、语言寺殿:诗歌本质的哲学隐喻

(一)“寺殿” 意象的神圣性建构

诗开篇以 “诗系语言嘅寺殿” 奠定基调,将诗歌喻为语言的圣殿,赋予其宗教般的神圣性。在这个隐喻体系中,语言不再是简单的表意工具,而是升华为承载信仰与精神的载体。寺殿作为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象征着崇高、庄严与纯粹,诗人通过这一意象,将诗歌置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至高地位,强调其作为语言艺术巅峰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暗含着诗人对诗歌神圣使命的期许,即诗歌应如同宗教信仰般,为人类提供精神的寄托与灵魂的指引。

(二)语言与哲学的共生关系

“语言嘅哲学信仰” 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与哲学的关联。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更是哲学思考的直接体现。在诗歌中,语言的排列组合、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无不渗透着诗人的哲学观念与价值取向。树科通过将诗歌定义为 “语言嘅哲学信仰”,揭示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探索世界、思考人生、表达真理的哲学功能。诗歌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诗人哲学思考的具象化表达,而整首诗歌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展现出诗人对世界、人生的独特认知与感悟。

三、诗人形象:虔诚者的精神困境

(一)朝拜者的隐喻与象征

诗人将诗人群体比作 “一步一叩头一仆低嘅朝拜佬”,这一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虔诚态度。朝拜者在宗教仪式中通过身体的跪拜与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信仰,而诗人则通过诗歌创作,向诗歌这一 “语言嘅寺殿” 献上自己的虔诚。然而,这种虔诚在世俗眼中却往往被误解为 “黐沟咗神经”,即精神错乱。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群体在追求诗歌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与困境。他们的执着与坚守,在常人眼中可能是不可理喻的疯狂,但正是这种看似疯狂的虔诚,才成就了诗歌的伟大与崇高。

(二)认知错位与精神隔阂

“你至死嘟搞唔明:佢啲系虔诚、喺黐沟咗神经” 这一表述,深刻地反映了诗人与世俗社会之间的认知错位与精神隔阂。诗人对诗歌的虔诚追求,源于其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而世俗社会则往往以功利的眼光看待诗歌创作,无法理解诗人内心的精神诉求。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孤独与误解,甚至被视为异类。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与误解,促使诗人更加坚定地坚守自己的诗歌理想,在精神的圣殿中独自前行。

四、“我” 的形象:超然的微笑与自我观照

(一)微笑的多重意蕴

诗中的 “我” 以 “嘻,嘻嘻,嘻嘻嘻” 的笑声登场,与诗人群体的虔诚形成鲜明对比。“冇得寺殿,有噈喺时不时嘅同观音咁样嘅微笑”,这一表述中的 “微笑” 具有多重意蕴。首先,它象征着 “我” 对诗歌与诗人群体的一种超然态度。“我” 虽未像诗人那样以虔诚的姿态朝拜诗歌的圣殿,但却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与诗歌保持着联系。这种微笑,是对诗歌神圣性的一种戏谑式解构,打破了诗歌高高在上的庄严感,使其更具亲和力与生活气息。

其次,“微笑” 也体现了 “我” 对自我的一种认知与接纳。“我” 没有刻意追求成为诗人,也没有试图进入诗歌的圣殿,而是以一种自然、随性的方式存在于诗歌的边缘。这种自我认知,使 “我” 能够摆脱诗歌创作的压力与束缚,以一种更加自由的心态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我” 的微笑,是对自我存在方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世俗价值观的一种无声反抗。

(二)与观音形象的精神共鸣

将 “我” 的微笑与观音的微笑相类比,进一步深化了 “我” 的超然形象。观音在佛教中象征着慈悲、智慧与超然物外的境界,“我” 与观音的微笑产生共鸣,暗示着 “我” 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我” 虽未像诗人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但却以一种更加豁达、通透的方式理解诗歌与人生。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使 “我” 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自由穿梭,既不被诗歌的神圣性所束缚,也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左右,从而实现了对自我与诗歌关系的重新定位。

五、方言特质:粤语诗的独特魅力

(一)语音与词汇的地域特色

粤语的语音系统复杂多样,九声六调的独特发音方式赋予诗歌丰富的音乐性与节奏感。在《诗?诗人?我》中,“系”“啲”“嘟”“噈” 等粤语方言词汇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使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口语化表达风格。这种口语化的语言,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亲和力。同时,粤语中保留的大量古汉语词汇与语法结构,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韵味,使其在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二)方言对诗歌意境的塑造

方言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更对诗歌意境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粤语所承载的岭南文化与地域风情,为诗歌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当读者阅读 “粤北韶城沙湖畔” 这样的表述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岭南地区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立体。方言的使用,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通过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六、结语:诗学探索的永恒之路

树科的《诗?诗人?我》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丰富的意象运用,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诗歌通过对诗、诗人与 “我” 三者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诗人的精神困境以及自我的认知与定位。在语言的寺殿中,诗人以虔诚的姿态追求诗歌的理想,而 “我” 则以超然的微笑审视诗歌与人生。这种多元的视角与思考,展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性。

同时,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个性,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同质化倾向,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诗?诗人?我》的创作实践表明,方言不仅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工具,更可以成为诗歌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在当代诗歌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树科的粤语诗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诗学探索之路,启发我们在诗歌创作中既要坚守诗歌的本质与精神,又要勇于突破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不断开拓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这首诗所引发的关于诗歌、诗人与自我的思考,将继续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诗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