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 第33章 一副对联

谈完公务后,又闲聊了一会儿,直到深夜,屋子里才恢复平静……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寒风凛冽中,李伟迎来了在大明的第一个新年。

靠近皇宫的这片区域尽是显赫之家,每户门口都挂起了红彤彤的大灯笼,时不时还有烟火冲天而起,映照出一片绚丽。

小青和小月已经备好了年夜饭,李伟让她把来福和阿布也叫过来,在他的坚持下,大家围坐在宽大的桌子旁,一起度过除夕之夜。

小月和来福对李伟的随和态度非常感激,就连阿布也开始对李伟另眼相待,这位老爷与他们以往见过的官员权贵不同,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们这些下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

李伟坐在主位上讲了几句感言,核心意思便是吃得开心喝得愉快,随后在他的带动下,众人纷纷开始享用美食。

穿越前,每逢过年,李伟总是躲进城里,等节日过后再找个机会回家看看,原因嘛,三十岁上下的人想必都能理解。

每次回到家面对父母和大哥一家,他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从初中开始他就住校,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一个月不过几天,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离家更远了,一年也只回去一两次,尽管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但还是免不了有些疏离。

到了过年的时候,城里的人全回乡下了,整座城市顿时变得空荡荡的,加上燃放烟花的限制,过年的气氛淡了许多。

而如今,五个人围坐在一起吃喝说笑,这种温馨的感觉让他感到格外亲切,唯一缺少的就是春晚做背景音乐,其他方面都比往年更有年味。

吃完年夜饭,他又带着大家去看别人放烟花,他自己没买,倒不是因为穷,而是给忘了,自从没了手机,他的生活就过得迷迷糊糊的,连星期几都记不住。

在欢声笑语中,他在大明的第一个新年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清晨,李伟难得地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要参加早朝,向朱元璋拜年,这是每年一次的重要仪式,不同于平常的朝会。

李伟怀着凑热闹的心思,隔了许久,再度踏入奉天殿。

随着殿廷礼仪司的引导,他随众官员一同高喊,向朱元璋祝贺新春。

朱元璋满面笑容地接受着众人的拜贺。

初到时精神抖擞的李伟没过多久就愁眉苦脸起来,这繁杂的礼仪实在让人疲惫不堪,虽无需议政,但这种折腾同样令人不堪重负。

下次说什么也不会再来了!

李伟心中悔意满满,可已经来了,半途离席又不可能,那些监察御史都在盯着呢。

好不容易熬到朱元璋讲完话,百官还得呈递贺表,那啰嗦劲儿真让人生气。

总算熬到结束,接下来便是众人期待已久的发红包与赐宴环节。

宴会设在谨身殿,还有李伟一直惦记的教坊司歌舞表演。

李伟领了自己的红包,金额是一千贯,不算多,大概是他卖一天香皂所得。

“李爱卿,如今大明百废待兴,我们也是有心无力,无法给予你太多。\"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

“没关系陛下,我不嫌弃少。\"

“我们的意思是,大明缺钱啊!”

“???”

“你有没有什么发财的门路,赶紧告诉我们!”

见李伟反应迟钝,朱元璋直接开口道。

李伟沉思片刻道:“陛下,不如您把教坊司交给我管理?”

朱元璋脸色一变,一脚把他踢开。

李伟踉跄几步才回到自己的座位。

朱元璋桌边坐着的是开国功臣徐达、李文忠,以及朱标、朱棣等皇子,李伟自然没有资格坐在那里,他的位置靠近内阁成员如吴伯宗等人,因官职较低,被安排在偏僻处。

不过李伟并不介意,能吃就行。

等了一会儿,菜肴终于端上桌,有鸡鸭鱼肉,过年嘛,再穷也得体面一次。

看着这些菜,李伟有些失望,怎么说呢,这些菜给他一种乡下摆宴的感觉,食材虽好,但太过油腻!李伟尝了一口,更是失望至极!

这显然是光禄寺做的!

真是浪费粮食啊!

酒喝了几轮,菜也上了不少,武将们开始吹嘘自己的战功,攻占了哪些城池,杀了多少敌军。

而文官们则一边对这些粗鲁之辈投以不屑的目光,一边开始展示自己的文采。

李伟对周围的事毫不在意,自顾自地挑选美食,边吃边欣赏教坊司那些令他神往的歌舞表演。

可李伟依然无动于衷,这惹恼了旁人。

茹太素从殿的一头走到李伟身旁:

“李大人,莫只顾饮酒,陛下常说你才华出众,今日佳节,不如赋诗一首,让大家开心开心吧!”

李伟转头瞧了瞧这位老者,心想上次没让他看笑话,这次又来了。

不少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都靠古人的诗词耍帅,既酸爽又痛快。

可惜李伟不行,他对历史所知甚少,诗词更是糟糕,十几年学校生涯也没记住几首,此刻面对茹太素的刁难,他内心十分紧张。

“什……什么诗?”

“京师刚下过雪,就以此为题吧。\"茹太素漫不经心地说。

周围的文官们注意到这一幕,全都停止了显摆,静待李伟出丑。

李伟思索片刻,忽然灵机一动,嘿,还真有一首,记得很清楚。

“咳咳,那我就献丑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丞相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他开口便吟,到第三句时故意停顿,要装腔作势就必须给人留下话柄。

果然,这几句数雪片的拙劣之诗一出口,立刻引来文臣们的哄笑,茹太素也笑得合不拢嘴。

远处的朱元璋也注意到这一幕,见李伟出尽洋相,眉头微皱,毕竟这家伙是他亲自招来的,朝堂上他还亲热地称其为爱卿,若在这丢脸,他自己脸上也不光彩。

等大家笑了一阵,李伟才故意提高嗓门说出最后一句:

“飞入芦花皆不见!”

笑声戛然而止,这首诗前几句看似平庸,但末句突然转折,把整首诗从低谷推向**,意境深远,妙哉!

“好!李大人果然才华横溢啊!”

同僚吴伯宗率先称赞。

“好什么好,这里哪有芦花,完全不合时宜!”

“就是……”

李伟撇了撇嘴,能背出这一首已属不易,还讲什么合时宜,他自己都不记得作者是谁,只记得开头那句,他背的最后一句其实与原诗不同,但他自己不知,文臣们更不清楚。

不过,这样的效果也挺好。

茹太素的笑容忽然凝固,眼角微微颤动,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像其他人那样找茬。

这人虽记仇,却也爱面子,不管这里有没有芦花,这首诗确实写得不错,尤其是结尾一句,堪称点睛之笔!

“茹大人还有什么吩咐?”李伟故意扬起鼻子对着老人的脸问道。

茹太素嫌恶地退后几步,冷哼一声,不愿久留,转身离去。

眼见这位老者终于走了,李伟松了口气,心中暗骂:这老头也太小气了吧!不就是让他在外午门练字两个月嘛,至于一直记挂在心吗?

---

朱元璋看事情暂时平息下来,也舒了口气。

至于李伟的那首诗,他不用想就知道是从后世某位名家那儿剽窃来的。

宴会结束后很久,李伟才回到家中。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走动应酬的时间了。

在这大明,李伟认识的人不多,也不想向谁拜年送礼。

然而,有人却主动上门来拜年,比如兵仗局的方建宝,亲军中的宋忠、吴勇,内阁里的吴伯宗等人,就连薛祥也派人送来拜帖。

在大明,送拜帖就如同后世发群消息一样普遍。

只是薛祥年纪大了,李伟没有回拜,对方能送来拜帖已属难得。

这一天,朱元璋带着朱标微服出宫。

自从驱逐蒙古势力后,朱元璋便致力于复兴华夏传统习俗,比如过年时贴春联便是其中之一。

朝中大臣知道皇帝喜好此类事物,自然纷纷效仿,在自家门前挂上各种书法精美、辞藻华丽的对联。

此刻,朱元璋正带着朱标走访各家,看哪家对联好便停下来点评一番。

朱标听着文化程度不高的父皇对各家对联品头论足,又时不时回头看看跟在身后的几个工匠,心中疑惑不解。

微服出行带上侍卫尚可理解,为何还要带工匠?

“父皇,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朱标问。

“一会儿带你去赚钱,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朱元璋故作神秘地说着,让朱标更加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朱元璋今天前来正是为了从李伟那里夺取香皂秘方。

他派去监视李伟的人至今未能完全弄清楚香皂的完整制作方法,他等不及了,决定由暗转明!

绕了几圈,两人来到李伟家门口。

李伟趁着闲暇写了一副对联贴上,他一直喜欢这样的传统。

儿时买不起现成的对联,便自己动手写,虽说是毛笔字,但当时勉勉强强还能入眼。

后来工作后,天天对着电脑手机,一年都难得提笔几次,用毛笔更是显得笨拙不堪。

“大福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