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9章 临危受命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9章 临危受命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马队疾驰而来,扬起漫天红土,如汹涌的尘雾般弥漫。赵括一袭玄色披风,猎猎作响,恰似暗夜中舞动的战旗,率先扫过长平军营的辕门。辕门上的青铜门环,雕琢着威严的虎头纹,此刻那纹路里结着的暗红血痂,仿若无声诉说着前日秦军试探时的激烈交锋,显然是箭镞留下的狰狞痕迹。当值的屯长,双手紧抱着记录兵册的竹简,因紧张,竹简边缘深深嵌入掌心,勒出一片青白交错的印记。他抬眸望向这位新来的主将,只见赵括甲胄上的山形纹,竟与传闻中赵武灵王墓里出土的虎符上的纹路,如出一辙,不禁心头一震,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惶与疑惑。

营中士卒们三三两两,或倚靠着营帐,或立在兵器架旁,纷纷驻足观望。他们面庞被日光与风沙长久侵蚀,黝黑粗糙,眼神里满是警惕与猜疑。身上的皮甲破旧得不成样子,层层补丁摞在一起,像是拼凑起来的破旧战旗;腰间悬挂的青铜剑,剑身布满锈迹,恰似岁月刻下的沧桑烙印。这些跟随廉颇坚守上党三年的老兵,早已习惯了 “坚壁清野” 的防御战术,在他们眼中,这场漫长的对峙仿若一潭死水,而这位突然空降的年轻主将,无疑是投入死水的一块巨石,激起的只有不安与不信任的涟漪。

“武安君!” 中军帐外,一声粗粝的呼喊骤然响起,仿若平地惊雷。十二名披坚执锐的将领,如同一堵钢铁铸就的人墙,齐刷刷拦在道前。为首的裨将,腰间佩剑缠着染血的破旧布条,那殷红血迹早已干涸,却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此人正是廉颇帐下素有 “陷阵司马” 之名的悍将,此刻他双目圆睁,眼神中满是挑衅与不屑,犹如一只蓄势待发、对闯入领地者充满敌意的猛兽:“末将斗胆一问,大王命你代廉将军为将,可有虎符为证?” 他特意将 “代” 字咬得极重,声音里满是嘲讽,目光如刀刃般锋利,毫不客气地扫过赵括身后那空荡荡、略显寒酸的仪仗队伍。在他心中,赵括不过是个靠着家族荫庇,整日埋首兵书、纸上谈兵的公子哥,根本没有资格统领他们这些在血雨腥风中摸爬滚打、身经百战的将士。

赵括神色平静,缓缓解下腰间那枚玉璜。玉璜质地温润,在日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柔和而内敛的光泽。这枚玉璜,是他父亲马服君在阏与大破秦军时所佩之物,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他的目光沉稳地扫过眼前这一张张写满质疑的面庞,声音虽不高亢,却字字如重锤,狠狠砸在众人的心间:“诸君可曾知晓,当年先父出征之前,祖父是如何训诫的?‘赵人并非不能战斗,而是不知为何而战’。如今我赵军在上党坚守三年,难道仅仅是为了在竹简上多添几笔‘坚壁’的记录?” 他的话语中,隐隐透着一丝痛心与不甘,仿佛眼前已然浮现出赵军在漫长的坚守岁月里,斗志被一点点消磨殆尽的悲凉景象。

赵括的话音还在帐内回荡,右侧突然传来一声轻蔑的冷笑。一名鬓角斑白的校尉,向前迈出半步,他身上的甲胄,因常年征战、频繁磨损,甲片上的铜泡已泛出黯淡的灰白色。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战争留下的残酷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血与火的过往:“武安君饱读兵书,自然熟知秦军那严苛的伍长死律。他们五人编为一伍,若斩首数量不达要求,便全队一同受刑。如此一来,秦军士卒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如同被恶魔驱使的狂徒。岂是你几句空洞的言辞,便能击退的?” 说着,他猛地一把扯开衣襟,露出胸口那道狰狞恐怖的箭疤,宛如一条扭曲的红色蜈蚣趴在他的胸膛上,“这便是三年前,在泫氏城之战中留下的。廉将军教给我们的,是‘以命换命’的铁血战法!” 他的声音激昂,充满了对廉颇的绝对忠诚,同时也饱含着对赵括 “纸上谈兵” 的深深轻蔑。

一时间,中军帐内陷入了死寂,唯有那更漏声,“滴答滴答” 地单调作响,仿佛在冷酷地丈量着这场紧张对峙的每一寸时间。赵括不慌不忙,缓缓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竹简的羊皮封皮,还带着从蔺相如相府中带出时沾染的狐裘暖意。他的动作沉稳有力,眼神坚定自信,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熠熠生辉:“此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策》手稿。诸君请看 ——” 他轻轻展开竹简,帐内摇曳的烛火映照在竹简之上,赵武灵王那苍劲有力的朱批清晰可见,“‘胡地多骏马,赵人擅步战,若欲强军,当取他人之长’。如今秦军倚仗伍长死律逞凶,我们便以‘破阵赏’来应对!”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胸有成竹的气势,试图用这份来自先辈的智慧,说服这些顽固不化的将领,接纳新的作战策略。

“破阵赏?” 陷阵司马听闻,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嘲讽的讥笑,那笑容里满是对新事物的怀疑与排斥,“莫不是又要效仿秦人,按斩获的首级数量来计功?”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旧有军功制度的固执维护,以及对这突如其来的新制度的深深怀疑。

“非也!” 赵括猛地将指尖重重叩在案几上,那厚实的青铜案几被震得 “嗡嗡” 作响,案上的青铜酒爵也随之晃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他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愤怒的火焰,但很快便强压下去,恢复了冷静,目光再次变得深邃而坚定,“秦军重视首级之功,我们便以团队协作论赏。但凡夺取敌军一旗,全队赏赐良田十亩;若能成功截断敌军粮道,参与此战的士卒,皆可晋升爵位一级!”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视众人,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认同,“当年武灵王推行改革之时,有人叫嚷‘胡服不合周礼’,可结果又如何?如今我们若依旧死守旧制,不知变通,与那刻舟求剑之人又有何分别?” 他试图以历史为鉴,用赵武灵王改革的成功先例,唤起这些将领内心深处对变革的渴望与勇气。

然而,他的话语并未立刻打动众人。帐中的将领们面面相觑,一时间,议论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有的将领双眉紧锁,满脸写满了疑惑,似乎在努力理解这全新的军功制度;有的将领则无奈地摇头叹息,眼神中透露出对新制度实施前景的深深担忧,他们习惯了旧有的作战与论功方式,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充满了不安。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时,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斥候浑身浴血,踉跄着冲了进来。他身上的盔甲破损不堪,多处被利刃划开,鲜血从伤口处汩汩涌出,将衣襟染得通红,仿若被血色的潮水浸透。他大口喘着粗气,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与紧张,仿佛一场灭顶之灾正呼啸而来:“报!秦军前锋已抵达空仓岭,距离我军营地不足三十里!”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帐内掀起惊涛骇浪。

赵括听闻,目光瞬间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层层营帐,直击远方的敌军。他毫不犹豫地迅速抓起案上的青铜矩尺,那动作犹如闪电般迅速果断,尽显一位将领在危机时刻应有的冷静与果敢:“传令下去,即刻加固西侧的壁垒,将滚木礌石尽数填满沟壑。所有弩手立刻各就各位,听候命令,不得有误!” 他言辞简洁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军令如山。紧接着,他猛地转身,目光如剑,直直看向陷阵司马,眼神坚定而不容置疑:“你即刻率领三千骑兵,迂回绕至秦军侧翼,待看到火起,便立刻截断他们的退路,不得有丝毫延误!”

“末将……” 司马刚要张嘴反驳,可当他对上赵括那如利刃般锐利的眼神时,话语瞬间哽在喉咙里。他从未见过如此犀利的目光,仿若能看穿他内心深处的每一丝想法,让他莫名地心生敬畏,不由自主地将反驳的话语咽了回去。

“这是武灵王留下的符节。” 赵括伸手入怀,掏出那枚刻着展翅雄鹰的青铜符节。在营帐内的烛光映照下,符节闪烁着神秘而威严的光芒,仿佛带着赵武灵王当年南征北战的赫赫威名与无上荣耀,“持此符者,可调动代郡骑兵。今日,我便以它为凭,赌诸君可愿成为第二个牛翦!” 牛翦,乃是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第一个挺身而出响应改革的英勇将领,曾率领区区百骑,大破千余胡骑,其英勇事迹在赵**队中代代传颂。赵括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激昂的激励,试图点燃这些将领心中那久违的热血与斗志。

司马听了这话,喉结不由自主地上下滚动,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他的目光在赵括手中的符节与赵括那坚定的面庞之间来回游移,脑海中又浮现出牛翦当年的英勇壮举。终于,在一番艰难的权衡之后,他单膝跪地,虽语气中仍带着一丝不甘与决绝,但已然有了遵从命令的决心:“末将遵命!但丑话说在前头,若此战战败,末将定当第一个取你项上人头!”

赵括微微点头,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他深知,在这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再多的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胜利,才能真正证明一切,才能彻底消除这些将领心中的疑虑与不满。

当赵括登上了望塔时,夕阳的余晖正将丹水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血色。远处,秦军那如黑色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旌旗,在风中烈烈作响;矛戈林立,寒光闪烁,折射出冰冷的杀意,与他甲胄上那象征着荣耀与使命的山形纹相互辉映。他伸手摸出袖中的《胡服骑射策》,在这渐浓的暮色中,武灵王的批注若隐若现:“制敌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心。” 他默默地在心底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眼神中透露出无比坚定的决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赵军重新找回那失落已久的信心,战胜眼前这强大的秦军。

“武安君,弩手已准备就绪!” 墨离的声音,从赵括身后传来。墨离,这个出身墨家的匠师,此刻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改良后的弩机。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中这架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武器,“依照您的吩咐,弩臂加长了三寸,经测试,射程可达百步之远。”

赵括轻轻点头,目光缓缓扫过营中那些忙碌奔走的士卒。他们搬运石块的动作略显笨拙生疏,显然是还未完全适应新的作战任务。然而,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期待之光 —— 那是对新颁布的 “破阵赏” 制度的热切渴望。就在这时,赵括的目光不经意间瞥见角落里,几个老兵正神情庄重地擦拭着廉颇留下的青铜剑。那剑穗上的红缨,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褪色,变得黯淡无光,可他们依然将其系得工整细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老将军的敬重与怀念。

“墨离,” 赵括压低声音,轻声说道,“待此战结束,记得将廉将军的将旗妥善保管起来。我们今日所行的改革之举,绝非是要否定过去,而是为了让赵国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更稳。”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对廉颇这位老将深深的敬意与感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推行改革、带领赵军走向胜利的信念。

话音未落,秦军那如雷霆般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已滚滚逼近。赵括猛地举起令旗,他甲胄上的山形纹,在暮色中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仿若即将出征的战神:“放箭!” 刹那间,万箭齐发,利箭划破长空,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宛如一场遮天蔽日的黑色暴雨,向着秦军汹涌倾泻而下。那密密麻麻的箭雨,带着赵军此刻满腔的决心与勇气,如同一群黑色的死神,扑向敌军。

而在战场的另一侧,陷阵司马率领的三千骑兵,正如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鬼魅,悄然潜行,静静等待着出击的信号。他们胯下的战马,身姿矫健,四蹄刨地,发出沉闷的声响,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蓄势待发;骑兵们手中紧握着锋利的长矛,矛头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烁着寒光,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与期待,仿佛一群等待着猎物出现的饥饿猛兽。

秦军在赵军突如其来的箭雨攻击下,原本整齐的阵型瞬间出现了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躲避着如蝗般的箭矢。然而,秦军毕竟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短暂的混乱之后,他们很快便重新组织起来,呐喊着口号,继续向着赵军营地勇猛推进。赵括站在了望塔上,目睹着秦军的反应,心中暗自思忖,这场战斗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更加残酷。

他紧紧握住手中的令旗,大声嘶吼道:“准备第二轮箭雨!” 随着他的命令下达,弩手们迅速行动起来,熟练地重新装填箭矢,动作一气呵成。他们的眼神坚定,透着无畏的勇气,准备再次给予秦军致命的打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士兵突然指着远处,大声喊道:“武安君,快看!秦军的粮草车!” 赵括顺着士兵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秦军后方,那一辆辆满载粮草的辎重车,正缓缓移动,犹如一条蠕动的黑色长龙。他心中猛地一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

“墨离,即刻派人手持火箭,射击秦军粮草车!” 他果断地发出命令,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墨离领命后,迅速挑选了一队精锐士兵,手持特制的火箭,借着战场的混乱与夜幕的掩护,悄然朝着秦军粮草车的方向潜行而去。

当第一支火箭带着炽热的火焰,精准地射中秦军的粮草车时,瞬间,火光冲天而起,浓烟滚滚升腾,仿佛一朵盛开在黑夜中的巨大蘑菇云。秦军阵营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呼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赵括站在了望塔上,听到身后传来赵军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这欢呼声,并非因为斩杀了多少敌军,而是因为他们成功完成了第一个 “破阵” 任务,初尝新制度带来的胜利喜悦。

“出击!” 赵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高高举起令旗,用尽全身力气大声下令。陷阵司马率领的骑兵,犹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冲了出去,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秦军侧翼,迅速截断了秦军的退路。与此同时,赵军的步兵们也纷纷从壁垒后奋勇冲出,呐喊着冲向秦军,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厮杀。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闪烁交错,鲜血染红了大地,一幅惨烈的战争画卷在夜幕下徐徐展开。

赵括站在了望塔上,紧张而专注地注视着战局的瞬息万变。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静,不断地根据战场形势调整着战术,指挥着赵军的每一次行动。他时而挥动令旗,调动兵力;时而大声呼喊,下达新的指令。在他的指挥下,赵军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有条不紊地向着胜利推进。

秦军在赵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劣势。但他们毕竟是秦军,素有 “虎狼之师” 的威名,即便身处绝境,依然顽强抵抗,不肯轻易认输。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拉锯战,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伴随着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宛如一座座由血肉铸就的小山丘;鲜血汩汩流淌,汇聚成一条条暗红色的溪流,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赵括深知,在这关键时刻,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他亲自走下了望塔,踏入战场,手中挥舞着长剑,大声呼喊着:“赵军将士们,今日我们为赵国而战,为荣耀而战!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他的声音,在这喧嚣的战场上回荡,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如同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每一位赵军将士的斗志。

在赵括的激励下,赵军将士们士气大振,仿若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眼神中燃烧着熊熊的战斗火焰,如同一群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向着秦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