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94章 《伤痕的言说》

粤语诗鉴赏集 第94章 《伤痕的言说》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02:10:47 来源:小说旗

《我有病,我嘅病》(粤语诗)

文\/树科

我噈似棵树,周身疤痕

唔使睇医生,咁喺病痛缠身……

疤痕冇罪过,罪过嘅喺我

从来唔细心,跌跌撞撞噃……

讲晒嘟喺心,心病噈七分,

三分睇得到,七分止七分?

嘻嘻嘻,嘻嘻嘻嘻

心病心药医,心病白己治!

《树科诗笺》2025.1.23.粤北韶城沙湖畔

《伤痕的言说》

——论粤语诗《我有病,我嘅病》中的创伤叙事与方言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一直处于边缘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位置。树科的粤语诗《我有病,我嘅病》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深刻的自我解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方言诗学与创伤叙事的绝佳文本。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首关于身体与心理病痛的独白,实则通过粤语这一特定方言载体,构建了一套关于伤痕、罪责与自我疗愈的完整诗学体系。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语言肌理与情感结构,会发现它超越了简单的方言实验,而成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隐喻。

诗歌开篇即以一个惊人的比喻确立全诗的基调:\"我噈似棵树,周身疤痕\"。这个意象的选择颇具匠心——树木在文学传统中常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而\"周身疤痕\"则颠覆了这一常规想象。疤痕是创伤的印记,是时间在身体上留下的可触摸的历史。诗人选择用\"树\"而非更具伤痛联想的人体器官作为喻体,暗示了伤痛已成为其存在的根本属性,如同树木的年轮般不可剥离。粤语特有的\"噈似\"(就像)一词的使用,使这个比喻带上了口语的直接性与地方性的亲切感,消解了文学比喻常有的矫饰感。

\"唔使睇医生,咁喺病痛缠身……\"这一行透露出诗人对病痛的复杂态度。\"唔使睇医生\"表面上是拒绝医疗干预,实则暗示了这种病痛超出了传统医学的诊治范围。粤语中的\"咁喺\"(这样是)结构赋予诗句一种自言自语的喃喃质感,仿佛病痛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这种对病痛的接受态度,与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待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反应形成了互文——我们常常带着无法言说的伤痛继续生活,将其视为存在的必然组成部分。

诗歌第二节将焦点从身体疤痕转向心理罪责:\"疤痕冇罪过,罪过嘅喺我\/从来唔细心,跌跌撞撞噃……\"。这里出现了一个微妙的罪责转移——疤痕本身是无辜的,有罪的是\"我\"的不谨慎。粤语中的\"噃\"作为句末语气词,带有轻微的责备与自嘲意味,强化了自我指控的情感色彩。诗人将身体伤痕心理化,又将心理罪责身体化,创造了一种身心互渗的创伤表达模式。这种表达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的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身体的笨拙表达内心的脆弱,但树科的诗因粤语的运用而更具地域生活气息。

诗歌的核心转折出现在第三节:\"讲晒嘟喺心,心病噈七分,\/三分睇得到,七分止七分?\"。这里诗人明确将病症定位为\"心病\",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创伤可见性的深刻问题。粤语中\"嘟喺\"(都是)的重复使用,强调了心理因素的核心地位;\"噈\"(就)则赋予诗句一种无可奈何的确定感。\"三分睇得到,七分止七分\"的设问,揭示了创伤体验的不可通约性——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大的伤痛永远处于隐匿状态。这种对创伤不可言说性的认识,与精神分析学家卡罗尔·卡普兰关于创伤记忆碎片化的理论不谋而合。

诗歌的结尾部分呈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转折:\"嘻嘻嘻,嘻嘻嘻嘻\/心病心药医,心病白己治!\"。表面上的笑声(\"嘻嘻嘻\")掩盖着深层的痛苦,形成了一种\"泪中带笑\"的复杂情感结构。粤语中\"白己\"(自己)的发音比普通话的\"自己\"更具爆破力,突出了自我疗愈的主动性。这种自我治疗的宣言,既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也可以被视为对医疗体系无能为力的一种无奈回应。诗人在这里创造了一种悖论式的疗愈诗学——承认伤痛不可完全治愈,反而成为了一种治愈的方式。

从诗学传统看,树科这首诗与鲁迅《野草》中的自我解剖精神一脉相承,但又因粤语的运用而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元素较多的语言,其独特的词汇与语法结构为诗歌表达提供了特殊资源。如\"噈似\"、\"咁喺\"等结构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它们为诗歌赋予了特定的节奏感和情感色彩。同时,粤语的音调系统也使诗歌在朗诵时产生独特的音乐性,如\"嘻嘻嘻\"的重复在粤语中会产生起伏的声调变化,这是普通话朗诵无法完全再现的效果。

这首诗的标题《我有病,我嘅病》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微妙的复调结构。普通话的\"我有病\"与粤语的\"我嘅病\"并置,形成了语言上的自我镜像,暗示了病痛认知的多重性。\"病\"在粤语中发音为\"beng6\",比普通话的\"bing\"更短促有力,这种语音特质强化了疾病的压迫感。标题中的自我重复还创造了一种循环效应,仿佛病痛已成为无法摆脱的存在困境。

从文化研究视角看,这首诗通过粤语这一载体,表达了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经验的普遍困境。在标准语(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语境中,粤语写作本身就带有某种抵抗意味。诗人选择用粤语表达心理创伤,可以视为对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价值的肯定。当标准语无法充分表达某些特定体验时,方言可能提供了更贴切的情感表达途径。这首诗中\"跌跌撞撞\"的生活状态,既是个人心理的写照,也可被视为地方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处境隐喻。

在诗歌结构上,树科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精心的布局。全诗由四个长短不一的段落组成,形成呼吸般的节奏变化。第一、二节侧重于身体伤痕的描述与罪责的自我认定,语气较为沉重;第三节转入对心病本质的思考,语调变得更为内省;第四节突然以笑声打破沉郁,提出自我疗愈的方案,形成情感上的释放。这种结构安排模拟了创伤叙述的典型过程:从症状描述到原因追溯,再到认知重构,最后达到某种形式的和解。

从语言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还探讨了创伤与言说的关系。诗人似乎在暗示,某些伤痛无法通过标准化的语言充分表达,而方言可能提供了某种言说的可能性。粤语中丰富的语气词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为表达那些在标准语中难以捕捉的情感细微差别提供了工具。当诗人写道\"讲晒嘟喺心\"时,他不仅指出了心病的核心地位,也可能暗示了只有用最贴近内心的语言(方言)才能\"讲晒\"(说尽)心病。

这首诗的结尾处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反讽策略。表面上的笑声(\"嘻嘻嘻\")与深层的痛苦形成张力,自我疗愈的宣言(\"心病白己治\")因其过于简单而显得可疑。这种反讽效果因粤语的运用而更加突出——粤语中\"白己\"与\"病\"的押韵创造了表面上的语言游戏感,掩盖了深层的存在焦虑。诗人似乎在问:在无法真正治愈的情况下,笑声本身是否已成为一种生存策略?

将这首诗置于当代诗歌谱系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与余秀华、廖伟棠等诗人的作品有着某种精神上的亲缘性——都试图通过高度个人化的语言表达普遍性的生存困境。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种表达植根于粤语这一特定方言传统中,从而使个人创伤获得了文化地理学的维度。诗中\"周身疤痕\"的树,可以解读为岭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伤痕累累的隐喻。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这首诗对非粤语读者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挑战。那些无法完全理解粤语词汇的读者,被迫面对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理解不完全性——这种体验本身恰好模拟了诗中表达的\"三分睇得到,七分止七分\"的创伤认知状态。诗人可能有意制造这种语言间隔,让读者在理解障碍中体验创伤沟通的困难。

《我有病,我嘅病》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充满张力的诗学:它既是高度个人化的心理独白,又通过方言载体获得了文化代表性;它表达无法言说的创伤,却又通过方言的特殊性找到了言说的可能;它承认治愈的不可能性,却又在诗性言说本身中寻找慰藉。树科通过这首诗,不仅拓展了粤语诗歌的表现疆域,也为汉语诗歌如何处理创伤主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在标准语日益主导的当代语境中,这首诗提醒我们关注方言所承载的情感结构与认知方式的价值——有些病痛,或许只有用最贴近身体的方言才能言说;有些伤痕,或许只有通过诗性语言的转化才能获得某种救赎的可能。

这首诗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通过语言重构自我的努力。当诗人说\"我噈似棵树,周身疤痕\"时,他不仅描述了一种状态,更通过这种描述开始了自我接纳的过程。粤语在这首诗中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成为了疗愈媒介——通过用最熟悉、最贴近童年的语言言说伤痛,诗人完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回归与重构。在这个意义上,《我有病,我嘅病》超越了单纯的方言实验,成为了一部关于如何通过诗性言说与创伤和解的微型史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