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61章 血誓立碑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61章 血誓立碑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夜幕如墨,浓稠地铺洒在书房中,万籁俱寂,唯有案几上的油灯摇曳闪烁。豆大的火苗奋力挣扎,似在与黑暗角力,将赵括的身影歪歪斜斜地映在满是岁月痕迹的斑驳墙壁上。赵括独坐案前,修长的手指缓缓抚过玄甲上斑驳的铜钉。这件玄甲,是父亲赵奢留给他的珍贵遗物,每一枚铜钉都好似承载着往昔岁月的重量,轻轻触碰,往昔的画面便如潮水般在他心间翻涌。玄甲的边角处,暗红色的印记若隐若现,那是长平之战留下的残酷伤疤,历经时光的冲刷,却依旧顽固地留存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役的血腥与悲壮,每一道痕迹都铭刻着无数将士的热血与牺牲。

更漏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滴答滴答,声声入耳,仿若催命的鼓点,重重地敲击在赵括的心弦之上。亲卫脚步匆匆,踏入书房,双手毕恭毕敬地呈上密报。赵括伸手接过,展开那浸染着水渍的绢布,“邯郸铁骑三日前离城” 这几个字瞬间跃入眼帘。字迹在水渍的洇染下,透着一股寒意,仿佛寒冬的冷风,扑面而来。他的眼神瞬间锐利如鹰,将密报凑近跳动的油灯。火焰仿若贪婪的野兽,迅速吞噬着绢布上的字句,随着密报逐渐化为灰烬,簌簌地落在案头的《胡汉双籍制》竹简上,烫出一个个焦黑的窟窿,恰似当下局势的严峻写照,每一个窟窿都像是一个无法填补的危机黑洞。

秋分日,卯时三刻,马服邑中心广场被一层朦胧的薄雾笼罩。广场的石板上,昨夜的露水尚未消散,在微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光,仿若一颗颗细碎的珍珠。赵括身姿笔挺,宛如一棵苍松,静静伫立在三丈高的信碑前。那信碑巍峨耸立,碑顶狼凤缠绕的图腾仿若一柄冲破薄雾的利刃,直插云霄,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某种不可动摇的决心。他的身后,三百死士整齐排列,犹如一尊尊沉默的雕塑,按剑而立。死士们的甲胄缝隙里,寒光闪烁,藏着匈奴少年们暗中送来的淬毒短刃。这些短刃在微弱的光线中,透着致命的气息,仿佛蛰伏的毒蛇,时刻准备迎接未知的危机,只要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远处,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由远及近,在寂静的清晨格外刺耳,仿若恶魔的脚步。赵括微微皱眉,心中了然,这是绸缎庄王掌柜雇来的泼皮正混在围观百姓里,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伺机而动。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广场入口,眼神中透着无畏与决然,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心中暗自盘算着应对之策。

“时辰到!” 亲卫一声高呼,声如洪钟,手中铜锣猛地敲响。那声巨响仿若平地惊雷,瞬间惊飞了檐下栖息的宿鸟。赵括缓缓摘下腰间的狼髀石,石头表面粗糙的纹路,熟悉而又亲切,仿若承载着某种神秘的力量,给予他无尽的勇气。他拿起匕首,用力割开绑绳,那一瞬间,粗糙的狼髀石硌得他掌心生疼,可他却浑然不觉,仿佛疼痛已被他强大的意志所屏蔽。紧接着,他展开竹简,胡汉双籍制的条款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仿若在向整个马服邑宣告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凡胡人入籍者,赐田十亩;汉人与匈奴通婚,免三年赋税……”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广场上空回荡,仿若洪钟鸣响,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然而,话音未落,人群中便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卖豆腐的王老汉,挑着担子站在人群里,扯着嗓子喊道:“武安君,这能作数?” 声音里满是怀疑与担忧,瞬间,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赵括身上,广场上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人笼罩其中。

赵括并未回应,只是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手中匕首已然迅速划开掌心。殷红的鲜血滴落在 “军功田宅制” 的 “军” 字上,血珠顺着阳刻的笔画,蜿蜒而下,仿佛一条红色的溪流,在 “田” 字底部聚成一个暗红的圆点。他看着血珠缓缓渗入青石纹路,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商鞅在栎阳南门立木之时,那时百姓们眼中怀疑的目光,与此刻竟是如此相似。当第二滴血落在 “胡汉共耕” 的 “共” 字上时,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众人的目光纷纷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裨将李信的残部,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出现在广场边缘。他们的甲胄上还沾着边境的沙土,风尘仆仆,却又带着一丝不甘与傲慢。为首的校尉,身着陈旧的战甲,手中高高举起青铜令箭,声音里带着嘲讽的冷笑:“赵王有令,擅立碑石者 ——” 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便戛然而止。因为赵括不知何时已如鬼魅般出现在他面前,手中的剑尖稳稳抵住他的咽喉,玄甲上的铜钉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芒,仿佛在警告着对方不要轻举妄动。“看清楚,” 赵括冷冷开口,声音仿若寒冬的冷风,“这是马服邑的信碑。” 他的血顺着剑锋滴落,在地面上溅开一朵朵血花,触目惊心。

广场瞬间陷入死寂,仿佛时间都在此刻凝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唯有赵括滴血的声音,清晰可闻,一滴一滴,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上。赵括缓缓转身,面向人群,此时他的鲜血已染红了半幅碑文,那红色在青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仿若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众人的视线。“左贤王之子,可愿与我共立此碑?” 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仿若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匈奴少年听闻,眼神中闪过一丝激动,他用力拨开人群,大步走向信碑。少年腰间的狼髀石与赵括的那块,纹路竟惊人地相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当少年的手掌按上染血的碑面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惊呼,那声音中既有惊讶,又有对未来的期待,仿佛一道曙光,穿透了笼罩在众人心头的阴霾。

农耕代表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手中的锄头把上还沾着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芬芳。他走上前,看着赵括,目光坚定:“俺们就信武安君这一回!” 说罢,他毫不犹豫地割破食指,血珠飞溅,落在 “休耕轮作” 的条款旁,仿佛在为这土地的未来许下庄重的承诺,每一滴血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望。

军中将领们神色凝重,沉默着依次上前。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赵括的信任,也带着对未来局势的担忧。每一位将领割破手掌,他们的伤口与赵括的血在碑面交织,形成一道道暗红的脉络,宛如一幅神秘的画卷,记录着这一刻的庄严与神圣,每一道脉络都象征着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一心的决心。

最后登台的是一位老牧民,他步履蹒跚,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抚过狼凤图腾,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涌出泪水。他的泪水滴落在碑上,与鲜血混合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多年来的苦难与希望。当老牧民的血手印按在碑上时,人群的欢呼声如汹涌的潮水,震得石板都微微发颤,那声音仿佛要冲破天际,充满了无尽的力量。

赵括见状,缓缓解下披风,轻轻裹住渗血的手掌。他抬头看着碑身空白处,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里已隐隐浮现出 “信” 字的轮廓,那是用他与众人的鲜血写成的,是信任与希望的象征。“自今日起,” 他的声音压过喧嚣,坚定而有力,“遵守此制者,可刻名于碑;违令者,耻辱印记将与碑文同寿。”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让众人深刻感受到他推行制度的决心。

绸缎庄王掌柜,此刻正混在人群里,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不甘与怨恨,正要示意手下闹事。然而,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四周不知何时围满了手持农具的百姓。卖菜的妇人,原本朴实的脸上此刻透着坚定,她举起菜筐,露出底下寒光闪闪的青铜匕首;挑夫们纷纷卸下担子,扁担里藏着打磨锋利的短矛,矛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王掌柜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他惊恐地看向赵括,只见赵括望向自己的眼神,冷漠而锐利,像极了虎符断裂时的冷光,让他不寒而栗,心中暗自叫苦。

日头渐渐升到中天,阳光愈发炽热,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点燃。此时,已有二十七个名字刻上碑面。第一个刻名的是跛脚老木匠,他双手紧握着凿子,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笔都像是在雕刻自己的命运,又像是在为马服邑的未来镌刻希望。当 “李” 姓商人的名字也出现在碑上时,人群中响起一阵意味深长的笑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绸缎庄王掌柜的堂弟,这一笑,仿佛是对王掌柜的一种无声嘲讽,让王掌柜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

暮色悄然降临,整个马服邑被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赵括独自站在碑前,血渍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紫黑色的光,宛如凝固的火焰。他的伤口又开始渗血,殷红的血慢慢染红了缠着布条的手掌。远处,传来悠扬的胡笳声,那是匈奴少年们在庆祝,乐声在夜空中飘荡,带着一丝欢快与喜悦。亲卫脚步匆匆,赶来送上密报:邯郸铁骑在离城二十里处扎营。赵括神色平静,将密报塞进怀里,随后摸出狼髀石。石头表面的图腾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