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 第121章 渤海兵备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第121章 渤海兵备

作者:左牵黄右擎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5:30:57 来源:小说旗

东光县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在县衙的青石台阶上。曹操的离去如同一声惊雷,在这个边境小县激起了层层涟漪。

郭图站在县衙后院的桃树下,手中捏着一份刚刚送来的竹简。

他二十出头,面容清瘦,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仿佛能洞穿人心。作为袁绍帐下谋士,他本不该屈就一县之令,但眼下情势特殊,他不得不暂时接过这个担子。

“郭令,这是今日各县送来的军报。”一名小吏恭敬地递上另一卷竹简。

郭图接过,指尖触及冰凉的竹片,不由得想起三日前那个混乱的清晨。曹操走得匆忙,只留下一封简短的辞呈和一枚县令印信。郡守府连夜召开会议,最终决定由他——袁绍帐下的谋士郭图,暂代东光县令一职。

郭图接过竹简,指尖在粗糙的竹面上摩挲。他展开一看,眉头微蹙。

上面详细记载着东光城西二十里处,有近百人聚集祭拜“中黄太乙”的情形。

几个村庄的百姓聚集,唱诵《太平经》,这不是好兆头。

“传令下去,加派一队士卒前去巡查。”郭图沉声道,“记住,不要惊动百姓,只需暗中监视。”

小吏领命而去,郭图转身望向北方。

那里是南皮,袁绍的大本营。得益于逢纪、许攸、郭图、荀彧等人的提前规划,袁绍控制下的八个县——南皮、高城、重合、浮阳、东光、武县、阳信、修县——都已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

每个县常备五百人的守城部队,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牢牢控制着这片土地。

东光和修县因为太平道活动频繁,守备人数已略有增加。

而阳信——那里有渤海郡最富庶的盐田。盐铁之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袁绍特意在阳信增加了五百人,专门看守盐田及沿途运输。

“大人,蒋将军求见。”侍卫的声音打断了郭图的思绪。

“让他进来。”

蒋义渠大步走入后院,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是袁绍麾下孝义营的统领,一个从行伍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悍将。

“郭先生,”蒋义渠抱拳行礼,“主公命我来询问东光县防务交接情况。”

郭图微微一笑:“一切顺利。曹孟德虽走,但县衙运转如常。我已命人清点库府,登记户籍,三日后便可呈报主公。”

“主公很关心太平道的动向。最近修县那边...”

“我已增派兵力。”郭图打断他,“但切记,眼下仍是和平时期,朝廷对地方兵力有严格限制。我们明面上不能招募太多兵勇,以免授人以柄。”

蒋义渠会意地笑了:“先生放心,孝义营的弟兄们都以家丁、护院的名义登记在册。至于那五十名轻弩手和一百角弓手,更是分散在各处庄园中训练,外人无从知晓。”

郭图满意地点点头。这就是袁绍的聪明之处——表面遵守朝廷法度,实则暗中积蓄力量。

目前袁绍可以直接调动的兵力,除了留守南皮的一千守军外,还有三千刀盾手,以及蒋义渠的两千孝义营。孝义营编制特殊,包含五十名轻弩手、一百角弓手、五百刀盾手和一千五百长枪手。

“五千三百五十人...”郭图喃喃自语,这数字不包括袁绍那四百五十二人的亲卫队。在表面平静的冀州大地上,这些力量如同一把藏在鞘中的利剑,随时可能出鞘。

“对了,”蒋义渠临走前突然转身,“主公让我转告先生,三日后在南皮召开军议,请先生务必参加。”

郭图目送蒋义渠离开,心中已有了计较。

曹操的离去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那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不会甘于人下,袁绍也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逢纪、许攸等人才能提前布局,让权力交接如此平稳。

夕阳西下,郭图站在县衙高处,眺望着东光县城。

炊烟袅袅,市井喧嚣,百姓们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在这表面的安宁之下,暗流正在涌动。太平道的活动,曹操的离去,袁绍的暗中准备——这一切都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郭图的思绪。

县尉匆匆赶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郭令,急报!太平道众聚集在修县与东光交界处,人数约有千人,似有异动!”

郭图眼神一凛,立刻转身走向案几:“立刻派人通知修县,同时加强城防。另外,传我命令,东光守军即刻进入战备状态。”

县尉迟疑道:“是否需要请示府君?”

“不必。“郭图斩钉截铁,“主公早有明令,太平道之事,东光、修县可自行处置。待局势稳定再行禀报不迟。”

当夜,东光县城墙上火把通明。郭图站在城楼,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火光,心中盘算着对策。他想起荀彧临行前的叮嘱:“公达,冀州乃四战之地,守城不易。然袁公志在天下,吾等当为其稳固根基。”

冷风吹拂着郭图的衣袍,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站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既是袁绍的谋士,又是一县之令。曹操留下的空缺,或许正是他郭图施展才华的机遇。

“报——”一名斥候快步登上城楼,“太平道众已开始散去,似乎只是寻常集会。”

郭图微微颔首,却不敢放松警惕:“继续监视,增派巡逻队沿边界巡视。”

与此同时,南皮城内的袁绍府邸中,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袁绍端坐上首,两侧分别坐着逢纪、许攸和荀彧。案几上铺开的,正是冀州八县的兵力分布图。

“主公,盐田的收益比上月又增加了三成。”甄俨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但阳信那边需要再加派些人手,最近有流民试图偷盐。”

袁绍微微颔首,手指轻叩案几。

他的目光扫过沙盘上代表阳信的标记,那里已经比其他县多了一倍的兵力。

“不能再加了,五百人看守盐田已是极限。再多,朝中那些老狐狸该说我们私募兵勇了。”

“东光情况如何?”袁绍沉声问道。

许攸拱手回答:“郭公达处置得当,东光局势已稳。只是...”他稍作迟疑,“太平道活动日益频繁,恐非长久之计。”

逢纪突然冷笑一声:“郭公则在东光怕是坐不稳那把交椅。我收到消息,当地豪强张氏与太平道有染,正暗中串联。”

“公则虽非治世之才,但守成有余。”荀彧温和地插话,手指在南皮与东光之间划了一条线,“关键是确保各县城防稳固。八县常备兵力已按计划部署完毕,就算太平道生事,也能及时应对。”

逢纪接过话头:“明公,属下以为,当务之急是巩固现有地盘。八县守军已初步建立,阳信盐田更是重中之重。不如先集中精力经营这些根基之地。”

荀彧轻抚长须,缓声道:“逢元图所言极是。然太平道不可小觑,建议加强修县、东光两地的军备,以防不测。”

袁绍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后停在兵力分布图上:“孝义营训练如何?”

“蒋义渠治军严明,孝义营战力已不输正规边军。”许攸回答,“特别是二虎统领的长枪手,近日演练新阵,颇有成效。”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王士的骑兵呢?”

“一百轻甲刀骑兵以及一百皮甲刀骑兵已能熟练执行侦查、突袭等任务。”逢纪补充道,“只是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作战。”

夜深了,会议仍在继续。

在这乱世之中,五千三百五十人的兵力或许不足以为他打下整个天下,但足以让他在冀州站稳脚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眼前这些谋士的精心筹划,以及像郭图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袁绍做出了决定:“传令郭图,东光县再增三百守军,以剿匪名义招募。同时,调孝义营五百人移驻修县附近,随时策应东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