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63章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第63章

作者:困冬忆M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3:02:37 来源:小说旗

“你也该吃点苦头!”

“啪!”

一连十多脚下去,饶是他这样的硬汉也受不了身上阵阵酸痛,差点当场晕厥过去。

亏得朱能他们及时反应过来扶住了他。

然而此刻的朱棣仍处在暴怒之中,气呼呼甩开众人搀扶的手:

“滚!都给老子滚出去!看见你们就烦!滚!”

众人面面相觑,只能先把殿下降到榻上躺下,再缓缓退了出去。

眼看着这些人离开的身影,朱棣胸口起伏渐渐平静,环顾空荡的大帐轻叹:

“这藩王,果然难做啊。”

与此同时。

高丽开京王城大殿内,高丽君主高隅正襟危坐于宝座之上。

底下两名臣子伏跪当地,一位是去年前往大明参加宴席归来的使节,另一名则是盔甲整齐的将领。

大明军队已然起兵,意图进攻我国高丽。

臣恳请大王火速撰写国书,向大明示以臣属之意,并进贡表敬。

若不然,一旦敌军压境,我高丽必将陷入绝境。”

“王啊,情势危急啊!我们的探马昨日传回消息,大明的先头部队即将抵达其北平地区。

若是再延误时机,不出两日,魏国公必率大明精兵数十万渡过鸭绿江,直捣我高丽安州之地。”

使臣与将领齐跪于地,近乎哀号地大声疾呼。

二人重重叩首于冰冷的石板之上,“吾王啊!”

其悲恸之声令人闻者心酸,观者落泪。

但,上座和周围的众人却截然不同。

高丽王王隅及其一众朝臣对此漠然视之,毫无波动。

哭喊半晌后,二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呼声未引起任何回应。

高丽使臣抬眼望处,迎接他的尽是冷眼旁观的目光。

\"大王……大王啊……”

他愣在原地,声音微弱。

终于,丞相崔乾霄站出回应,“区区大明,何足挂齿?大王对你的信赖竟被如此辜负。

你身为使者出使大明,非但不扬我国威,反倒为敌人摇旗呐喊,自毁声誉。”

“我,冤枉啊,我说的全都是实话……”

使者企图为自己辩解。

可是,崔乾霄毫不容情,转身面向王位上的高丽王王隅行礼道:“大王,臣请求立即赐死这个有辱国家尊严之人。”

“不可!我是清白的……”

崔乾霄话音刚落,所有的文武百官均起身效仿,一一向王座上的王隅俯首施礼。

\"请大王下旨!”

“求大王恩准!”

“求大王决断!”

声声恳请此起彼伏。

一旁早已噤声的将领亦不敢多言,只盼自己能逃过此劫。

岂料,崔乾霄指向那将领,“大王,他也罪不容赦,当同受死刑。”

“一同正法!”

至此,二人的结局已然注定。

高丽的政治决策由权贵家族左右,而眼前的百官就是这背后的推手们。

他们的联合诉求显然无法撼动,即便大王王隅心中存有怜悯,也无法违逆。

王隅缓缓站起,俯视两位膝下的求饶者,冷漠说道:“依卿所请。”

刹那间,群臣转向跪伏于地的使者与将领,一致怒喝,“王命如山,汝等犯上作乱,即刻伏法!”

随即,护卫甲士上前拖拽住惊惧欲绝的二人。

尽管竭力挣扎,仍徒劳无功。

门外刀斧闪亮,一声惨叫随之而来,“扑通!扑通!”

双颗人头落地,血液飞溅四散。

一切归于寂静。

披挂着重甲、衣衫略显斑驳的卫士走入大厅,径直走到王座前单膝跪下:

“启禀大王,人头已取!”

高丽王王隅淡淡地点了点头,“嗯”

那些卫士随之起身,回归各自的岗位。

此刻,高丽王将目光聚焦在下面人群中一位格外显眼的人——崔乾霄身上。

\"丞相大人,明朝对我方挑衅求战,你可有见解?”

崔乾霄微微弯腰以示敬意:“回禀大王,小小明朝,并不足挂齿。

当年那强横霸道的大唐何其凶残,不也多次被我高丽祖先击败,最终不得已与之订立和约。”

“昔日大唐都屈服于我们脚下,今日明朝又能有何作为?现今我国骁勇之师云集,必定可教敌军有来无回。

而且元国亦是我们的盟友,明朝乃共同之敌。

明朝侵犯我高丽边境时,元国焉能错过这个良机,想必会立刻发兵攻伐明朝领土,纵火掳掠。”

“待我方击溃明廷所谓的征东大将军魏国公,两翼夹攻之下,或许可以顺势灭亡明朝,进而一统华夏大地!此乃大势所趋。”

崔乾霄言语之间充满了笃定之意。

听完之后,高丽王原先不动声色的脸庞终于流露出喜悦神情,并闪烁着炽烈的占有**。

\"妙哉!”

“既然明廷敢先挑起战端冒犯我高丽,那就开战!传我旨意:迎战明朝!”

“遵命!王上英明!”

就在洪武十六年春天二月二十七那一天,

征东大将军,封号魏国公的徐达、左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以及右将军燕王朱棣三人率领从南北方召集来的四十万精兵强将一路开赴辽东地区。

直至三月初二的时候,在鸭绿江沿岸部署大军压境。

相对一方,则由安北都护府的李成桂指挥的五万高丽军同样集结于对岸位置。

旌旗铺满山岭,战场之上马蹄喧嚣不息。

与此同时,在大明的临时军事驻地之中,

徐达、傅友德以及朱棣和冯胜等一干将领均翻身上马离开了营地大门。

一路上经过的将士见得首领们到来无不躬身敬礼。

众人策马缓缓来到鸭绿江岸边停下。

即便时值春暖季节,但是由于高丽地理环境处于寒冷地带,鹅毛大雪仍旧纷纷扬扬飘落不止。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徐达凝望江水对岸高丽一方营帐所在之处,眼中闪烁智慧而深沉的目光。

随后开口询问道:“诸位可曾根据对面营地规模推断对方兵力几何?”

周围听后稍作沉吟随即各自给出了不同答案。

像傅友德猜测大约三万五千至五万人左右;而朱棣则感觉差不多维持四万人数量;至于冯胜认为可能接近三万。

这些判断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大家都普遍认同敌军兵力大致位于三至五万之间。

徐达稍加思索继续追问道:“如此说来,若这股部队当真存在于上述范围内,那么其中能够称之为精英战士的部分占多大比重呢?”

话音刚落引发一阵安静思考,毕竟这是至关紧要之处。

过了一会儿许多人无奈摇头默不回应。

因为战争关乎生死成败,一旦自己的一个估计错误而导致整个战略计划受挫不说皇帝追究下来更是无法交差,更别说对不起随行将士性命。

唯独曾经被誉为最为忠诚并且获得最高功勋评价、向来行事稳健低调的傅友德,此时毅然站了出来予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一仗,我们大明朝出动了接近五十万的精兵强将,意图灭掉高丽。

虽然我们还有约五万名海军精锐未被高丽知晓,但我们这边也确实率领了近四十万的大明精锐部队。

如此庞大的兵力,让对面高丽从国主到文臣武将,再到普通百姓,为了避免国家灭亡的命运,肯定会拼命抵抗。

而高丽的安州和安北都护府,将会是第一个与我大明军队正面交战的地方。

对于士气来说,第一场战斗往往意义重大,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兵力远少于我们的高丽军队。

因此,我觉得他们的士兵中,至少有八成以上都是善于作战的精兵。”

傅友德缓缓地说道。

其实这些事情很多人也都想到了,只是没有傅友德考虑得那样周全,所以没有说出来。

因此,听完他的分析后,大家都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徐达也点头认可,然后环视了一圈在场的所有将领,沉声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各位觉得此战该如何应对呢?”

“又怎样才能在数万高丽将士的严密监视下,让明军以最小的损失渡过鸭绿江呢?”

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然而,对于身经百战的大明众将来说,这反而并不是难事。

紧接着,只听众人纷纷开口,各自分享对渡江作战的看法。

气氛热烈时,甚至有人互相争论了起来。

但徐达却并没有想要阻止的意思,他只是安静地听着……

与此同时,在另一岸。

非常巧合的是,高丽安北都护府的都护李成桂也骑在马上,来到鸭绿江边,向远处望去,眼前尽是绵延不断的明军大营。

\"成芳,你觉得这场战斗,我们高丽有获胜的机会吗?”

李成桂转头问身旁的长子李成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