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67章 批注研读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67章 批注研读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马服邑的冬夜,恰似被一层坚冰严实地包裹,四下里一片死寂。寒风如恶兽般在街巷间横冲直撞,即便是中军大帐内,即便支起了三层厚实的牛皮帐幔,寒意依旧如针般丝丝缕缕地钻了进来。案头的青铜灯盏中,七根灯芯在灯油里浮浮沉沉,那摇曳的火苗本就孱弱,被穿堂风肆意拨弄,如风中残烛般忽明忽暗,将竹简上朱砂写就的批注映照得影影绰绰,仿佛批注中的文字也在这光影交错间,诉说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赵括坐在案几前,双手缓缓摩挲着蔺相如遗留下来的漆匣。这漆匣饱经岁月侵蚀,青铜锁扣上布满斑驳绿锈,随着他的动作,绿锈簌簌掉落掌心,刹那间,他的眼神有些恍惚,蔺相如临终时那枯瘦如柴的双手,指缝间渗出的血沫,与掌心的绿锈在他脑海中莫名地重叠起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漆匣,取出第一卷竹简,展开至《垦令》篇。在篇目的空白处,蔺相如用墨线细致地勾勒着半幅马服邑地形图,线条虽简洁,却精准地描绘出马服邑的大致轮廓。在一处粮仓旁,一个极小的 “慎” 字映入赵括眼帘。他下意识地将手中的狼髀石压在竹简一角,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半月前。彼时,绸缎庄地窖发现的密报上,邯郸密探标注的 “要害” 之处,此刻在他脑海中与这 “慎” 字的位置逐渐重合,竟丝毫不差。恰在此时,烛火 “啪” 地爆起一朵灯花,清脆的声响惊得赵括回过神来。他赶忙将竹简凑近眼前,在昏黄的灯光下,看到批注末尾用极小的字体写着:“秦法重耕战,然赵地多商贾,强行推行恐生变。” 他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眉头紧蹙,心中暗自思量,赵国国情与秦国大相径庭,若盲目照搬秦法,强行推动耕战,恐怕真会引发诸多变故。

二更时分,更夫有节奏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赵括轻轻翻动竹简,翻到《境内》篇。关于军功授田的条款旁,朱笔批注密密麻麻,几乎将原文完全覆盖。批注写道:“商鞅之法,斩首一级赐田百亩。然战场之上,首级易夺,人心难测。武安君当思,如何止杀而显功?” 赵括看着这些文字,不禁想起自己在封地推行的军功田宅制。虽说依军功授田,本意是激励士卒奋勇杀敌,可实际情况却是,战场上不少士卒为争夺首级,不惜自相残杀。他的指尖轻轻抚过批注中的 “止杀” 二字,心中满是无奈与思索。就在这时,羊皮地图上代表飞骑营的红点,突然在他脑海中鲜活起来,他不禁暗自思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鼓舞士气,又能避免这种血腥的内斗?

后半夜,寒风愈发凛冽,如同一头凶猛的恶兽,顺着帐角的缝隙疯狂灌进大帐。赵括下意识地裹紧身上的狐裘,狐裘的绒毛摩挲着脸颊,却难以驱散他心中的寒意。他翻开《壹刑》篇,“法治过刚易折” 六个大字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冷意,旁边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商鞅的宿命:“孝公时,秦人畏法如虎;惠王继位,商鞅车裂于市。法非不善,时移世易耳。” 看着这些文字,赵括的思绪飘向校场。他想起校场演练时,胡人少年骑着骏马,手持胡弓仰身射箭的矫健身姿,他们采用的战术,打破了传统汉家军规的束缚,却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不正与蔺相如的这批注暗暗契合?或许,在法治的道路上,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不可一味刚猛强硬。

天快破晓之时,晨曦的微光艰难地透过帐幔的缝隙挤了进来。赵括在《去强》篇中,发现夹着的半片丝绸。丝绸已然褪色,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辨:“强国之道有三:以力服人,以术驭人,以德聚人。秦用法家之术强兵,然失民心。武安君当寻第三条路。” 赵括将这片丝绸贴在胸口,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初入马服邑时,百姓眼中流露出的敬畏,那是对他身份与权力的惧怕。而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与发展,飞骑营将士们训练时的目光中,他看到的是坚毅与忠诚,那是源自内心的认同。就在这时,案头的断云剑仿佛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突然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剑身微微颤动,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那是岁月与责任留下的痕迹。

卯时三刻,天色渐亮,老仆端着陶碗匆匆走进大帐。陶碗中盛着掺了朱砂的醒神汤,热气腾腾,在这寒冷的冬日清晨,带来一丝暖意。赵括伸手接过陶碗,目光不经意间落在《说民》篇的批注上:“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此说大谬!民富则国强,民智则国兴。” 他端着碗,微微愣神,手中的汤勺轻轻撞在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如同一声警钟,瞬间唤醒他的回忆。他想起前日巡视工坊时的情景,铁匠们为打造更适合飞骑营使用的马蹬,自发聚在一起,反复钻研,最终研制出双层铆接工艺。若依秦法,这些工匠不过是地位低下的 “工隶臣”,在严苛制度下,又怎会有这般积极主动的创造力?这恰恰证明,唯有让百姓富足、聪慧,国家方能真正繁荣昌盛。

正午时分,太阳高悬,强烈的日光终于冲破帐幔的阻挡,照进大帐。赵括在《靳令》篇中,发现一段被墨迹覆盖的批注。他心中好奇,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刮开表层的朱砂,底下露出淡青色的字迹:“重刑厚赏,治标不治本。若能让百姓知法、信法、护法,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看到这句话,他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他猛地推开案几,一时间,竹简哗啦啦散落一地。他想起前日暗查市集时的场景,流民们即便饥肠辘辘,却宁可挨饿,也不抢夺赈灾粮。这并非畏惧刑罚,而是他们从心底认同了 “军功田宅制” 带来的希望,相信凭借自身努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法治力量。

酉时,校场上传来飞骑营整齐划一的操练声,雄浑有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赵括握着狼髀石,缓缓走向信碑。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碑面上,“飞骑营” 三个字被染成血色,格外醒目。他翻开批注本的最后一页,蔺相如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写道:“法无定法,治无常治。唯变所适,方为大道。” 远处,悠扬的胡笳声与更夫的梆子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回荡。赵括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这声音,心中豁然开朗,突然明白,所谓变革,绝非简单照搬现成法规制度,而是要在传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实际,探寻破局之道,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当夜,大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赵括在 “胡汉双籍制” 的告示旁,用朱砂郑重地写下新的条款。每一笔落下,都带着他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写完后,他将断云剑轻轻悬于床头,剑身映出案头翻开的《商君书》批注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朱批墨注,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蔺相如跨越生死传递给他的谆谆告诫。这些批注,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他在这乱世之中,继续前行,探寻一条适合赵国发展的道路。而此时的邯郸王宫,赵王面色阴沉地站在地图前,地图上,马服邑的范围似乎在不断扩大,那片区域仿若一颗逐渐壮大的异己力量,让他心生忌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