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116章 秋试开科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116章 秋试开科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邯郸学宫的槐叶悄然被秋霜点染,仿若岁月轻描淡写地为其添上一抹别样色彩。明经阁前,那古老的青铜日晷静静矗立,忽然,一支胡族考生射出的狼头箭簇呼啸而过,在日晷上划开一道崭新刻痕,似在无声宣告一场革新即将启幕。赵括身着锦袍,腰间断云剑悬垂,剑穗悠悠拂过贴满告示的廊柱。新刻的 “胡汉合科” 榜文张贴其上,汉隶与匈奴文并立,狼头印泥鲜艳欲滴,尚未干透,将 “骑射兼通者免试为吏” 的条款衬得格外醒目,引得过往考生纷纷侧目,交头接耳之声此起彼伏。

科场辕门外,气氛热烈而紧张。楼烦族青年鄂博身姿矫健,正全神贯注调试手中角弓。弓弦紧绷,其上玄鸟纹护腕尤为夺目,那是他昨夜特意从汉人铁匠处换来的,在日光下闪烁着奇异光泽,仿佛在讲述胡汉友好往来的故事。鄂博的羊皮箭囊鼓鼓囊囊,仔细瞧,上面用赵制算筹密密麻麻刻着诸多兵法要点,那是他平日刻苦钻研的心血。不远处,一位儒服考生坐在石凳上,捧着竹简认真抄录《胡垦令》汉译本,这份互译参考材料在此次科场被允许使用,彰显出赵国兼容并蓄的胸怀。

“荒谬!胡文怎能与圣贤经典相提并论?” 一声怒喝,如平地炸雷打破平静。儒家博士公孙仪身着宽大儒袍,满脸怒容,从明经阁内匆匆走出,手中玉磬重重磕在石阶上,瞬间磕出一道裂痕。他大步走到胡族考生的试卷前,广袖用力一挥,拂过尚未干透的羊皮纸试卷,墨痕微微晃动。公孙仪满脸涨红,高声叫嚷:“我赵国乃诸夏贵胄,传承千年华夏文明,岂能用蛮夷文字选拔人才?这简直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他的声音在学宫上空回荡,引得众人纷纷投来目光。

赵括听闻,目光从武科靶场缓缓收回。此时,靶场上的胡族考生们正专注地用匈奴文标注《孙子兵法》战阵图,神情专注。赵括信步走到鄂博身旁,轻轻抽出他的胡文试卷,只见上面工整的匈奴文写着《胡垦令》第十七条:“胡族草场与汉地屯田以双籍界石为凭”。赵括抬眸,目光平和又透着威严,看向公孙仪,将试卷递过去,问道:“博士可识得这字?这位楼烦族的鄂博,可是第一个能默写整部《胡垦令》的青年。”

公孙仪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接过试卷,仔细端详。目光扫过卷末,那算筹图映入眼帘,他瞬间认出,这正是赵制量器的换算表。就在这时,科场西侧陡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三名 “胡族考生” 的角弓弦上,竟缠着秦地特有的玄鱼纹丝线,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诡异光泽。众人心中一惊,这可是墨玄的耳目署昨日刚通报的细作标记!一时间,整个科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

“且看胡文如何写‘法’字。” 赵括神色镇定,目光坚定,示意鄂博当众书写。鄂博深吸一口气,拿起狼毫,稳稳蘸上墨汁。狼毫在汉地宣纸上轻快游走,如灵动游蛇,匈奴文的 “法” 字一气呵成。奇妙的是,这匈奴文的 “法” 字与汉隶 “法” 的水部偏旁有着奇妙呼应,仿佛跨越文化鸿沟,找到了共鸣。赵括见状,微微点头,他的剑鞘轻轻磕在科场的青铜量器上,发出清脆声响,在寂静的科场中格外清晰。赵括高声说道:“胡汉文字虽不同,然律法精神相通。难道博士认为,算筹计数这般关乎民生、关乎国家运转的根本,也要分胡汉之别?”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洪钟在众人耳畔回响。

公孙仪听了,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下意识低头,恰好看见鄂博的算筹袋上,赫然绣着赵王室的螭虎纹,那可是只有通过初步审核的考生才能佩戴的尊贵标识。此时,一道黑影如闪电般掠过科场,原来是墨玄身着黑色披风赶到。只见他手一挥,身旁的侍卫迅速行动,三名细作还没来得及反抗,便被按倒在地。众人围拢过去,只见那三名细作怀中的 “胡文试卷” 上,竟用秦篆刻着《商君书》片段,证据确凿,铁证如山。

武科靶场的角声骤然响起,如激昂战歌,振奋人心。鄂博听到角声,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他搭弓、拉弦、放箭,一气呵成。三箭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精准连中靶心,箭簇在青铜靶上撞击出耀眼火花,竟撞出 “胡汉双籍” 的奇妙叠影。鄂博嘴角微微上扬,解下腰间的狼头囊,从中取出用匈奴文撰写的兵法策论。众人凑近一看,策论末句用赵制算筹画着河套屯垦的兵力配置图,这独特视角、务实对策,让在场众人纷纷惊叹,就连那些饱读诗书的汉地考生,也未曾想到如此精妙布局。

“此人可识汉字?” 主考官满脸惊讶,举起鄂博的策论,反复查看。就在这时,他发现策论背面用汉隶工整写着:“胡汉如弓与箭,合则穿杨”。短短十字,却将胡汉融合、携手共进的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赵括见状,心中满是赞赏,他的断云剑突然出鞘三寸,剑光闪烁,映着鄂博胸前的双籍腰牌。赵括高声宣布:“科场之上,唯才是举。” 随后,他手指指向被押解的细作,义正言辞地说道:“秦人能仿胡文皮毛,却学不来胡汉同心的筋骨。赵国的强大,在于胡汉一心,共筑家国。”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考生心间。

明经阁内,儒家博士们却还在为胡文策论的评分标准争论不休。他们面红耳赤,各执一词,声音此起彼伏。而赵括早已命人取来商鞅方升复制品。他双手捧着方升,神色庄重,缓缓说道:“当年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用的是匈奴的骑术,守的却是赵国的疆土。” 说着,他将方升与鄂博的胡文试卷并置在一起。此时,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方升的秦式刻度与试卷的匈奴文在阳光中形成奇异对称,仿若在诉说着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

黄昏时分,天色渐暗,科场飘起细雪。雪花如柳絮般纷纷扬扬飘落,鄂博的狼头箭囊上很快落满槐叶,黑白相间,煞是好看。鄂博跪在明经阁前,身姿挺拔,神色庄重。他静静地听着赵括宣读考绩与爵位挂钩的新令:“甲等者授护垦校尉,乙等者为屯田令史 —— 不论胡汉,只看策论与实务。” 鄂博心中一阵激动,他的羊皮靴跟不自觉地磕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声响,与汉地考生行礼时的声音并无二致,仿佛在这一刻,胡汉之间的界限彻底消融。

秦国细作被押出科场时,他们靴底的秦式皮纹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痕迹。墨玄快步走到赵括面前,呈上从细作处搜出的密信。赵括展开密信,只见信末用赵制算筹画着科场布局,然而,在 “胡族考生号舍” 处却标错了方位。赵括微微摇头,心中暗忖:他们终究不知,胡族考生的号舍是按草场方位排列,与汉地的八卦阵图暗合,这其中蕴含着赵国独特的文化与智慧,岂是秦人轻易能懂的。

“明日起,” 赵括目光坚定,将鄂博的胡文试卷钉在公示墙上,狼头印泥在暮色中泛着暗红色,神秘而庄重。“所有官署文牒,胡汉双籍同效。” 他转身,望向远处的飞骑营,那里的胡汉骑士正在熊熊篝火旁,热烈地研习鄂博的兵法策论。赵括嘴角上扬,轻声说道:“当秦人还在争论文字高低,赵国的弩机已装上胡汉合制的瞄准器,我们早已向着强大,大步迈进。”

是夜,月色如水,洒在邯郸学宫。学宫的刻工们在科场石碑前忙碌着,他们手持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石碑上添加新字。匈奴文的 “才” 与汉隶的 “举” 并列其上,笔画间还刻着小小的算筹纹,这些新刻的字,在月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鄂博独自在号舍内,点着一盏孤灯,用狼毫认真地抄写着《驰道保护令》。他全神贯注,丝毫没有注意到,羊皮纸的边角,不知何时被汉人考生画上了玄鸟纹。那玄鸟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那是他们昨夜看见鄂博为受伤的汉地考生悉心包扎时,偷偷留下的敬意,是胡汉情谊在不经意间的流露。

邯郸城的双籍纹灯笼一盏盏次第亮起,如繁星点点,照亮了胡族考生归营的狼头旗,也照亮了汉地考生回坊的玄鸟灯。赵括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科场辕门前,看着雪地上交错的脚印,心中感慨万千。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三年前,那时他在沙丘宫埋下的时间胶囊。如今,眼前的科场,胡汉考生齐聚一堂,各展才华,这不正是那颗种子开出的绚烂花朵吗?当胡族少年用胡文书写赵律,当汉地学子研究匈奴战阵,赵国的朝堂,终将会变成胡汉才智共生的肥沃土壤,绽放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晨雾弥漫,如轻纱般笼罩着科场。朦胧中,传来阵阵磨剑声,那是鄂博正在擦拭新授的护垦校尉印。印纽上的螭虎与狼头纹刚铸不久,尚未磨光棱角,却已散发着威严的气息。鄂博并不知道,自己的策论已被译成秦文,经黑冰台送往咸阳。秦人在竹简上批注:“赵之变,不在文字,在使胡汉之才皆为其用”。而这,恰恰是赵括在科场宣布的真正变革:当选拔官吏的算筹不再区分胡汉,当晋升爵位的竹简对所有人平等展开,贵族垄断仕途的坚冰,便在这务实的考绩制度下,悄然融化,赵国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科场的日晷指针缓缓转动,指向辰时。新一批考生鱼贯而入,他们朝气蓬勃,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胡族少女的毡帽上别着玄鸟徽,俏皮可爱;汉地少年的腰带系着狼头符,英姿飒爽。他们手中的试卷,正面是汉隶的《胡垦令》律条,背面是匈奴文的算术题。赵括站在高处,俯瞰着这一切,心中明白,这场秋试真正的考官,不是明经阁的博士,而是赵国未来的疆土。当胡汉学子能用不同文字书写同一部律法,用不同算筹计算同一片土地,这个国家便有了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根基,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