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接过那一叠厚厚的纸张,走到方孝孺近前,温声唤道:
“方孝孺。”
“啊?”
方孝孺迅速抬头,这才看见这位气质如玉的明朝太子。
\"草民方孝孺拜见太子。”
急忙准备行礼。
\"不必多礼了,赶紧先看这些吧,父皇正等着你的见解呢。”
朱标阻止他说道。
\"这……草民遵命。”
恭敬地从朱标手中接过资料后,方孝孺细看之下顿时双目微缩。
第一眼,便见一张黄色纸上写着显眼的黑字:
“大明税法改革,推行摊丁入亩及商税征收。”
税制改革!
仅仅四个字就使方孝孺震撼不已。
他也无暇顾及其他,继续专注地看着剩下的内容。
将粮税改为货币税。
将人头税转为土地税。
征缴商税,按照十分之一收取。
方孝孺感觉自己原本稳定的认知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
凭借自身聪慧才智,他当然知道这几项税制改革对于大明王朝及其人民来说意义非凡、利在长远。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士大夫、地方豪强以及富商巨贾等既得利益群体必然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并发起猛烈抵制。
毕竟有收获就有损失。
亘古以来,天下众生无不围绕着利益运转。
秦始皇凭借秦国六世基业之力纵横捭阖,一举平定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大业,
废除分封制度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书写规范,打击匈奴,南伐百越。
这一切奠定了中华数千年来的大一统格局,树立后辈效仿的典范。
然而正是这位灭绝六国尊号却致使无数贵族利益受损。
在其驾崩之后立刻陷入群雄争逐、反叛四起的局面,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再次步入战国局面直至被汉高祖再度统一。
巨大的利益获取的同时往往伴随原有势力的反感与报复。
秦吞并六国,成就空前未有的大帝国却又因复辟武装灭亡。
此类例子不止这一桩。
隋代终结了几百年魏晋南北朝混乱纷扰的时代。
试图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力,通过创立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得到晋升机会以取代世袭官职。
结果遭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激烈抗议。
如同秦一样,短短两代隋朝也随之覆灭。
皆由旧有世家势力挑起战争建立唐朝李氏继承其遗留基础历经唐太宗、高宗等人统治终于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
秦、隋都是破坏既有利益架构得以建立伟大的统一国家却也因此而亡。
因着这个缘故,大秦与大隋都只传了两代便告终结。
然而大汉、大唐相继而起,终究达成了前辈们的宏愿。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兴衰更迭的道理。
通晓历史的方孝孺不由得联想到眼下大明正在推行税法改革,此举必将触动全国士人官僚、地主富豪以及商贾巨贾的利益。
他们难道会乖乖坐视自身利益受到巨大侵蚀吗?这断然是不可能的。
没人愿意看着自己的权益付诸东流。
所以他们必定联合起来,抵制这项税制改革的施行。
那么,大明会不会像大秦、大隋那样步其后尘呢?方孝孺停在原地沉思,心情复杂交织着激动与惶恐。
让他激动的是,倘若税法改革得以推行,天下的黎民百姓都将从中受惠。
在时代趋势的推动下,就算旧有的既得利益群体如何挣扎反抗,即便可能导致大明国运不永,二代而终。
但未来的继承者一定会像大汉、大唐一样,继承并实现先辈们的未竟之志,达成改革的目的。
可若是如此,那个驱逐胡虏、重振华夏的大明,也可能因此走向衰亡,这让方孝孺深感忧惧。
抬头望去,见方孝孺虽已看完税法改革草案,却久久伫立未语。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心下猜测这个方孝孺许是怕了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敢言语。
心中隐隐滋生出一丝反感,语气也冷了下来:“方孝孺,为何一直不开口陈述意见?”
随着皇帝话语入耳,方孝孺如梦初醒。
抬头看到上方那位站在鎏金龙椅旁,背负双手微微蹙眉的老者。
再看看身旁温文尔雅始终带着友善微笑的中年男子,方孝孺开始犹豫:是否应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朱标察觉了他的迟疑,笑着轻言宽慰道:“但说无妨,吾与父皇均非不纳谏之人。”
被他的气场感染到,感受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方孝孺当下做出决断,朝朱标点头示意后,转向朱元璋躬身拱手大声说道:
“小民以为,这次税改甚好。
这样的举措一定能够让天下的千万百姓大大获利,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不过紧接着又话锋一转:“但是,小民也有异议。”
此言一出,朱元璋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方孝孺身上:“何处不好?”
洪武帝心中已有准备,要是这个方孝孺胆敢说什么以士大夫为重,不可牺牲士大夫而普惠百姓之类的鬼话,立刻命人将他推出午门斩首!
“启禀陛下,小民认为不好,是因为此举会让那些原本既得利益的人群仇视朝廷,乃至陛下。”
方孝孺坦诚直言。
哦?还不错,倒没有说出那种糊涂话来。
仇视朝廷?仇视咱老朱?倒是有趣,竟能这般直接点破,有趣。
这个方孝孺还真是有意思。
\"怎么,你是不是觉得咱会怕他们?”
朱元璋气势非凡,傲视众人。
\"陛下乃驱逐胡虏,再造华夏伟业,收复燕云十六州,平定云南,承天命民意一统天下之主,自然不会畏惧这些人的不满。”
方孝孺由衷感叹。
这话听进耳朵里,连旁边的朱标都不禁面露惊色看着方孝孺。
好家伙,这方孝孺真的是那些迂腐只知道读死书的读书人吗?竟然会如此夸赞自己的父亲,真是少见难得啊。
就连上方的朱元璋此刻也感到些许诧异。
不过父子俩都听出来,方孝孺的话绝非奉承,而是真心实意。
接着方孝孺继续说道:“只是陛下虽无所畏惧,并且在陛下尚健在时,他们难以掀起任何风浪。”
然而说到这里,他神色略显凝重:“但小民心怀隐忧,忧虑我大明得罪了这些权贵阶层,引来他们的敌意与仇恨。”
倘若陛下不幸离世,再无人可压制众人之时,大明或许便会如同昔日的前秦、前隋一般,难逃二代覆亡之厄运。”
话音刚落,一旁的朱标便惊愕地圆睁双眼,骤然爆喝出声。
\"方孝孺,你好大的胆子!”
“来人啊,将此人拖下去重打二十廷杖!”
“遵命,殿下!”
门外数名羽林军应声而入,意图拉走方孝孺。
\"住手!”
龙座上的朱元璋忽然抬手制止。
羽林军互相瞧了一眼,连忙恭敬退下。
\"父皇,如此目中无人的方孝孺就让孩儿亲自处置吧……”
朱标忙言道。
朱元璋侧目看他一眼,淡淡说道:
“你就以为孤打算杀他?所以才在此处抢先营救?”
“额……”
朱标愣住,心中确实正是这般所想。
并未与这个愚钝的儿子多作计较,朱元璋冷光炯炯地盯着方孝孺。
\"方孝孺,抬头看着孤!”
方孝孺缓缓昂起头来,正面对上洪武帝的目光。
\"你胆敢如此悖逆无礼,莫非就不惧孤取尔性命?”
朱元璋寒声质问。
\"草民毫无惧意!”
“何以毫无惧意?可是认为孤定不会杀你?”
“不,陛下天威赫赫,金口玉言便可定鼎乾坤,要取草民性命实属易如反掌。
只因草民饱读圣贤典籍,当以诚相谏。
死亡自是令人心生畏惧,然而若为了偷生,便阿谀奉承、委曲求全,于草民而言则苟活无义。”
方孝孺毅然说道。
朱元璋听后突然放声大笑。
\"哈哈哈!好一个方孝孺!好一句生不如死!哈哈哈哈哈!”
方孝孺闻言疑惑不已,这岂非跟自己预想的情景相悖?传闻陛下性情暴躁,嗜好杀戮,此刻不但没有震怒,反倒开怀大笑起来?
朱标也随着其父露出一丝浅笑,轻拍方孝孺肩膀,“果真是一块直谏之臣的好材料。”
方孝孺听闻愈发迷茫,方才您不是还要杖责我吗?怎么此刻亦附和笑起来了?
待大笑过足之后,朱元璋渐渐收敛情绪。
他低眸看着下方神情困惑的方孝孺,徐徐说道:
“方孝孺,你实在是过于小觑了为君者之心智,同时亦太过看轻了身边这位太子之才略。
凭他们那群畏缩鼠辈,就想让大明在第二代灭亡?哈哈,简直是荒唐可笑至极。
当年孤能够将那不可一世的元鞑子逐出中原,并将其驱赶回老家沦为北元。
如今些许跳梁鼠类,又怎能成为我父子的眼中钉,又能动摇我朝根本几何?”
方孝孺闻此言,仰望着高座之上的洪武大帝,虽年迈但仍气势恢宏,目光凛凛有神,仿佛宇宙之间无有能与其争锋者。
随即又转首望向身畔的太子殿下,但见后者笑容温和,眼中却燃烧着无比坚定自信之火。
确实,是自己想得简单了,竟然过分高估那些宵小,同时低估了面前这对帝王父子。
思及至此,方孝孺当即叩首至地,大声疾呼:
“草民知罪!恳请陛下准许草民加入造福天下万民的变革中去,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听完这话,朱元璋和朱标均露出了满意的笑意。
\"妙!既你有这份担当之心,那孤便允诺于你。”
“太子,从今日起,就让方孝孺到你东宫任职。
日后的摊丁入亩以及商税改制大业,由他来充当先锋领军之人!”
朱元璋谕令。
当下,朱标即刻拱手领命,洪声道:
\"末将遵命!\"
随着这句话落下,三人相视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
应天府外,朱英伫立良久。
眼前的红墙黄瓦、气势磅礴的明朝皇宫,让他内心泛起无限波澜。
前世因李自成攻入京师,加上满清崛起,这座巍峨宫殿毁于战火,如今仅存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朱英也曾无数次站在故址之上,想象当年太祖高皇帝居住的宫殿何等辉煌。
而今穿越至此,亲身站在这巍巍宫阙下,才真正体会到一统天下的恢弘气概,远非史书寥寥数语可比。
\"来者何人?擅闯午门,即刻止步!否则格杀勿论!”
羽林军将士厉声喝问,数十长戟瞬间出鞘,锋芒直指朱英。
他却不慌不忙地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高举过顶,阳光洒落其上,金光耀眼。
牌上五爪金龙栩栩如生,正中镌刻四字:“如朕亲临”
这本该朱元璋收回的令牌,却被朱英阴差阳错带回。
如今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羽林军将士见状,领头的军官顿时脸色剧变,迅速挥手示意。
他当先跪下行礼:\"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众将士纷纷跟随跪拜。
朱英收起金牌,淡淡说道:\"起来吧。”
随即指点那位军官:\"你去把老朱头唤来。”
\"老……老朱头?”
军官一怔。
\"就是那总穿布衣、须发花白,整天无赖般跟在皇上身边的那位。”
朱英语气随意。
军官脑中猛地闪过一个可怕身影,浑身骤然僵硬。
\"还不快去?”
朱英催促道。
\"是!末将这就去!\"军官飞也似地离开,深怕多说一句就会当场被吓昏。
此时武英殿中,朱元璋正埋首批阅奏章。
郑有伦在外守候时忽见方才那军官匆匆赶来,告知有人手持圣牌等待。
郑有伦心下一凝:\"那人可是位未及冠岁的少年俊才?”
确实是个相貌堂堂、尚未加冠的少年。
见郑有伦认得那少年,将官顿时松了口气。
毕竟要是郑有伦没认出来,他就得重复朱英描述那人的话:那发丝黑白相间、总穿着粗布衣裳、整天不知轻重的人。
将官可不想说这种话,再联想到朱英手中的天子腰牌,他简直要吓得不行。
\"好了,你回去吧,顺便告诉那少年,他想找的人一会儿会到他家找他。
\"郑有伦沉声吩咐道。
\"是,属下告退。
\"将官连忙告辞离开。
郑有伦转过身,默然快步走入武英殿内。
片刻之后,将官返回午门处,将郑有伦所说告知朱英。
朱英听完,眉头微蹙,道:
\"嗯?你说那太监真的这么说的?\"
\"我确定无疑。
\"将官答道。
朱英看了看他肯定的模样,点了点头。
\"好吧,那我回家等就是了。
\"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将官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心中满是疑惑:能够拿到陛下腰牌的,到底是什么人?
从郑有伦的态度看,陛下对他很熟悉,那么那少年所说的\"老朱头\"……不用想也知道是指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