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55章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第55章

作者:困冬忆M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3:02:37 来源:小说旗

不管迁往何处,只要不是江南,江南地区的权势必将受到重创。

政治中心迁移后,新区域的战略地位将急速提升。

若将国都定于北方,无论选择长安还是北平,

北方财富与权力都将大幅增长。

尽管短期内难以赶上江南富裕程度,但至少具备了与之抗衡的基础。

朱元璋对此深有体会。

自收复燕云十六州与云南,完成全国统一后,

他也一直在考虑明朝京城是否应迁至北方某重镇,是长安还是北平?

即便尚未最后决定,他对朱英的主张却十分认可。

朱元璋听朱英说到这,准备再深入问问关于迁都的事。

他从詹徽等人身上移开视线,转向朱英:“英小子。”

“啥事,老朱头你说。”

朱英应道。

\"依你看,大明迁到哪最适合?”

朱元璋语气加重问道。

詹徽、徐达等人瞬间紧张起来。

徐达这类武将倒是无所谓,毕竟他们爵位世袭,迁都不太影响他们。

但对詹徽这些人来说,迁都是个天大的难题。

若真迁都,虽然皇帝承担主要责任,可这是洪武皇帝啊!谁能指摘?就算朱元璋逝后,那些文人史官也得乖乖记录:

“大明洪武帝本淮右平民,反抗前朝暴政,起兵驱逐鞑虏,收复燕云十六州及云南,再造华夏,统一全国。”

有了这些评价,哪怕他对士大夫们大开杀戒,仍无损其千古一帝的美誉。

而且那是死后的事,如今他尚在人间,谁敢造次?朱元璋在时,文官们只有战战兢兢活着。

既然没人能怪罪朱元璋,自然会迁怒詹徽这些六部高官,特别是出身江南的士大夫。

江南势力因迁都受损,定会对他们群起攻之。

无论你说自己为官清廉还是敢于直谏,在对手操控历史记载的情况下毫无意义。

于是詹徽等人对迁都极为抗拒,此刻只盼朱英的回答让朱元璋不满。

可惜,朱英是来自未来之人,对局势有独特见解。

只见他郑重开口:

“我觉无论迁至何处都不适宜。”

朱元璋闻言皱眉,詹徽等人心中燃起希望,谁知下一秒就破灭。

\"我以为,单设京城不足以覆盖大明广袤国土,应仿效前唐实行多京制。”

此语一出,朱元璋顿有所悟,困扰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长安虽居西北却难以防范东北北元侵犯;北平虽有利御敌和进军,但距富庶江南太远无法监管贵族。

而多京制正解决这些问题!

心结解开后的朱元璋如释重负般哈哈大笑:

“妙!妙极了!多京制果然高明,不愧是咱的好孙子,怎么之前就没想明白呢?不过现在懂也不迟!”

旁边的朱标与朱棣也笑嘻嘻拍拍朱英肩膀打趣道:

“英小子真不错,不愧是我们的好侄子。”

“确实厉害,没给你老子丢脸,真是好儿子!”

听着二人厚颜的话语配着夸张笑容,朱英简直嘴角抽搐欲裂。

我勉强忍住没冲上去揍他们兄弟俩。

...求鲜花...

朱椟、朱榈等几位兄长跟朱英还不太熟,只站在那里没开口,但脸上的笑容十分亲切。

朱元璋这边倒是笑得合不拢嘴,而像詹徽这些江南出身的文官可就苦了,个个面如死灰。

看着朱元璋疯魔般的狂笑,傻子都能看出他已经准备采纳朱英提出的多京并行制度了。

一想到这,这些人心情能好才怪。

\"恭喜大哥,贺喜大哥,有英小子这么一个光辉出众、天赋异禀的孙儿,真让我好生羡慕啊!\"徐达回过神来,抱拳躬身笑道。

迁就迁都吧,反正他徐达是大明魏国公,世袭罔替,影响不大,先讨好一番再说。

听到老友如此夸赞孙子,朱元璋笑得更开心了,嘴上却故作谦虚:

\"哈哈,哪有什么天赋异禀,你这么夸他容易让他骄傲。

顶天了也就算个人中翘楚罢了。

\"

但他这个“谦虚”

显得相当虚假,完全是在炫耀。

只是谁让人家是皇帝呢,就算看出来也只能装没看见,纷纷上前祝贺。

\"大哥您这就谦虚了,英小子真是优秀。

我们这些兄弟都对他的前途充满期待呢!\"郭英说道。

\"就是就是,我家那不成器的孙子要是能有英小子一半好我就感恩戴德了,还是得靠大哥您教孙子有一套啊!\"冯胜附和道。

\"你们这些家伙怎么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不行,大哥我也想让我儿子去跟着英小子学一段!\"定远侯王弼叫道。

\"我靠,你们几个抢先了啊!我景川侯曹震也想让孩子向英小子讨教!\"

一群花甲老人像要糖果的小孩一样围着朱元璋请求,争先恐后地表达心意。

不过朱元璋倒是颇为享受这种场面,听着别人赞美自己的子孙,这是人之常情。

要说拍他朱元璋的马屁,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但要是夸朱英,尽管放马过来!

一边的皇子们看着父皇越听越乐,都有种自己被取代的感觉。

朱标、朱棣几兄弟互相看了看:这是我们吗?为啥感觉在朱英出现之后,我们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呢?

朱标内心独白:人在大明,失去父爱,失联中,请勿打扰。

而在场中心的朱英,看到这一幕则满头黑线又尴尬无比:

夸人可以,能不能不要当着我的面这样夸?再这样我都觉得自己真有那么好了!

一艘巨大的画舫高十丈,在香风扑鼻、美人娇语的秦淮河中徐徐前行。

最终载着朱元璋等人来到一块空地前停驻。

也不能算空地,因为数百名夜色中战甲闪耀的大明军士列阵而立。

他们的前方,十七门火炮一字排开,气势迫人。

朱元璋停止了与面前徐达等人的交谈,阔步走向画舫前方,俯视而下。

庞大的画舫驶来,其上的朱元璋亦成为众人的焦点。

李文忠率领数百名金吾卫将士,在这一刻齐齐以右手握拳重重敲击胸前的护心镜,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咚!咚!咚!……”

这一幕令朱英倍感疑惑,他将视线投向身旁的朱元璋,稍显踟蹰地问道:

“这是何意?”

朱元璋嘴角浮现出一丝浅笑,手指着下方的军士和火炮说道:

“这便是为你的生辰精心准备的又一份礼物。”

话音刚落,朱英怔在原地。

随着朱元璋手臂缓缓抬起,李文忠高呼一声:

“预备!”

随即,数百手持燧发枪的金吾卫整齐划一迈步上前,朝星空举起枪支;另有三十四人走到十七门洪武神武火炮旁,有人蹲下持弹,有人手擎火炬。

当一切筹备妥当,朱元璋挥动大手示意放炮。

刹那间,枪炮轰鸣声震彻四野——数百燧发枪齐响,十七门火炮接连炸裂。

\"嘭!嘭!嘭!……”

“轰!轰!轰!……”

火炮轰鸣十七声,枪击一千七百响,皆对应着朱英年满十七岁的寓意。

这,正是朱元璋特意为孙子所备之礼。

刹那间,整个秦淮河两岸乃至整座应天府都沉浸在这隆隆巨响与硝烟之中。

朱英愣住了。

若追溯到前尘往事,他在某些玛丽苏电视剧里确曾看过为了取悦谁谁便让全城烟火盛放的情节。

那时他还不屑评价:脑残愚蠢至极。

可今次,这位老祖宗竟能为自己的生辰调动这般大军,用上枪炮,只为一人欢呼共鸣。

内心岂一个感动可以言表。

当然,如若不是自家爷孙关系,怕也只觉得恶心得紧罢了。

然而庆典并未终结,枪炮消停之后,李文忠引众金吾卫齐齐顿脚,扯开喉咙朝着夜空嘶喊:

“祝愿我大明天策侯征伐高丽之战凯旋而归!”

此起彼伏、山崩地裂般的祝福声萦绕在天际。

不仅朱英整个人都懵了,就连朱标、朱棣、徐达、李善长等一干明廷重臣,也都陷入了短暂的呆滞之中。

惟有朱元璋这个策划者满面春风地笑着。

朱英转过身,望着笑得爽朗的朱元璋,满腹狐疑:

“此,天策侯?”

看着孙子茫然的模样,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

“莫非你忘了之前咱们答应过要向皇帝为你求个官职?细细思量下来,光有官职似乎太过普通,鉴于你对大明的功绩,实该封侯啊!”

于是朱元璋又接着道:

“我便替你奏请皇帝旨意,册封你为天策侯,既是官身亦是尊贵爵位!”

说到此处,朱元璋顿了顿语调,深情注视着自己的长孙:

“从今往后,仿若昔日大唐太宗未登基时建立天策府那般,你可以任命正四品以下的官员,并可调动大明所有军力!”

“除了皇帝陛下、太子殿下以及我之外,这大明朝中你是最受尊敬的存在。”

现场陷入一片寂静,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