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评书:靖难风云与永乐盛世

短故事志 评书:靖难风云与永乐盛世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上回书说到,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为巩固皇权,着手削藩,惹得藩王们怨声载道,燕王朱棣更是以此为由,发动“靖难之役”,一场叔侄间的皇位争夺战就此开场。

这朱棣,本就不是池中之物。他就藩北平(今北京),多年来在北方抵御蒙古,麾下兵强马壮,又招揽了姚广孝等一批谋士,野心勃勃。建文帝削藩令下,他表面装疯卖傻,暗中却加紧筹备起兵事宜。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打出“靖难”旗号,宣称要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黄子澄、齐泰。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北平周边的州县。建文帝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赶忙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耿炳文本是明朝开国老将,经验丰富,可毕竟年事已高,面对朱棣的精锐燕军,一时难以招架。双方在真定展开激战,燕军士气高昂,朱棣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耿炳文军队大乱,初战失利,只得退守真定城。

建文帝见耿炳文出师不利,心中忧虑,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改派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这李景隆,徒有其表,并无真才实学,他好大喜功,集结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北平。朱棣得知后,留下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偷袭大宁。大宁是宁王朱权的封地,麾下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朱棣设计将朱权骗出大宁,吞并了朵颜三卫,实力大增。

李景隆趁朱棣不在,猛攻北平。朱高炽率领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城墙上的守军以滚木礌石击退李景隆的一次次进攻。这朱高炽身宽体胖,行动不便,却在这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鼓舞着城中士气。朱棣得到消息后,火速回师救援,与朱高炽内外夹击,李景隆大败,丢盔弃甲,逃往德州。

建文二年,李景隆再次集结六十万大军,与朱棣在白沟河展开决战。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双方死伤无数。起初,李景隆凭借兵力优势,占据上风。可突然一阵狂风大作,吹断了李景隆军队的帅旗,燕军趁机发动猛攻,李景隆军队阵脚大乱,全线溃败。李景隆一路逃到济南,朱棣乘胜追击,将济南城团团围住。

济南守将铁铉,忠义之士,他与参军高巍歃血为盟,誓守济南。燕军攻城数月,却始终无法破城。铁铉巧用计谋,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的画像和神牌,朱棣投鼠忌器,不敢下令炮击。铁铉还设计诈降,差点就擒住朱棣,朱棣侥幸逃脱,恼羞成怒,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撤兵。这济南保卫战,让铁铉声名远扬,成为了抗燕的英雄。

靖难之役持续了三年,双方互有胜负,陷入僵持。但朱棣深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出奇制胜。姚广孝向他献策,绕过山东,直取南京。朱棣采纳了这一建议,率领精锐骑兵,绕过济南等重镇,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建文帝此时已无兵可调,只能眼睁睁看着燕军逼近南京。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城破。建文帝在宫中燃起大火,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说他乔装成和尚,逃出了南京,云游四海。朱棣进入南京后,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皇位,改元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深知自己皇位得来不正,为了稳固统治,他一方面大肆诛杀建文旧臣,方孝孺就是其中典型。方孝孺乃当世大儒,朱棣想让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宁死不屈,不仅拒绝起草,还在朝堂上大骂朱棣篡位。朱棣大怒,下令诛方孝孺十族,这十族包括他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受牵连者达八百余人,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另一方面,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他设立东厂,由亲信宦官掌管,负责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与之前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相互制衡,强化了皇权统治。还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削弱藩王势力,将各地藩王的护卫军大量削减,藩王们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朱棣在位期间,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他的文治武功。在文化方面,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这《永乐大典》堪称鸿篇巨制,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朱棣多次过问进展,要求务必做到“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历经数年,这部巨着才得以完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军事上,朱棣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残余势力。第一次亲征,朱棣率领五十万大军,在斡难河大破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的军队,本雅失里仅率七骑逃脱;第二次亲征,击败了瓦剌首领马哈木,使瓦剌向明朝进贡称臣;后几次亲征,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也极大地打击了蒙古势力,维护了明朝北方边境的稳定。

朱棣还积极拓展海外交流,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多达两百余艘,人员两万七千余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与各国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带回了香料、珠宝、药材等异域珍品,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一些国家的国王甚至亲自率领使团来中国访问。

在国内建设方面,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是抵御北方蒙古的前沿阵地。朱棣下令大规模营建北京城,修建了宏伟的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北京故宫。紫禁城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恢宏,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迁都北京,不仅加强了明朝对北方的控制,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明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文化繁荣,史称“永乐盛世”。但常年的征战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负担有所加重。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的归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生性仁厚,他即位后,立刻着手纠正朱棣时期的一些弊端,赦免了许多建文旧臣的家属,停止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和工程建设,与民休息,推行仁政。可惜,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病逝了,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父亲的仁政,与祖父朱棣的雄才大略相结合,将明朝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史称“仁宣之治”。这期间又有哪些精彩故事?明朝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