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老队长打了几十年交道,与他家四男一女的接触中,只看见王队长唯一次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老王队长自己名字中有海,所以特别想到了给子女起名不忘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名句。前面说到,大儿子在海南出生的,以长江的江字以示老大,次子是在老家出生的,以黄河的河起名,大江大河有了。以为三子就是老幺,便以洋字起名,表示以自己的海对应,给予一种希望,老了以后,跟幺儿一起居住。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正常的心态。70年代初连续******,几个夏天的百年难遇的旱情让我们遭受了饥荒。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王一家却出生了一男一女,这个喜庆把王家人乐开了花。
这个真正的幺儿——老四名儿怎么起呢?这可把老王难倒了。老王为了纪念他最近几年干的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兴水利,在上方为生产队修筑了三口池塘,有效解决了天干缺水的难题。跟幺儿起名为池塘的池。独女起名琼,意思是海南的简称。把妻子名中青字改为“清”,意思是全家名字都是水,需要一个清字对应,水清见底。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始终保持老党员的纯洁性。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八字先生说,从易经上说,起名是含玄学的。老队长光讲纪念意义,却忽略了阴阳平衡。池与海洋江河相比,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那池就是沧海之一粟。王队长家就在老学校旁边,大约50米远。在幺儿王池刚三岁的时候,跟随几个哥哥进学校玩,看起来在听哥哥姐姐们读书是听耳边风,可回家后,他居然唱起儿歌来,大家喜出望外之余,这就不得不让王队长刮目相看。干脆跟学校马老师说好,就让王池跟从三哥王洋陪读一年级,有书包,发书本,带笔墨,只是没有学籍,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学习压力。这个王池成了本大队的传奇,大家都把他叫神童,这是老王一家的骄傲。
在很少产生新闻的偏僻小山村,这段时间里,三岁小孩发蒙读小学算是创纪录。在他之前,在四队也有一个姓王的,名王金,发蒙读小学时刚好5岁,此时已经在20里外的乡完小读跑跑学,上初中,快要毕业了。可王池比王金整整小2岁,这个纪录也打破得太厉害了吧。
可是对王家来说是乐极生悲。就在王池读了两个月一年级正为是否参加中期考试而作决定时,王池吵耳朵痛,是右耳。一天早上,刚起床,他摸着耳朵跟妈妈说:妈,我耳朵好痛,痛,痛。说着说着就痛得哭起来。父亲早就出去了,这可把刘妈整懵了。怎么办?哥哥们都去上学了,还是先把幺儿背到刘家塝找王医生看看。王医生是本大队的赤脚医生,约40多岁,中等个子,是王金的父亲。王医生擅长的是中医,在他家周围都种植了多种中药材。
王医生让王池坐下来,打开手电筒看看王池的耳朵里面是怎么回事。一看惊讶了,耳腔最里面居然是稀糊糊的,初步判定溃脓了,情况非常严重。王医生埋怨问:你们当大人的好大意,耳洞都有脓了,还不晓得吗?我医不了,还是快点送大医院吧,我先开几颗去痛片先止痛。
刘妈把孩子背回家,吃了一片止痛药睡着了,出去找回王队长。王队长先跟副队长六爷打招呼,说自己去跟孩子看病,让六爷代理队长主持队上的工作。六爷从褪色的军衣荷包里摸出了5元钱给王队长,可王队长没有收下,边拒绝边心急如焚地向家里跑。
老队长一回家,看见儿子睡着了,自己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褪色的军服,还特意把那条牛皮腰带用上,背起幺儿去找大医院。
步行到街上的区医院还不到中午,先挂号找五官科医生看了,医生说,怎么才来,严重了,你们还是快点去医院看看吧。这可把王队长的希望整掉了一半。他焦急地出了区医院,到街上小面馆先跟自己和儿子买了一大碗面条吃,再步行向县城跑,象在部队时那种急行军,为寻找希望抛洒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