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25章 白起暗至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25章 白起暗至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营帐内,塞外的狂风如猛兽般拍打着帐壁,帐中的烛火剧烈摇曳,昏黄的光影在粗糙的牛皮帐面上肆意晃动,好似一群张牙舞爪的魑魅。白起身披玄色战甲,身姿挺拔,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稳稳地伫立在案几前。案几上,那卷陈旧的羊皮舆图在这闪烁不定的烛光下,散发着一股古朴且神秘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白起剑眉紧锁,深邃的眼眸仿若寒潭,透着令人胆寒的冷峻,他伸出骨节分明、布满老茧的右手,手中那柄寒光凛冽的匕首,恰似他锐利如鹰隼的目光,轻轻挑起舆图的边缘,赵括于丹水西岸精心构筑的防线,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他眼前。

他的指尖缓缓滑过 “石长城” 三字,这三个字,承载着赵国往昔的辉煌与荣耀。石长城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彼时的赵国,在那位雄心勃勃、锐意改革的君主领导下,推行 “胡服骑射”,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石长城便是在那个时期,由无数赵国工匠和士卒,历经数年,一砖一瓦、一夯一筑堆砌而成。它依傍山势蜿蜒起伏,绵延百里,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雄踞在赵国的边境线上,默默守护着赵国的安危。如今,历经数十载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打磨,墙体上满是斑驳的痕迹,却依然坚如磐石。赵括接手后,巧妙地对其进行修缮和改造,重新布置了烽火台、箭楼和暗哨,将其打造成一道坚不可摧、足以致命的防线。白起凝视着舆图,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赵军在长城上严阵以待的画面,他微微眯起双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转瞬又被浓烈的战意所取代。他深知,赵括绝非浪得虚名之辈,能将这古老的军事遗产盘活,为己所用,足见其军事才能和谋略不可小觑。“传令下去,明日辰时三刻,我要亲自前往西垒查探。”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宛如从九幽地狱传来的咆哮,不带一丝犹豫,将手中竹简重重拍在案几之上,案几上的竹简和笔被震得跳动起来。错金剑在昏暗的光线中闪过一道冷冽的光芒,恰似他此刻冷峻的心境,坚定而决绝,仿佛要将眼前的一切阻碍都斩于剑下。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尚未完全散去。军营中,士兵们早已开始忙碌起来,生火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白起身着普通士卒的褐衣,头戴破旧的斗笠,不着痕迹地混进探马队伍之中。他的脚步轻盈而沉稳,踏在沾满露水的草叶上,发出细微的 “簌簌” 声,犹如春蚕在咀嚼桑叶。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扫过赵军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只见那些箭楼依傍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每隔百步便设有一处暗哨。暗哨中的哨兵目光警惕,眼神如狼一般锐利,时刻留意着四周的动静。他们身着轻便的皮甲,腰间佩着长刀,手中紧握着弓弩,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即发出警报。箭楼墙体由青石与夯土混合筑成,质地坚硬,表面布满菱形凹槽。白起心中暗自思忖,这是利用了类似墨家机关术的原理,能将弩箭威力削弱。墨家,在战国时期以其精湛的机关术和高超的守城技艺而闻名于世。他们擅长制造各种精巧的器械,用于战争和防御。这些菱形凹槽,便是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当弩箭射中墙体时,凹槽能够改变箭矢的方向和力量,使其无法直接穿透墙体,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箭楼内的士兵。

白起微微俯身,从地上捡起半块陶片,陶片内侧刻着 “戊申造” 的字样,字体古朴苍劲,笔画刚劲有力。他轻轻摩挲着陶片上的字迹,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二十年前,那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统治下,国力强盛,军事力量雄厚。这陶片,便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它见证了赵国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白起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低声呢喃道:“赵括,果然有些手段。” 他的声音很低,却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威慑力,仿佛在向赵括发出无声的挑战。

“将军,前方有赵国工匠巡逻。” 身旁的斥候压低声音,神色紧张地提醒道。斥候身着灰色的麻衣,脸上满是尘土,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毕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行动,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白起神色平静,不动声色地摆摆手,他的动作沉稳而冷静,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身形一闪,迅速躲进茂密的灌木丛中。灌木丛中,蚊虫肆虐,白起却浑然不觉,他的目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紧紧盯着前方。

他瞧见三名身着短打的工匠,腰间挂着工具皮囊,手中握着青铜尺,正在仔细丈量箭楼地基。工匠们神情专注,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其中一人突然蹲下身子,伸手在土里摸索,竟挖出一枚锈蚀的青铜弩机零件。零件上布满了绿色的铜锈,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赵括果然懂得废物利用。” 白起轻声冷笑,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往战事。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指挥的一场场战役,那些激烈的厮杀、残酷的战斗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都是用无数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白起悄然回到秦军营地,营帐内,气氛凝重而压抑。他将收集到的情报一一摊开在沙盘之上,沾着泥土的陶片、锈蚀的弩机零件、绘制的简略草图,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拼凑出赵括缜密的防御逻辑。“传王龁。” 白起的声音冷若冰霜,不带丝毫温度,仿佛来自冰窖深处。王龁,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踏入帐中。他身着厚重的铠甲,铠甲上布满了划痕和血迹,那是他征战沙场的见证。他的脸上满是疲惫,眼神中却透着坚定。白起目光如电,瞬间捕捉到他铠甲缝隙间尚未愈合的伤口,殷红的血迹隐隐渗出,犹如一朵朵盛开的红梅。提及 “王离” 时,王龁微微颤抖的瞳孔,也没有逃过白起的眼睛。王龁,这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多年的老将,此刻在白起面前,内心的担忧与痛苦,展露无遗。他的儿子王离,在战场上生死未卜,作为父亲,他怎能不心急如焚。

赵括站在了望塔上,身姿挺拔,宛如一棵苍松,屹立在天地之间。他身着白色战甲,战甲上的银色纹路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显得格外威武。他的目光深邃,犹如夜空中的寒星,密切注视着秦军的一举一动。手中狼毫笔轻轻蘸墨,在竹简上留下淡淡的痕迹。“秦军这几日频繁调动,白起怕是已然到了。” 他低声自语,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将沾墨的笔尖指向地图上秦军的营垒,那里新出现的三个粮仓标记,位置拿捏得恰到好处,恰好避开赵军投石机的射程。赵括深知,白起用兵如神,诡计多端,这三个粮仓的位置,绝非偶然,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布局。

苏三娘快步上前,递上密报。苏三娘身着黑色劲装,英姿飒爽,她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干练和果敢。“将军,秦军斥候开始在下游试探水情。” 赵括闻言,神色未变,他微微皱眉,稍作思忖后,沉声道:“告诉墨离,在河底再埋设三层铁蒺藜,一个都不许少。白起老谋深算,他不会贸然发动强攻,定是想先耗我们的粮草,打持久战。” 说罢,将竹简卷好,收入袖中,目光依旧紧紧锁定秦军营地,似要将对方的一举一动看穿。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白起的阴谋诡计,在他面前无所遁形。

白起站在高处,负手而立,俯瞰着战场。他的身后,是整齐排列的秦军士兵,他们身着黑色战甲,手持长枪大戟,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王龁率领的部队如黑色蚁群般,朝着东垒汹涌扑去。他们呐喊着,冲锋着,气势如虹。赵军的床弩发出沉闷的轰鸣,巨大的箭矢裹挟着凌厉的风声,呼啸着刺入秦军阵中。箭矢所到之处,秦军士兵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白起目光敏锐,瞬间注意到,赵括并未动用精锐力量,那些放箭的士卒动作生疏,慌乱无措,显然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民夫。“传令停止进攻。” 白起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一道晴天霹雳,在战场上回响。“让炊事营多熬些肉粥,明日分发给伤兵。赵括老奸巨猾,定是在等我们露出破绽,切不可中了他的圈套。” 他的眼神冷静而睿智,仿佛能够看穿赵括的心思,一切阴谋诡计在他面前都无所遁形。

夜幕如墨,悄然降临。天空中繁星点点,宛如镶嵌在黑色绸缎上的宝石。白起带着亲卫,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潜入赵军防线外围。他们身形敏捷,犹如鬼魅,在黑暗中穿梭。月光如水,洒在河道之上,泛起粼粼波光。白起目光锐利,很快发现河岸两侧,每隔十步便埋着陶制的声响器。一旦有人靠近,触发机关,里面的铜铃便会发出细微的震动,示警敌军。“赵括连撤退路线都设下了机关,心思缜密至此。” 白起轻声感慨,用匕首挑开覆盖在声响器上的枯叶,“通知蒙骜,让他准备五千束火把,三日后子时,我们要一举烧毁赵军的粮草转运站,打他个措手不及。”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赵军粮草转运站被大火吞噬的场景。

赵括在营帐内,眉头紧锁,反复推演秦军的可能行动。他的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标注着秦军和赵军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等信息。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够透过沙盘,看到未来的战局。“白起在等,等我们粮草见底,或是军心浮动,他好坐收渔翁之利。” 赵括低声自语,抓起一把染血的箭矢,箭杆上 “秦” 字标记被刻意抹去,这显然是秦军惯用的混淆之计。突然,他脑海中闪过父亲赵奢的教诲:“白起用兵,善在‘拖’字诀。” 赵括深吸一口气,目光愈发坚定,心中已有应对之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仿佛无论白起如何出招,他都能轻松应对。

白起的营帐内,灯火通明,谋士们围坐一圈,正在激烈争论。有人言辞激昂,挥舞着手臂,建议正面强攻,凭借秦军之勇,冲破赵军防线;有人则冷静分析,指着沙盘,主张切断赵军粮道,困死赵军。白起却不为所动,目光紧紧盯着舆图上的 “石长城”,那道蜿蜒百里的防线,在舆图上宛如一条蛰伏的巨蟒,蓄势待发。“派人去咸阳,让他们加急运送三万石粟米。” 白起沉声道,将竹简递给传令兵,“这场仗,至少要拖半年,我们有的是时间,跟赵括耗下去。” 帐外,更夫打更的声音传来,已是三更天,白起却毫无睡意,目光炯炯,继续在沙盘上推演新的战术,棋子在他手中排列组合,变幻莫测。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沙盘和即将到来的战争。

赵括察觉到秦军的意图后,果断在营地内推行屯田令。他亲自督促士兵开垦荒地,士兵们手持锄头,在荒芜的土地上奋力挖掘,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播下耐旱的粟米种子,同时派人前往周边村落,用兵器换取百姓的存粮。“我们要比白起更能熬。” 他对苏三娘说,目光坚定,仿佛在向白起宣战。“传令工匠,改良水车,引丹水灌溉农田,务必让这些粟米茁壮成长。” 营地里,工匠们施展巧思,将一些实用的机械构造运用到农耕器具上,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渐渐冒出嫩绿的禾苗,给这肃杀的战场增添了几分生机。嫩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白起得知赵括的屯田举措后,冷笑一声:“赵括倒是懂得未雨绸缪,不过,想自给自足,可没那么容易。” 他命人在秦赵边境散播谣言,称赵国即将战败,百姓纷纷逃亡,扰乱赵国人心。同时,暗中派人乔装打扮,混入赵军运粮队必经之路,破坏赵军的运粮队,劫掠他们从民间征集的粮草。“赵括想自给自足?我偏不让他如愿。” 白起把玩着一枚赵军的箭镞,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仿佛要将赵括置于死地而后快。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秦赵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白起继续派出小股部队,如骚扰的蚊虫般,时不时对赵军发动袭击,制造进攻假象,却始终不发动大规模战役,试图耗尽赵军的耐心与资源。赵括则稳守防线,如磐石般坚定不移,一边加固工事,让防线愈发坚固,一边扩充军备,训练士卒,提升战斗力。双方营地之间的旷野上,时常能看到斥候的身影,他们身形矫健,如鬼魅般穿梭,收集着对方的情报,为各自的主帅提供决策依据。斥候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营之间,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定。

一日,白起乔装成商人,头戴斗笠,身着粗布麻衣,混入赵军控制的城镇。他的腰间挂着一个破旧的钱袋,里面装着几枚铜钱,随着他的走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在集市上踱步转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赵军的布防情况。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百姓们有的在摆摊卖菜,有的在店铺里忙碌,有的在街头闲聊。赵军士兵在街道上巡逻,他们的眼神警惕,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白起走进一家酒馆,酒馆里弥漫着浓烈的酒香和饭菜的香味。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一碗酒和一些饭菜,一边吃着,一边听着周围人谈论战事。几个赵军士兵正在谈论战事,言语间对赵括充满信任,眼神坚定,坚信能够抵御秦军。白起听后,心中暗自警惕 —— 赵括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在治军方面也颇有手段,能让士兵如此信服,绝非易事,这场较量,远比想象中棘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未来战争的艰难和残酷。

回到营地,白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他神色凝重,在沙盘上重新布置兵力,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策略,先从赵军的侧翼入手,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系,如同斩断敌人的臂膀。“传我将令,让蒙骜率两万大军,秘密绕到赵军西侧,务必隐蔽行踪,伺机而动。” 他目光坚定而冷酷,仿佛能看穿战场迷雾,“我们要像一把利刃,慢慢剖开赵括的防线,给他致命一击。”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必胜的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赵括很快得知秦军的异动。他站在地图前,眉头紧皱,沉思良久,然后下达命令:“调三千胡骑,加强西侧警戒,不得有丝毫疏忽。同时,在必经之路埋设机关,准备给秦军一个惊喜,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冷静,仿佛早已看穿白起的计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向白起宣告:“你的阴谋诡计,在我面前是行不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赵双方的对峙愈发紧张。白起的部队在西侧蠢蠢欲动,暗中集结兵力,准备发动突袭;赵括则严阵以待,加固防线,埋设机关,只等秦军自投罗网。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压抑的氛围弥漫在战场上空,只待一个导火索,便会彻底爆发。而在这场博弈中,白起和赵括,这两位当世名将,都在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为了胜利,也为了各自的国家,展开一场智慧与耐力的终极较量,究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