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153章 《存在主义诗学的粤语表达》

粤语诗鉴赏集 第153章 《存在主义诗学的粤语表达》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02:10:47 来源:小说旗

《解构与重构:论<我嘅幸福>对存在主义诗学的粤语表达》

文\/阿蛋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突围:日常语言的陌生化重构

在当代诗歌普遍追求晦涩隐喻与先锋技巧的语境下,树科的《我嘅幸福》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粤语方言撕开了一道通往诗歌本真的裂缝。诗人采用粤语口语中常见的 “好多好多嘅”“唔”“乜系”“仲有噃” 等词汇,将日常对话直接移植入诗歌文本,这种看似未经雕琢的语言选择,实则暗合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理论。什克洛夫斯基强调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粤语方言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固有的语言惯性,使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语言环境中,重新审视 “幸福” 这一被过度阐释的哲学命题。

这种方言写作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符号堆砌,而是通过语言的在地性重构诗歌的表意系统。“幸福几钱一斤??” 以市井交易的计量方式质问抽象概念,消解了 “幸福” 的形而上崇高性。正如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 “对话理论”,诗人通过与众人的语言交锋,构建起多维的意义场域。粤语中特有的语气词 “?”“噃”,不仅增强了对话的现场感,更赋予文本强烈的口语节奏,使诗歌在朗诵时产生独特的韵律效果,形成与书面语诗歌截然不同的听觉美学。

二、追问与反诘:存在主义诗学的现代性困境

《我嘅幸福》本质上是一首存在主义诗歌,诗人以连环追问的方式,将 “幸福” 这一命题置于现代性困境的显微镜下。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诗中 “你幸福唔幸福?”“你知唔知,乜系幸福?” 的反复诘问,实则是对存在者状态的深度叩问。幸福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产物,而是回归到每个具体存在者的生命体验之中。

当诗人发出 “幸福贵唔贵?幸福几钱一斤??” 的质问时,实则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对精神价值的异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 “灵韵消逝” 理论,在此得到具象化呈现。幸福被量化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其本质的不可言说性被粗暴的物质价值所替代。这种追问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诗意解构。

三、复数的幸福:个体经验的差异性书写

诗中 “各有各嘅,各有各各嘅,各各嘅不幸,各各嘅幸福” 的排比句式,构建起多元价值并存的叙事空间。这种复数表达打破了传统诗学中对幸福的单一界定,呼应了德勒兹 “差异与重复” 的哲学思想。每个存在者的幸福都是独特的奇点,不存在普适性的标准。这种书写策略消解了宏大叙事对个体经验的遮蔽,使诗歌成为记录微观历史的载体。

与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中 “好好忍耐,不要沮丧” 的劝诫不同,树科的诗歌拒绝提供任何答案。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使文本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言:“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过程”,读者在面对 “各各嘅幸福” 时,不得不调动自身的生命经验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完成诗歌从创作到接受的完整闭环。

四、地域书写与普世价值的辩证统一

《我嘅幸福》的粤语表达并非封闭的地域狂欢,而是通过方言的特殊性指向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这种创作路径与加西亚?洛尔迦的 “安达卢西亚诗歌” 异曲同工,地域语言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普世价值的桥梁。粤语中的市井气息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使诗歌既保持了鲜活的生活质感,又具备形而上的思考深度。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方言写作具有双重抵抗性:一方面抵抗文化同质化对本土语言的侵蚀,另一方面抵抗消费主义对精神价值的异化。诗人通过粤语这一载体,将个体对幸福的追问上升为对人类存在状态的终极思考,实现了地域书写向普世价值的升华。

结语:未完成的诗学命题

《我嘅幸福》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和存在主义思考,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诗人以提问代替回答,以碎片化的对话解构整体性叙事,在语言的裂缝中窥见存在的真相。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表意空间,更引发了读者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当我们在珠江畔重读这首诗时,听到的不仅是粤语的乡音,更是人类永恒追问的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