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15章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第15章

作者:困冬忆M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3:02:37 来源:小说旗

“呵呵,知道这些事有多难吗?实话告诉你,只要我们少爷想查,天下就没什么能瞒得过他的。”

苏二说着,轻轻拍了拍杨启惨白的脸颊。

“所以呀,收起你的异心吧,好好为我们少爷办事。

明白了吗?”

杨启无言以对,只能匆忙点头。

“是,是!小的定会为少爷尽心效力,就像忠犬护主一样。”

内心却满是疑惑和恐惧,思索自己的那些受贿、欺压百姓之事是如何暴露的。

而他也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已经变成了他人手中的棋子……

——

春和殿,或称东宫。

一间偏厅里,太子妃吕氏正坐在椅子上,督促着她的儿子朱允炆挑灯苦读。

“夫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夫子又云:温故而知新,可做导师也。

三人同行,必有吾师焉。

……”

读书声回荡在屋内,朗朗清晰。

看着朱允炆勤奋的样子,吕氏面露欣慰的笑容,继而开始畅想未来:若日后洪武帝朱元璋驾崩,自己儿子被立为太子,或是将来某日登上皇位继承大统,成为明朝的第三位天子,那她便成为了太后,权柄加身,高踞于整个国家之巅。

到那时,即便是当朝天子,恐怕每日都要跪拜问安呢。

正当她沉浸在美梦之中时,朱允炆突然开口:“母妃,孩儿真的很累了,今日是否能够暂停读书,休息片刻?明早继续好不好?”

吕氏闻声收回思绪,转头看见儿子一副疲惫不堪的表情,怒气陡升,喝斥道:“不行!”

朱允炆受惊,满含惧意地看着母亲。

吕氏意识到自己的语气过于强硬,于是缓了缓神情,轻言软语解释道:“孩子啊,并非为娘不疼你,只是你要牢记自己的身份,你是大明的皇长孙,注定要承接祖业与家国重担。

今日的小苦小累不过是通向未来的阶梯,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好罢了。”

听了吕氏一番教诲,朱允炆内心的惶恐渐渐减轻了一些。

可毕竟是个孩童,深夜依然埋首书卷对他而言实为煎熬。

望着吕氏眼中泛出的慈爱光芒,他鼓足勇气握住了母亲的手撒起娇来:“娘,孩儿真的困乏得不行了。

书籍明日再阅也是可以的呀,您容许孩儿先去歇息一会好吗?”

谁知这话竟让吕氏表情一僵:“你怎么如此执迷不悟呢?这般好的劝告都听不懂吗?啊?!”

你可知晓,我这些年受过多少寒凉的目光?承受过多少轻蔑的眼神?而今,我最后的期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只盼着你将来能够有所出息,为你母亲争这一口气!可是你呢?只不过读一会儿书就在这里喊苦叫累,像什么样子?这般作为,又怎能获得你父皇与祖上的喜爱?”

吕氏对着朱允炆不住地呵斥着。

可怜的朱允炆,年幼的心灵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他望着疯狂叫嚣的吕氏,仿佛看见了世间最可怕的怪物一般,连连向后退步,眼中充满惊恐,只想逃离这个地方。

就在这一刻,突然一个身影破门而入。

这人正是吕氏的丈夫,也是朱允炆的父亲——大明的皇太子朱标。

原来朱标正在不远处的书房里批阅公文,却一直听到这里的怒吼声,担心发生什么事情,这才急忙赶来查看。

“出了什么事吗?”

朱标踏入房门,关切地问道。

但他的出现顿时让吕氏止住了声音,她的神色瞬间柔和下来,变得无比平和安静。

“啊,没……没什么,只是允炆刚才诵读《论语》的声音太大了些,是否扰了殿下清修?这都是臣妾的错,打扰了殿下处理朝政。”

吕氏如此解释道。

这模样若是不曾亲眼目睹先前的一幕,谁能想象得到那个歇斯底里的人就是吕氏?至少朱标信以为真了,他点点头微笑道:“无妨,允炆能在这么晚还大声朗诵圣贤文章,为父很开心。”

说着,他伸手轻抚朱允炆的小脑袋。

“允炆,还不快来感谢你的父亲?”

吕氏随之笑眯眯地催促道。

但在朱允炆眼里,这份笑容简直让他心头发麻,甚至浑身颤抖。

他慌忙说道:“儿臣谢过父亲。”

“嗯,要好好读书,不过也不要太久了伤身。

为父还要继续批阅奏章,先告退了。”

朱标再次抚摸下他的头顶,转身离去。

“殿下慢走。”

吕氏柔声道,而后朱允炆亦是行礼相送。

待朱标走远,吕氏的脸色马上又恢复冰冷,冷冷扫视朱允炆,口中吐出两个字:“继续。”

与此同时,另一边正在进行夜间勤学的朱元璋看到郑有伦呈递的奏折,勃然大怒。

“砰!”

拍案而起,“好大的胆子!他吕梁,她吕氏,整个吕家好大的胆子!这些年来我还以为这媳妇如同她婆婆般品行端正,原来一直都是被欺瞒,好好,真是好!”

随即喊到:“郑有伦!”

“奴才在!”

“传朕旨意……”

在应天府衙内。

杨启威风凛凛端坐于梨花木椅上,案几前方,龙五伫立一旁,明镜高悬于背后。

堂下两队执杖官员分列两边。

中间,吕梁被人架着,戴着枷锁跪在地上。

随着一声拍案响,杨启朗声道:“堂下吕梁,关于天下绝味店遇袭之事,你还有什么辩解?”

早已被折磨晕过去的吕梁又怎有能力作答?一片寂静之中,唯有杨启准备宣判之声。

然而他的发言刚到一半,就被突如其来的锐叫声打断。

“圣旨到!”

只见几名太监由官吏引路,踏入大厅后便高声宣布。

瞬时间,整个衙门陷入一片混乱。

一名又一名官员来到太监前,纷纷五体投地地跪下行礼。

杨启也从他的梨花木椅上起身,急忙赶到堂下,跪拜迎接圣旨。

龙五同样随他跪倒在地。

“应天府府尹杨启接旨。”

“臣杨启,恭迎陛下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颁布诏书:

“吕家吕梁虽为皇室亲属,却不知以国事为重,欺凌百姓,致使民生疾苦,民怨四溢。

现命应天府府尹杨启将吕梁逮捕归案,其所犯各项罪行,定从严惩治,以还大明天地清明,安百姓之心。”

听到这番旨意,杨启呆立当地。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皇帝对吕梁在我辖区如此清楚?他又因何下达此旨?

颁旨太监看杨启呆滞,出言提醒:“杨大人,请接旨吧。”

杨启瞬间回神,郑重叩首:“臣杨启接旨!”

低头伸双臂接过圣旨后起身,暗中从袖内拿出一块金锭悄悄塞入太监手心,并低声问道:“公公,不知陛下是否还有其他命令?”

他的意思是想打听是否有皇帝对其本人或此事的后续指示。

太监接过金子后稍稍掂了下分量,看到脸上奉承的笑容不禁嘲讽一语:“您倒是聪明得很,陛下果然还有别的话。”

“啊?”

杨启惊恐追问,“陛下还有什么旨意呢?”

太监阴笑着靠近杨启耳边冷声道:

“应天府府尹杨启任职懈怠、趋炎附势。

即日起,撤职免官。

着枷锁在身暂任代府尹一职,待新官员到任交接。

未来如无益国利民功绩,则全家流放,男丁充军,女眷发配教坊司。”

说完,拍了拍杨启肩膀行礼道:“我已完成任务该回去复命了。”

之后领着随从离去了。

只剩杨启一人在场脸色苍白如纸,“完了,全完了……”

周边官吏慢慢站起望向杨府尹不知所措也不敢打扰各自散去做事。

龙五靠近他身边,耳聪目明的他早已听闻方才那番话语。

看着似游魂般的杨启微微皱眉开口:“此刻再怎么懊悔都无意义,你现在该做的便是遵从圣旨行事才是。”

这话仿若点亮了身处黑暗中的杨启心中一线光,立刻清醒,看着身旁的龙五激动地说道:“说得对,眼下唯有遵循陛下旨意,方能有条生路。”

随即转身高声喊道:“来人!速将吕梁收监!并彻查他曾做的种种劣迹全部上报与本官知晓!”

只要谁敢让本官有一丝差错,本官就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刹那间,应天府衙门里的文吏们全都忙活得脚不沾地。

今夜,整个应天府注定无眠。

为了给自己寻一条活路,杨启已然丧失理智,他的下属们也同样慌了手脚。

完成这一切后,杨启稍稍松了口气。

然而内心却徒增几分空虚,一时之间神游物外。

皇上直接把他罢免了——曾经威风凛凛的三品大员,一转眼成了戴枷锁的囚徒。

如此大的落差搁在谁身上都会变得和杨启一般焦躁。

且慢,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疑问再次浮上心头。

仔细想来,就算锦衣卫的人探得消息,也没可能这么快就报给皇上啊。

除非,陛下一开始就对此事了如指掌。

想到这儿,杨启猛地回头,不可置信地直勾勾盯着龙五。

龙五感受到那充满质疑的目光,眉头不由紧皱:\"你什么意思?\"

\"你家少爷,是不是认得陛下?\"

\"我家少爷认得陛下?”

龙五就像瞧见一个白痴似的看着他,\"要真认得陛下,我还站这儿闲着?你也一样?”

杨启哑口无言,心想他说得真是太对了!

不过,要是这样,那皇帝怎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晓得此事的?

难道真是恰巧碰到陛下微服私访,并目睹全过程?

但这一连串的凑巧,凑巧得简直不可思议,杨启完全不信这是巧合的结果。

再瞅瞅龙五那神情,并不像撒谎;而且他似乎也没有理由对自己撒谎——毕竟现在的自己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罢了。

思索许久,杨启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龙五看着这位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的模样,即便是平时话不多的人,也觉得不忍继续观望:

“都到现在这会儿了,少爷认不认识皇帝还能改变啥事实吗?你现在该琢磨的是咋保住这条小命才是正经事儿。”

\"哎,还真是这个理...\"

……

另一边,春和殿中。

吕氏轻声道:“好了,今天先到这里吧,允炆,去歇息去吧。”

可怜朱允炆早已双眼通红发黑,疲惫不堪。

听罢此言,并未露出丝毫欢喜之色:

\"是,母妃。

\"

说完施礼拜别,打算回房倒头便睡。

这时忽闻一阵急促脚步声传来。

一个太监匆匆赶至:\"圣旨到!”

朱允炆尚处在迷糊之中,随口答道:\"哦,是皇祖父的旨意啊,父亲正在书房,您去那边传达便可。”

随即从太监身边掠过就要离场。

却被一只大手猛地拽住胳膊又重重按下跪拜姿势,猝不及防的朱允炆顿时惊愕回头。

只见吕氏此刻跪在地上,对他沉声说道:\"噤声!乖乖静跪等待圣旨!”

\"啊?哦...”

朱允炆此时才意识到,原来这份圣旨并不是针对自己的父王皇太子朱标的。

确实,依朱元璋平日对朱标的宠爱,根本不需要使用这种方式宣读旨意。

同样,自己好像也不必用圣旨来专门传达。

那……恐怕就只能是落在身后的母妃吕氏身上了。

待两人双双下跪完毕后,那位太监方才拖着尖细嗓音高声唱道:\"太子妃吕氏接旨!\"

“罪臣吕氏,恭接陛下旨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子妃吕氏,包庇吕家仗势欺人,多年以来其家族横行霸道,侵害大明百姓利益。

其弟吕梁飞扬跋扈,抢夺民女、滥杀无辜,作恶多端,罪孽深重,引得天下公愤。

现今命应天府府尹将吕梁拘捕归案,严加审理,并从重量刑。

贬谪太子妃吕氏为太子嫔,以资儆戒。

此后望吕氏家族悔过自新,如有再犯压迫残害百姓者,

朕必施加重罚,加倍追究。

洪武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钦此。”

“太子嫔,接旨吧。”

吕氏听完,脑海一片混沌。

虽然只从太子妃贬为了太子嫔,但这简单的改动背后却隐藏着天地般巨大的落差。

太子妃是正室,若皇太子即位,自然荣升为皇后。

身为一国之母,统摄六宫、贵为国尊的显赫位置唾手可得。

况且在当前皇后亡故、后宫群龙无首之际,

太子妃几乎就是实际上的六宫之主了。

如此一个字眼,已然跨越出不可逾越的距离。

当初常氏在世的时候,吕氏不过是个妾身。

为了爬到太子妃的位分,她暗中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做尽了多少肮脏卑鄙之事。

可是如今,皇帝的一纸御旨瞬间抹煞了她的数载苦心,把她重新打回原形。

这,又如何让她甘心?

“太子嫔,还不速接圣旨!”

看吕氏毫无反应,太监又一次催促道。

吕氏仍然呆滞于原地不肯行动。

太监的面色开始变得不悦起来。

他手执御旨,象征着帝王至尊的权威。

对这类传旨的太监,一般人们称之为“天使”

是一种至高的荣耀,拥有莫大的权力。

但眼下吕氏居然毫无表示要拒不接受的样子,不仅折辱了他个人更是在蔑视皇威。

如果这件事持续下去闹上宫廷甚至传进皇帝耳朵里,

这太监也早已预见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可怕的惩罚。

恰巧,他的目光落到了身旁的小朱允炆身上,突然有了个主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