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西晋平吴风云:王浚王浑争功传奇1

短故事志 西晋平吴风云:王浚王浑争功传奇1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西晋平吴风云:王浚王浑争功传奇

列位看官,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西晋年间,便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统一大戏,今儿个咱就来讲讲西晋伐吴之后,王浚、王浑两位大将争功的精彩故事。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岁,正是春去夏来的五月时节。这西晋的开国皇帝晋世祖司马炎,字安世,出身不凡呐!他可是司马昭之子、司马懿之孙,篡了魏陈留王之位,建立大晋,改元太康,定都洛阳。登基之后,司马炎雄心勃勃,一心想要一统天下,便在这一年首月,派杜预、王浑、王浚三员大将,率领十五万水军,浩浩荡荡去征伐江东孙吴。

且说这王浚,字士治,乃宏农郡人氏,他家世代都是二千石的高官。早年的王浚博览群书,生得相貌堂堂,只是不拘小节,不修名行,在乡里没什么好名声。但到了晚年,他突然变节,变得通达豁朗,胸怀大志。当年他修建住宅,特意把门前的路拓宽到几十步,邻居们都觉得太过夸张,他却豪迈地说:“我这是为以后长戟、幡旗通行做准备!”众人都笑话他,他却不屑地说:“陈胜说得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他的人生也是颇为传奇,州郡征召他做河东从事,刺史徐邈有个才貌双全的女儿,一直没选到如意郎君。徐邈大宴佐吏,让女儿在屋内偷偷观察,结果女儿一眼就相中了王浚,徐邈便将女儿许配给他。王浚后来担任巴郡太守,当时吴境百姓苦于兵役,好多人家生了男孩都不敢养育。王浚到任后,严正法令,减轻徭税,还给予生育家庭休息和补贴,一下子就救活了数千人。有一晚,他梦见三把刀悬在屋梁上,不一会儿又多了一把,醒来后心中十分不安。第二天询问从事孚毅,孚毅赶忙拜贺道:“三刀是州字,又加一刀,大人这是要升任益州刺史啦!”没想到,后来果然应验。

书归正传,且说王浚率领水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石头城。吴主孙皓吓得魂飞魄散,无奈之下,只好面缚舆榇,来到王浚军门前投降。王浚焚毁棺木,接受投降,随后进入建业屯扎,封存宫门府库,派人把守,只等王浑大军到来。

可没想到,第二天王浑的军队才渡过长江,听闻王浚已经独自接受孙吴投降,还抢先入城,顿时心中又愧又怒。这王浑心想,我大军还没到,你王浚就独吞功劳,这不是打我的脸吗?一怒之下,竟想发兵攻打王浚。关键时刻,参军何攀急忙劝阻。何攀劝完王浑,又赶忙去劝王浚:“将军您立下如此大功,朝廷自然知晓。可王将军气您独自接受孙吴投降,不等他到来,心中十分不满,甚至想带兵来攻打您。昔日许由、巢父连天子之位都能谦让,被世人称为大贤。将军您何不效仿他们,把这功劳让给他,岂不美哉?”王浚一听,当场就急了:“那市井之人,为了半文钱都要争个不休,我这灭吴的天大功劳,怎能轻易让给他?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上天赋予我这样的才能,王浑又能把我怎样?我才不怕他!”何攀见劝不动,又说道:“既然功劳不能让,那把吴主孙皓交给王浑,我来从中调和,您看如何?”王浚一想,也只能如此,便把孙皓交给何攀。何攀带着孙皓来到王浑军中,王浑这才暂时消了气,让人把孙皓监押起来。

可这王浑心中的怨气并未完全消散,他表面上虽然不再发作,暗地里却派奸细写信,让儿子王济上表弹劾王浚违抗诏令、不受节度。周浚、何攀等人纷纷劝谏,王浑却根本听不进去。王济得到父亲书信后,赶忙请有司奏明武帝,请求用囚车把王浚押解回京治罪。好在武帝司马炎还算英明,没有轻信王浑的一面之词,只是让有司下诏书斥责王浚。王浚得知后,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入朝上书辩解:“臣之前接到诏令,直取秣陵,十五日到达三山。王浑屯兵北岸,写信邀臣。可臣的水军因风势迅猛,无法回船,等到中午才抵达秣陵,傍晚才收到王浑要求受其节度的符令,还让臣第二天回去包围石头城,又索要各军人员名单。臣认为孙皓已经投降,没必要再空围石头城,而且核对人员名单也不是当务之急,所以没有遵从,并非敢忽视朝廷制度。臣深知事君之道,只要对社稷有利,生死都在所不惜。若只是为了避嫌躲祸,那是臣子不忠的表现,并非明主社稷之福啊!”

武帝看完奏章,心中已然明白,这是王浑嫉妒王浚功劳高过自己,故意上奏诬陷,因此并未怪罪王浚。王浑见武帝没有治王浚的罪,仍不死心,又派人快马加鞭送信给周浚,说王浚烧毁孙皓宫殿,私藏宝物,不上交朝廷,还再次上奏。武帝依旧没有轻信。王浚得知后,连忙再次上表:“臣冒犯君主,罪该万死;忤逆贵臣,更是大祸临头。孙皓正要投降进贡,他的左右就已经开始劫掠财物,放火烧宫,臣赶到后才将火扑灭。周浚先进入孙皓宫殿,王浑先登上孙皓的船只,等臣进去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要是真有宝物,那也早被周浚、王浑拿走了。今年平定东吴,本是天大的喜事,可对臣来说,却反而招来这么多责难啊!”武帝看完这封奏章,还是没有追究。

不久之后,杜预、王浑、王浚等人接受孙吴投降后,整顿军队班师回朝。第二天,众人带着吴主孙皓面见武帝。孙皓拜伏在地,口称臣下。武帝宣他上殿,还赐了绣墩让他坐下,笑着说道:“朕设这个座位,等你好久啦!”孙皓也不甘示弱,回了一句:“臣在南方,也设了这样一个座位,等着陛下您呢!”武帝听了哈哈大笑,随后设宴款待孙皓,封他为归命侯,孙皓的子孙孙瑾被封为中郎将,其他投降的臣僚也都封了官职。丞相张悌为国尽忠而死,武帝也封赏了他的子孙。史臣对此事也有一番评价,赞破虏坚、讨逆策等东吴历代君主的功绩,也批评归命侯孙皓骄横残暴,自取灭亡。

然而,王浑、王浚二人因为伐吴之事结下仇怨,互不相让,都争着抢功,这也导致武帝一直没有封赏各位将领。王浑多次上表弹劾王浚,说他违抗诏令、专擅受降,应该严加惩处。将士们都为武帝出谋划策,劝他不要轻信,因此灭吴的功劳一直没有得到封赏。王浚觉得自己功劳巨大,却被王浑及其党羽打压,心中十分憋屈。每次入朝,他都向武帝哭诉:“臣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被人恶意诬陷,就好像我什么功劳都没有一样。臣并非贪图赏赐,只是希望能借此激励后来的将士们勇于立功啊!”可武帝却不听他的申诉。王浚愤怒不已,一气之下,竟然不辞而别,武帝竟然也宽容了他。第二天,有司上奏说王浚违抗诏令、放纵不羁,应该交给廷尉治罪。武帝没有同意,而是让廷尉刘讼核查二人的功绩。刘讼判定王浑功劳最大,王浚违抗诏令,只能算中等功劳。武帝大怒,认为刘讼执法不公,将他贬为京兆太守。随后,武帝下诏增加贾充和王浑的封邑八千户,进封王浑为公爵,杜预、王戎封为县侯,其他将领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赏赐。武帝还前往羊祜庙祭拜,封羊祜的夫人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

王浚回到家中,每日都对朝廷心怀不满。他的外亲,益州都护范通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将军您的功劳确实很大,但可惜您在对待功劳的态度上,还有不足之处。”王浚赶忙问道:“此话怎讲?还请您详细说说。”范通说道:“将军凯旋之日,若能头戴角巾,回到家中,闭口不谈平吴之事。有人问起,就说:‘这都是圣主的德行,众将士的功劳,我老头子有什么功劳呢?’像这样有颜回不夸耀自己的品德,有龚遂的雅量,谁能比得上您?蔺相如就是这样让廉颇心服口服的,王浑还能有什么话说?又怎么能诬陷您呢?”王浚听后,感慨道:“我当初是因为邓艾的事情,害怕招来灾祸,才不得不为自己辩解。看来我还是心胸不够宽广啊!”从此之后,王浚心中的愤懑渐渐消散。当时的人们也都觉得王浚功劳大却回报少,纷纷为他叹息。博士秦秀上表,为他鸣不平,武帝这才升任王浚为镇东大将军,封杜预为襄阳县侯。王浚这才大喜过望,谢恩归家。杜预也谢恩之后,前往襄阳赴任。

杜预到了襄阳,深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于是勤于讲武练兵,加强戍守防御。别看杜预不会骑马,射箭也射不穿甲胄,可他用兵如神,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都比不上他。

这王浚、王浑争功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让人不禁感叹,功名利禄,最是扰人心智,英雄豪杰,也难免陷入纷争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