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 第62章 曾氏兄弟的权谋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第62章 曾氏兄弟的权谋

作者:参悟天地一条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5 00:03:02 来源:小说旗

天京城破后第七日,城中硝烟仍未散尽,刺鼻气味弥漫在大街小巷。城市上空,烟尘仿若战争中冤魂,盘旋不散,默默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惨烈战事。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断壁残垣,都在无声地展示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紧邻天王宫的满城将军府衙花厅,曾经雕梁画栋,丝竹舞乐不断,空气中弥漫着胭脂粉香。如今,一切繁华皆已落幕,血腥气息取而代之。阳光透过窗棂洒下,光影斑驳,却透着几分不安。屋内,凝重的氛围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紧紧笼罩。

曾国藩,这位在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身着一袭青布长衫,神色凝重,正襟危坐于厅中主位。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透着久经官场的沉稳与睿智。多年来,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局势中,带领湘军一步步走出困局,迈向胜利。湘军,这支由他一手创建和培养起来的地方武装力量,历经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成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在曾国藩的心中,湘军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他实现政治抱负、挽救国家于危难的重要依靠。

曾国荃坐在一旁,身上的甲胄征尘仆仆,还未来得及卸下。他历经战火的面庞,透着刚打完胜仗的意气风发,可眼神深处,却藏着疲惫与沧桑。多年征战,他做为一线的统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湘军立下赫赫战功。此次攻破天京城,更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国藩微微抬手,示意旁人退下。待花厅中只剩他们兄弟二人时,他目光温和地看向曾国荃,缓缓开口道:“四弟,此番你攻破逆匪都城,这平乱的功劳,可比肩古时灭国之战,为兄心里,着实为你高兴,特向你道贺。” 说罢,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在曾国藩看来,曾国荃此次的胜利,不仅是湘军的荣耀,更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

曾国荃一听兄长这番夸赞,那原本就挺直的腰杆更是硬了几分,咧着嘴呵呵笑起来,笑声在花厅里回荡,全然没了平日里战场上的冷峻,倒像个得了糖的孩子,得意地说道:“呃,呵呵,大哥这话说的,全靠大哥您在后方运筹帷幄、精心策划之功,小弟我不过是在前线凑巧碰上些机会,纯属侥幸,纯属侥幸,哈哈哈!” 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挠了挠头,那模样,要多得意有多得意。

看着曾国荃这副模样,曾国藩心里暗暗摇头。他深知,这四弟战场上是员猛将,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不在话下,但在为人处事上,敏感度还是差了些火候。在这复杂的官场和微妙的局势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大祸。看来,还得自己多多提点。

他不动声色地端起茶几上的茶盏,轻轻用杯盖拨弄着茶汤面上漂浮的茶叶,杯盖与茶杯摩挲,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在这寂静的花厅里格外清晰。

正开怀大笑的曾国荃听到这声音,笑声戛然而止,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平日里兄长行事稳重,今儿个这是咋了?莫不是有啥事儿?他收起笑容,略带疑惑地望向曾国藩。

曾国藩见曾国荃收住了笑,这才不紧不慢地轻抿了一口茶水,将茶盏缓缓放回桌上,目光直直地盯着曾国荃,问道:“四弟可知外面的人都怎么称呼你?” 曾国荃愣了一下,随即满不在乎地一摆手,笑道:“呵呵,这个呀,我还能不知道?不就是‘曾剃头’呗!他们爱咋叫咋叫,我可不在乎。” 言语间,透着一股武将的豪爽与不羁。在曾国荃看来,这些称呼不过是外人的闲言碎语,自己在战场上的功绩才是实实在在的。

曾国藩见他这般态度,微微皱眉。他深知,“曾剃头” 这个称呼背后,是百姓对湘军屠城行为的恐惧与愤怒,这已经对湘军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这敏感时期,声誉受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他从袖中缓缓抽出几张纸,轻轻摆在茶几上,对曾国荃说:“看看吧。”

曾国荃好奇地拿过那几张纸,定睛一看,原来是曾国藩手下那位足智多谋的幕僚,赵烈文写的条陈。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一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深受曾国藩赏识。在他看来,战后的天京城需要妥善的治理和安抚,否则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曾国荃粗略扫了几眼,便呵呵一笑,随手把纸扔回茶几上,道:“兄长这幕僚,肚子里确实有墨水,是个极好的读书人,就是有时候太迂腐,不通时务。” 不等曾国藩发问,他又自顾自地打开了话匣子:

“大哥您是不知道,这赵烈文,赵惠甫啊,城破当日就心急火燎地跑来找我,非说要赶紧派兵去把城门堵上,防止太平军残兵外逃。我心里能没数吗?我当然知道要堵口,可大哥您也清楚,这仗打到这份上,兄弟们都眼巴巴盼着发一笔横财,谁还有心思,去干那费力不讨好的堵口活儿啊?这档口,你让谁去堵口,谁不得跟你拼命?再说了,事前我亦发布了各营兵力六层进城,四层留营的规定。为了破城,我已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实在没精力理会他,就把他打发走了。” 在曾国荃的认知里,士兵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战后获取一些财物是理所当然的,而赵烈文的要求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说着,还夸张地伸了个懒腰,仿佛要让曾国藩看到他当日的疲惫。曾国荃顿了顿,接着说:“谁知道那赵惠甫不死心,第二天又来找我,还正儿八经地条陈了‘止杀、设馆安顿妇女、设立善后局、禁止米麦出城’等四件事。”

他停了停,继续道 “我琢磨着,后面三件虽说麻烦点,但也不是不能办,就应承了他。可这‘止杀’一条,大哥,您说兄弟们拼死拼活打了这么久,好不容易进了城,哪能一下子就收得住手啊?我就跟他说缓一缓,先把别的事儿办了。后来,我还委托他赵烈文起草个告示,让他去张贴,想着好歹安抚一下民心。” 说到这儿,曾国荃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曾国藩听到这儿,重重地叹了口气,道:“这惠甫也是一番好意,他是想帮你把这战后的烂摊子收拾好,只是他不太懂兄弟们的心思,也该体谅你的难处。” 曾国荃苦笑着点头:“呵呵,就像大哥您预料的那样,那告示贴出去没一会儿,就因为将领士卒们一个个都抵触,根本没人当回事儿,形同虚设啊!”

曾国藩听了,又忍不住敲了敲茶几,眼神愈发凝重,示意曾国荃继续看那几张纸。

曾国荃不明所以,低头再看,这回映入眼帘的竟是水师统领彭玉麟恳请诛杀自己的三封信。彭玉麟,作为湘军水师的重要将领,为人正直,对湘军的声誉极为看重。在他看来,曾国荃在城中的暴行已经严重损害了湘军的形象,必须予以严惩。

曾国荃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越看脸色越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信中详细描述了他曾国荃在城中的种种暴行,字字句句都像锋利的刀子,直戳他的心窝。更要命的是,信里还直指他的行为严重危害了湘军的声誉,破坏了整个战争大局。

曾国荃看完,猛地抬起头,脸上一阵白一阵红,既惊又怒,但仍强撑着不服气,大声道:“大哥您知道的,这近两年来,朝廷对咱们湘军是百般刁难,在江西那边,他们更是落井下石,断了咱们的饷银。我手下这十数万湘军兄弟,跟着我一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们图个啥?还不是盼着能封妻荫子,过上好日子!如今好不容易打下天京,您让我怎么跟他们交代?” 在曾国荃心中,湘军兄弟们的付出理应得到回报,而朝廷的做法让他感到无比委屈和愤怒。

说到激动处,他眼眶泛红,双手紧握拳头,仿佛要把这些年的委屈和不甘都宣泄出来。

曾国藩看着情绪激动的曾国荃,又轻轻敲了敲茶几,试图让他冷静下来,语重心长地说:“四弟,你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关窍吗?这一切,都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这句古训啊。” 曾国荃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愤懑,嚷道:“难道真要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先帝爷可是亲口答应过咱们,打下天京就封公爵的,这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曾国藩重重地叹了口气,神色黯然,道:“你也别再有其他想法了,要知道,朝廷的雷霆雨露,那皆是君恩。如今,我得了个一等侯爵,你也有个伯爵之位,这在旁人看来,已是极好的了。你可得记住,这赏赐的一切,可不是单纯的荣誉,如果咱们稍有不慎,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曾国荃的心坎上。在曾国藩看来,当前局势微妙,必须谨小慎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曾国荃听了兄长这番话,嘴唇嗫嚅着,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半天才憋出一句:“不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声音里透着不甘与无奈。

曾国藩看着曾国荃,目光坚定,道:“四弟,现在朝廷对咱们的猜忌已经很深了,咱们不能再锋芒毕露,得淡化这头上的光环。听我的,咱们是时候放手了。” 曾国荃抬起头,望着曾国藩,眼中满是迷茫与不舍,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低声道:“是,兄长说得是,弟受教了。”

曾国藩见曾国荃终于想通,微微点头,接着说道:“你得着手裁撤兵勇了,他们跟着咱们吃了这么多苦,也该荣归故里,锦衣还乡,去收获他们应得的荣耀。”

正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亲兵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大人,淮军统领李鸿章大人正在赶来!”

曾国藩与曾国荃对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过去种种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担忧。曾国藩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对曾国荃说:“我们去迎迎我这个学生吧,此番你能独领全功,他可出力不少。”

说罢,两人并肩向花厅外走去,身影渐渐消失在光影交错之中,只留下这满是故事的花厅,静静诉说着过往的风云变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