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27章 军心考验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27章 军心考验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赵括于营帐中审阅文书,周遭静谧,唯有笔尖摩挲竹简之声。忽然,辕门外传来 “哐当” 巨响,恰似惊雷炸响,震得他手中毛笔一颤,墨汁在竹简上洇出一团污渍。未等他起身查看,亲卫已神色匆匆,疾步入内呈上密报。赵括展开泛黄羊皮卷,“士卒夜议逃亡者十之有三” 几字映入眼帘,宛如利刃,瞬间刺痛他双眸,令其眼眶泛红。与此同时,营帐外隐隐传来那令人揪心的童谣:“马服子,守成犬,不敢战,粮草断。” 这短短十六字,如诅咒般在营区间反复回荡,恰似无数无形的尖刃,一下又一下,无情地剜割着赵军军心。赵括紧攥密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手背上青筋暴起,他深知,军心若散,这场战争便已输了大半。

此时,军正官脚步踉跄地闯入营帐,手中捧着名册,神色慌张,声音颤抖:“将军,昨夜岗哨查获三名私藏绳索的士卒,意图……” 话未说完,赵括已怒不可遏,猛地将尚未写完的竹简重重拍在案上,那 “怯战” 二字的墨迹尚未干透,随着桌面震动,似也在空气中微微颤抖。赵括目光如炬,死死盯着辕门外随风晃动的旌旗,内心飞速盘算应对之策。片刻后,他咬了咬牙,猛地扯下腰间象征兵权的虎符,沉声道:“传令下去,半个时辰后,全军校场集合。”

半个时辰转瞬即逝,校场上,青铜戈矛林立,在黯淡天色下闪烁着森冷寒光。这些武器虽排列整齐,却难掩士卒们眼底深深的倦怠。连日对峙,让他们身心俱疲,谣言的传播更是令他们人心惶惶。赵括身着染血战靴,稳步登上高台,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腰间佩剑随着步伐与战甲碰撞,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声响。他站定后,目光如电,扫视台下密密麻麻的士卒,眼神一一掠过那些缠着绷带、面色憔悴的伤兵,最终落在右军阵列中一个独臂士卒身上。赵括记得,那是在青石谷之战中,为救同伴舍生忘死,不惜失去右臂的勇士。

“诸位可知,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国中老臣是如何阻拦的?” 赵括声音陡然响起,洪亮且极具穿透力,惊飞了校场角落正在觅食的寒鸦。“他们言‘变祖宗之法,必遭天谴’,还称‘骑射乃蛮夷之术,丢我赵人颜面’。可武灵王又是如何做的?” 言及此处,赵括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口那道狰狞可怖的箭疤,那是三年前与匈奴作战时留下的生死印记。“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毅然穿上胡服,跨上战马,亲手斩下三名最顽固谏臣的首级!” 赵括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似在向在场每一位士卒传递一种信念:变革虽艰难,但唯有破而后立,方能走向胜利。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士卒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赵括对此视而不见,转身从亲卫手中接过一个精致木匣。当匣盖缓缓打开,一道夺目的金光瞬间映亮整个校场。匣中整齐摆放着二十枚金饼,每一枚上都刻着 “忠勇” 二字,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耀眼光芒,似在诉说着它们主人的英勇事迹。“这是先王赐我的食邑赋税,” 赵括伸手抓起一把金饼,任由它们从指缝间滑落,金饼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 “叮叮当当” 声,在寂静校场中格外清晰,“青石谷之战,右军独臂斩敌七人的兄弟何在?”

那独臂士卒先是一愣,显然没想到将军会当众提及自己的战功。随即,他强忍着身体伤痛,挣扎着单膝跪地。赵括大步走下高台,来到他面前,亲手将三枚金饼轻轻塞进他掌心,郑重说道:“从今日起,你升为什长。若能再斩秦军百夫长,本将把自己的佩剑送你!” 赵括的佩剑,锋利无比,跟随他历经无数征战,在军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甲胄碰撞声,无数双原本黯淡的眼睛里,此刻重新燃起炽热光芒,那是对荣誉的渴望,对胜利的向往。

然而,就在这激昂氛围中,左侧方阵中突然传来一声不合时宜的冷笑:“将军的金饼,能填饱肚子吗?听说秦军每日三顿粟米饭,还有腌肉……” 话未说完,一道寒光闪过,苏三娘已如闪电般抽出佩剑,瞬间抵在那士卒咽喉处,厉声喝道:“妖言惑众者,当斩!”

“且慢。” 赵括抬手制止苏三娘,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名士卒,“你叫什么?”“末将李三,原是邯郸炊卒。” 那士卒梗着脖子,毫不畏惧地回答道,“将军若有破敌良策,就亮出来,别拿陈年旧事糊弄人!”

校场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唯有狂风呼啸,卷着旌旗猎猎作响。赵括沉默片刻,似在思考如何回应。突然,他仰头大笑起来,笑声爽朗,惊得天空中的雁群一阵慌乱,纷纷改变飞行方向。笑罢,赵括转身,抬手遥遥指向远处秦军营地,目光坚定:“李三,你既懂炊卒之事,可知秦军粮草从咸阳运来,需经几处险关?” 未等李三回答,赵括已俯身抓起一把沙土,用力抛向空中,沙土在风中四散飘落,他接着说道:“三百里山路,崎岖难行,每逢暴雨,栈道必毁。诸位仔细想想,白起为何迟迟不攻?”

士卒们面面相觑,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赵括缓步走到校场边缘,弯腰捧起一捧泥土,仔细端详后,举起泥土,让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丹水之畔的土,比邯郸的更黏,更适合制陶。” 他向士卒们解释道,“墨家工匠已改良陶窑,三日便可烧制出坚固的陶罐。明日起,全军屯田,凡开垦一亩荒地,赐粟米五斗!”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下粮草可能短缺的问题,还让士卒们看到了长远坚守的希望。

台下再次响起一阵骚动,士卒们的窃窃私语声中,既有对新举措的惊讶,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赵括见状,再次提高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与决然:“有人说我怯战?” 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咔嚓” 一声,将校场边的旗杆削断半截,“明日午时,本将亲率三千死士,突袭秦军西营!若有后退者,立斩不赦!” 这一番话,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瞬间将士卒们的热血重新点燃,校场上响起阵阵激昂的呼喊声,士气大振。

当夜,赵括的营帐灯火通明。他铺开舆图,仔细研究战场形势,用朱砂在秦军粮道上画下重重标记,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这场战争的深思熟虑。忽然,他停下手中的笔,转头问身旁的苏三娘:“你说,谣言是从哪营最先传开的?” 苏三娘展开密报,烛火摇曳,映得她眉眼冷峻:“据细作回报,是左军第三屯,那里半数士卒来自平阳 —— 正是秦军细作活动最频繁的郡县。”

“把屯长叫来。” 赵括将竹简在烛火上缓缓烘烤,字迹逐渐显现。他一边看着竹简,一边对苏三娘说道:“还有,明日卯时,让伙夫在粥里多加一把盐。” 苏三娘露出疑惑的神色,不明白主将此举的意图。却见赵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解释道:“咸粥易渴,而秦军必然会在水源投毒。” 原来,赵括早已料到秦军的阴险手段,提前布局应对。

屯长被带到帐中时,双腿止不住地打颤,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赵括盯着他发颤的喉结,眼神冰冷,突然将一碗冷粥推到他面前:“喝了。” 屯长脸色瞬间煞白,仿佛见了鬼一般,双手颤抖着,打翻了碗盏,“扑通” 一声跪地求饶:“将军饶命!小人收了秦人十金,才……” 话未说完,一柄匕首已如闪电般穿透他的后心。赵括面无表情地擦拭着溅到袖口的血迹,对目瞪口呆的亲兵道:“传我将令,左军第三屯,全员连坐,即刻戍边!” 这一严厉的惩罚,既是对通敌者的惩戒,也是对全军的警示。

消息传开时,整个军营都为之震颤。但当晨光刺破夜幕,赵括身披玄甲,威风凛凛地立于校场中央。他身后,三千死士手持火把,整齐列队,宛如一条燃烧的火龙,散发着无尽的气势。赵括将令旗狠狠插在地上,旗面在风中猎猎作响,他高声喊道:“随本将踏平秦军西营,取白起项上首级!”

马蹄声如雷,卷起漫天尘土。赵括骑着战马,嘶鸣着冲在最前方,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军营,那些昨日还躁动不安的士卒,此刻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换了一批人。而在秦军营地,白起望着天边腾起的烟尘,手中拿着密报,上面写着 “赵括亲征,军心大振”。他摩挲着案上的青铜虎符,若有所思,突然轻笑出声:“马服子,倒是有些手段。”

当赵军的火把照亮秦军西营的栅栏时,李三握着长矛的手心已满是汗水。但他想起昨日手中沉甸甸的金饼,想起赵括那道醒目的疤和那句 “若能再斩秦军百夫长”,心中涌起一股无畏的勇气。突然,他大喊一声,率先冲进敌营。喊杀声中,他仿佛看见邯郸的炊烟袅袅升起,看见家中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城门口,正满心欢喜地等着他得胜归来。在这一刻,李三不再是那个满腹牢骚的士卒,而是为了荣誉、为了家人、为了赵国奋勇杀敌的勇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