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 第125章 漳河治水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第125章 漳河治水

作者:左牵黄右擎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5:30:57 来源:小说旗

光和元年,冀州大旱,渤海郡内田土龟裂,禾苗焦枯。

漳河的河面比往年窄了许多,裸露的河床上裂开道道龟纹,像老人干枯手背上的青筋。袁绍站在河岸边,玄色官袍的下摆被热风掀起,露出内衬的绛紫色里衣。他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指间搓捻,细碎的沙粒从指缝簌簌落下。

“使君,这已是连续第三个月无雨了。”许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各县的上报,粟苗枯死近半。”

袁绍没有立即回应。他眺望着对岸河间国的地界,那里隐约可见青绿色的田垄轮廓。漳河上游在河间国境内水流尚且丰沛,而流经渤海郡时却已近乎干涸。这个发现让他眯起了眼睛,眼角细纹里积着河岸扬起的尘土。

“子远,你看。”袁绍突然指向河面,“若在此处筑堤抬升水位,再开凿水渠引向渤海郡腹地...”他的手指在空中划出弧线,仿佛已经看见水流顺着新开的沟渠奔腾而下。

“使君明鉴!只是这工程浩大,恐怕...”

“恐怕什么?”袁绍转身时玉佩叮咚,惊起岸边几只瘦骨嶙峋的水鸟,“若今岁绝收,你可知要饿死多少人?”他的声音突然压低,带着金铁相击般的冷硬。

“更不必说太平道那些妖人,正等着饥民揭竿而起。”

回到郡守府时,逢纪正在庭前焦急踱步。见袁绍车驾归来,他小跑着迎上前,险些被自己的衣袂绊倒:“使君!钜鹿又传来太平道聚众的消息,张角弟子马元义正在招募流民!”

袁绍脚步不停,漆履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侍从们小跑着推开堂屋的雕花木门,热浪裹挟着墨香扑面而来。

厅堂内,铜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却驱不散众人心头的焦灼。

案几上沙盘地图已经用朱砂标出十几处红点,每个红点都代表一处可能爆发骚乱的村落。

“渤海户口百万,如涸泽之鱼。”袁绍以鞭梢划沙盘,漳水细流蜿蜒于渤海、河间之间,“筑堤蓄水,开渠导流,可活数十万亩良田。”

荀彧进言:“昔年邺城引漳十二渠,至今犹润魏土。然今太平道妖言惑众,若征发民夫过甚...”

袁绍明白荀彧的顾虑。大规模征发劳役极易引发民怨,这正是太平道煽动叛乱的良机。他起身踱步,锦缎官服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渤海郡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余万,若粮食减产...”袁绍的声音低沉而凝重,没有继续说下去。

“太平道在巨鹿已有异动。”许攸压低声音,“张角那妖人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治病为名,广收门徒。若我渤海郡因旱生乱,必为其所乘。”

逢纪捋着胡须道:“当务之急是解决缺水问题。漳河虽水位下降,但仍有活水。若能修筑堤坝蓄水,再开凿水渠引至干旱之地,或可缓解灾情。”

“故需双管齐下。”袁绍截断话头,令侍从展开绢图,“堤坝取'鱼鳞相叠'之法,分三段修筑;水渠仿郑国旧制,设闸门调控。”又指案上黍稷稻菽诸般种子:“凡参与河工者,按丁授新种。河间国多豪强,正好借其粟帛以济工。”

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他比谁都清楚人口众多的渤海郡一旦断粮意味着什么——流民四起,盗贼横行,更可怕的是,那些潜伏在民间的太平道信徒会如野火般蔓延。

众人相视一眼,暗自赞叹。这既解决了劳力问题,又通过农业调整增加抗旱能力,更以免赋方式安抚民心,可谓一举三得。

翌日,渤海郡衙贴出《劝农令》,言“引漳溉田者免三年算赋”。

工程很快展开。数万民夫如蚁群般在漳河两岸劳作,夯土声、号子声此起彼伏。

“使君请看!”许攸突然高喊。

袁绍抬头看见对岸河堤上,几个头裹黄巾的汉子正在向民夫分发什么东西。阳光下,他们臂膀上的黄色布条刺目得像伤口渗出的脓血。

袁绍缓缓起身,黏土从指缝间挤出。

袁绍转身看向一旁的关羽说道:“二弟劳烦你出手了。”

关羽策马立刻带着十余名持戟甲士涉水过河。不多时,对岸传来打斗声与惨叫,黄色的身影如秋叶般纷纷坠落河滩。

“是太平道的符水。”许攸捡起飘到岸边的半片黄纸,上面用朱砂画着扭曲的符文。

“他们告诉饥民,喝了这个就能...”

“就能不饿?”袁绍冷笑。他接过黄纸搓成团,随手抛入河中。纸团在浑浊的水流里打了个旋,很快被一个浪头吞没。

“传令下去,凡是没领过符水的民夫,完工后多赏一斗谷。”他掸去袖口沾上的泥土,“另外,让医官在工地支起帐篷,就说太守要亲自为百姓诊脉。”

当夜,袁绍在临时搭建的军帐中翻阅简牍。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布上,随着火焰摇曳而扭曲变形。许攸掀帘进来时,带来一阵带着血腥气的夜风。

“使君,今日又抓获七个太平道探子。”许攸的嗓音沙哑,“有个樵夫招供,他们计划在秋收时...”

“不必说了。”袁绍抬手制止,铜灯台在他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明日你亲自去趟邺城,把库里的青铜瑞兽都熔了。”他指尖轻叩案面,节奏如同更漏滴水,“铸成犁铧,发给沿岸农户。”

许攸瞪大眼睛:“那可是先帝赏赐的...”

“饥民眼中,瑞兽不如一个蒸饼。”袁绍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溅了几点暗红。他迅速将帕子攥紧,声音却依然平稳。

“再让元图写篇《劝农书》,把种粱、种菽的诀窍都写上。找五十个识字的童子,去各个里巷诵读。”

这一日,袁绍正在帐中查看水渠图纸,亲兵急报:“主公,清河国有太平道妖人聚众讲经,声称旱灾是因朝廷失德所致!”

袁绍冷笑一声,将图纸重重拍在案上:“果然来了。”他立即派关羽率精兵顺漳水而上,同时下令在各工地增派巡逻,严防有人煽动民夫。

七日后,第一批水渠完工通水。

袁绍亲临现场,看着清澈的河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流向干渴的农田,周围百姓跪地欢呼。一个白发老农捧起渠水一饮而尽,老泪纵横:“袁使君活我啊!”

望着欢呼的人群和流淌的渠水,他知道,渤海郡已经筑起了一道比堤坝更坚固的防线——民心。

“再命各县长吏适时开仓放粮,凡有太平道蛊惑者,立即收押!”

夕阳西下,新修的水渠泛着金色的波光。

袁绍站在堤坝上,远眺渤海郡广袤的田野。这里是他经营多年的根基,六十万百姓的生死系于他一身。旱灾或许是天意,但治水安民却是人事。而人事,正是英雄可为之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