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 第72章 铁锁沉江断粮道 金戈裂土战长兴

窗外梆子声起,已是三更。箫有和推开案头堆积的舆图,目光扫过标着“楚军”与“淮军”的红蓝旗帜。他凝视着桌上的地图,那是黄文金麾下谋士绘制的湖州四道防线图。防线自湖州城向外层层延展,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屏障,辅以人工挖掘的壕沟和堡垒,宛如四条蜿蜒的钢铁巨蟒,守护着太平军在江浙地区的重要据点——湖州。

案上牛油烛芯噼啪爆开火星,在他年轻的面庞上投下明暗不定的阴影。三天前那场军事会议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黄文金正焦躁地来回踱步,靴跟重重磕在青砖地上:“李鸿章的淮军已从常州南下,左宗棠的楚军也蠢蠢欲动!”他想起会议上,黄文金指着地图上的防线,神情严肃地说:“这四道防线,是我们抵御清军的根本。长兴,作为湖州的西北门户,更是重中之重。”

“我有一策。”箫有和突然站出来,将两根令旗重重插在长兴与泗安的交界处,“淮军新胜常州,军械虽利,却骄兵必败;楚军远道而来,后勤不济。我军可行北拒淮军,西防楚军之策。”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河道网络,“尤其要切断淮军粮道,他们的开花大炮离了弹药就是废铁。”

黄文金浓眉拧成铁锁:“你要分兵两路?”箫有和知道,历史上,黄文金是安排手下悍将刘官芳驻守长兴县。刘官芳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广西武宣人,金田起义出身,多次与清军及洋枪队作战,曾在1864年3月的金坛之战中击伤洋枪队首领戈登。他坚守长兴,但最终城陷,关于他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战死,另一说他退守湖州,湖州失守后不知所终。

箫有和希望自己的出现能改变这位悍将的命运,为太平天国保存一些能打且忠心的人。便主动献策:“正是。”他抽出佩剑指向西北,“末将愿领精锐守长兴,利用水网沼泽迟滞淮军;大帅可率主力在湖州城外构筑防线,若楚军来攻……”

“大帅便可依托东路防线进行阻击!”箫有和目光坚定,继续说道,“淮军与楚军向来貌合神离,只要大帅这里守住东边的左宗棠,我这里歼灭淮军的大部或一部,他们必会互相推诿,军心自乱,进攻也就被打破了。”

黄文金沉思片刻,最终点头,决定让箫有和独领一军防守长兴,还为他补充了兵力。特别是在箫有和的要求下,为他补充了一批火器。

会议散后,刘官芳找到箫有和,脸上带着几分不甘:“箫兄弟,这长兴我本想守,毕竟我也有不少守城经验。”箫有和连忙拱手:“刘将军,您的威名我早有耳闻,还望您不吝赐教。”

刘官芳点点头,开始讲述:“守长兴,关键在熟悉地形,利用街巷和城墙。城墙上要多备滚木礌石,遇到敌军攻城,可居高临下打击。街巷之中,可设置暗哨和陷阱,让敌军如入迷宫。”箫有和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刘官芳都耐心解答,并特意提到了淮军的开花大炮。

随着淮军逼近的消息传来,箫有和压力倍增。夜深人静时,他在长兴县衙内踱步沉思。看着地图上淮军与楚军的动向,他不断思索破敌之法。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方针浮现。

敌进我退,避开淮军锋芒,不与其正面硬刚,利用长兴周边复杂地形周旋;敌驻我扰,趁淮军扎营休息,派小股部队袭扰,使其不得安宁;敌疲我打,待淮军疲惫松懈,再集中优势兵力出击;敌退我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想明白后,箫有和立刻召集将领,部署作战计划。他眼神坚定:“弟兄们,只要我们按此方针,定能让淮军有来无回!”将士们士气大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而箫有和也坚信,在刘官芳的经验传授和新战术的加持下,长兴城定能守得住。

次日进行动员时,这座有47万人口的长兴县,又给了箫有和惊喜。这里的老百姓对太平军真心拥护,他们不论男女老幼,都积极参与防御工事的构筑。他拦住一名搬运礌石的老者,问道:“老人家,你不是被逼迫参加的吧,可管饭?”老人家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回道:“刚过上几天好日子,这清妖又要来拿回去,咱这是在为自己干活。你们还按每25人7天,发米213石。”他看看箫有和身上的衣服,道:“小伙子,看上去你也是个带兵的,没说的,你用老头子搬的礌石多打几个清妖就对得起我了!”

看到这些百姓一张张淳朴的脸,箫有和莫名地有些感动,他理解了什么叫人民战争!这就是,只要你真心对老百姓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老百姓就能用命来支持你。这也解开了长兴县为啥战后人口不足7万的秘密。

箫有和听后,心中对未来战事又多了几分期待与思量。他要在长兴县打一场人民战争。他要尽量保护这些淳朴的百姓,他想说:“我箫有和来了,就让我领教领教李鸿章的淮军,戈登的‘常胜军’,你们的本事吧!”

箫有和迅速起身,召集将领部署。他让曾水源发挥曾经统领太平军水师的经验,带一部分将士在水网区域埋伏,准备突袭淮军粮道;又安排赖汉英和汪白仁带精锐在城头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强攻;自己则带着箫铁头和赵云(庄主儿子)以及300火枪兵主动出击,伺机骚扰来犯淮军。

城头上,太平军的武器装备虽不算充裕,但也颇具威力。除了传统的冷兵器如长刀、长矛外,还配备了不少火器。鸟枪在士兵手中整齐排列,这是太平军从与清军作战以及一些贸易渠道中获取的,虽射程和精准度有限,但在近距离交锋中仍能发挥一定作用。还有几门自制的火炮,虽比不上淮军的西洋开花大炮,但经过改良后,能发射实心弹和霰弹,在防守时可对密集冲锋的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部分士兵腰间还挂着特制的手雷,这是太平军工匠们苦心研制的,在关键时刻能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

黎明时分,长兴城头腾起第一缕硝烟。刘铭传的铭军如蓝色潮水漫过泗安桥,前排士兵端着恩菲尔德步枪排成密集方阵。长兴城头。箫有和透过望远镜,看见淮军前锋的“铭”字大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那是刘铭传的部队,以“铭军”着称的淮军精锐,此刻正排成密集的方阵推进,前排士兵端着英国造的恩菲尔德步枪,刺刀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淮军的开花大炮!”城楼上突然传来惊呼。三尊克虏伯大炮被马拉着缓缓前移,炮管上的青铜纹路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光。箫有和握紧剑柄,想起三年前在苏州城外,正是这种德国造的重炮轰塌了太平军的城墙。

“传令曾水源部!”他转身对亲兵厉声道,“等淮军进入五里河湾,就炸掉上游水坝!”话音未落,城下突然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刘铭传的马队已冲到第一道防线前,骑手们穿着清一色的蓝色号衣,腰间挂着手统,这让箫有和想起刘官芳说过的话:“淮军的洋枪队,比湘军更难对付。”

城墙上的太平军炮手开始调整土炮角度。这些用生铁铸造的“红衣大炮”是湖州工匠赶制的,虽然射程不及淮军的克虏伯,但装填了混合火药和碎铁的霰弹。随着一声令下,三门大炮齐声怒吼,铁砂如暴雨般倾泻在冲锋的淮军队列中,前排士兵瞬间被掀翻在地。

“好样的!”箫有和刚要喝彩,却见淮军阵型丝毫不乱。后排士兵迅速补上缺口,同时举起步枪开始齐射。子弹呼啸着掠过城头,一名太平军炮手的脑袋被掀飞,鲜血溅在箫有和的衣襟上。

“卧倒!”他本能地扑向掩体。耳边传来炮弹破空的尖啸,紧接着是城墙剧烈的震颤。克虏伯大炮的实心弹击中东南角楼,砖石飞溅中,一名太平军士兵被拦腰斩断。箫有和抹去脸上的尘土,看见刘铭传已经率军突破了第一道

“启动第二道防线!” 他扯开嗓门大吼。埋伏在芦苇荡中的太平军点燃导火索,二十余处地雷同时爆炸,腾起的黑烟中,淮军的战马受惊嘶鸣,骑手被掀翻在地。但淮军的工兵立刻冲上前,用锄挖掘壕沟,速度之快让箫有和咋舌 —— 这是李鸿章花重金从上海请来的外国教官训练的成果。

午后时分,淮军的炮兵阵地终于完成部署。二十余门大炮齐声轰鸣,长兴城墙在炮火中簌簌发抖。箫有和躲在掩体里,听着砖石碎裂的声响,突然想起刘官芳的叮嘱:“淮军擅长正面强攻,但侧翼必然空虚。”

对亲兵耳语几句,后者点头消失在硝烟中。

当夕阳染红太湖水时,淮军的进攻突然停滞。刘铭传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看着麾下士兵抬着两门受损的大炮后撤,眉头拧成了川字。“大帅,” 副将递来伤亡报告,“今日损失八百余人,其中半数死于地雷和水攻。”

刘铭传接过报告,目光扫过远处的长兴城。城头的太平军旗帜仍在飘扬,在暮色中宛如一抹猩红的伤口。他想起出发前李鸿章的训话:“攻下长兴,湖州指日可待。” 如今看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箫有和,竟比传闻中更难对付。

“传令各营,” 刘铭传将报告揉成一团,“明日改用开花弹,务必轰塌北城墙!” 他转身望向东南方,那里隐隐传来楚军的炮声,“另外,派人联络左大帅,催促楚军加快推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