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 第64章 圣库财失引朝堂忌 左公折奏添曾氏危

晚清的天空,阴霾密布,内忧外患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华夏大地紧紧束缚。满清朝廷对汉族官员,始终怀揣着深深的戒备,那猜忌的目光,恰似寒光闪烁的利刃,高悬在每个汉官的头顶,随时可能落下,斩断一切功名利禄。

曾国藩,这位湘军统帅,多年来于战火硝烟中披荆斩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攻克。漫长的征战岁月里,湘军势力如燎原烈火,一路壮大,这让朝廷既依赖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又不免心生忌惮,仿佛捧着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战战兢兢。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凭借自身卓越才能在官场崭露头角。然而,他的崛起背后,隐隐有着朝廷制衡的影子。此次前来,李鸿章表面上是恭喜老师攻克天京,言辞间满是恭敬与欣喜,可实际上,他或许也存着试图探寻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酒足饭饱后,李鸿章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便告辞离去。

李鸿章走后,曾国藩顿觉压力如山,眉头紧锁,内心愈发沉重。他自幼饱读诗书,对官场的波谲云诡再清楚不过。自己督师十余万在外征战,围困天京多年才得以攻克,可朝堂之上,流言蜚语早已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有人作诗嘲讽曾国荃,诗句尖酸刻薄,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人心;还有人向朝廷奏报,指责他们兄弟养寇自重,妄图将他们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曾国藩一直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处心积虑地避免那难堪的结局,可随着天京城的攻破,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猜忌的源头,便是那被朝廷上下千百双眼睛紧盯的太平天国圣库。里面的巨额财富,令无数人垂涎欲滴。然而,如今财富去向成谜,性格勇猛急躁的曾国荃,实在难以向朝廷交代清楚。曾国藩无奈之下,只能在呈给朝廷的折子里,细述湘军多年来的艰辛,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与辛酸,期望能借此换取朝廷的理解与体谅。

若仅仅是圣库一事,以曾国藩的赫赫战功,朝廷或许还会暂且隐忍。但曾国荃那份报捷奏折,却成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曾国荃,字沅甫,家族排行第九,人称 “曾老九”,性格豪爽,勇猛有余却谋略不足。天京城破时,他满心欢喜,匆忙写下报捷奏折。因湘军长期围城,将士死伤惨重,城内局势混乱,他见攻克外城、大局初定,便想着先回老营稳定军心,奏折中如实提了此事 。曾国藩看到奏折,顿感不妥,却也无力改变太多。

果不其然,十天后朝廷谕旨下达。曾国藩满心期待嘉奖,等来的却是对曾国荃的严厉批评。朝廷认为曾国荃应一鼓作气擒获首逆,不该因局势稍定就回老营,还怀疑将士贪财懈怠致使逆贼逃窜。紧接着,朝廷下旨追问天京财富下落,警告曾国荃不得骄傲。没过几日,问责诏书又至。曾国荃得知后,暴跳如雷,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大骂朝廷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曾国藩心中明白,或许正因他们是汉族官员,朝廷才如此不信任,满汉之间那道鸿沟难以逾越,他也无可奈何。此刻,他只能强压怒火,耐心安抚弟弟,深知在这风口浪尖,冲动行事只会带来灭顶之灾。立下破国之功,朝廷却只给曾国藩封毅勇侯,曾国荃封伯,李臣典封子爵,萧浮泗封男爵。从这微薄赏赐中,曾国藩深切感受到朝廷的不满与敲打。

李鸿章来访,一是维护师生情谊,二是为朝廷试探虚实。他留下的话,如巨石般压在曾国藩心头,让他深知朝廷正对他们虎视眈眈。

曾国藩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决定先从曾国荃入手。次日清晨,阳光洒在书房地面,形成一片片金色光斑。曾国藩将曾国荃唤至书房,屏退左右。曾国荃满脸愤懑,一进书房便抱怨朝廷不公,话语中满是委屈与不甘。曾国藩看着弟弟,目光中满是关切与忧虑,语重心长地说:“老九,我们如今身处险境,一举一动都关乎生死存亡,切不可冲动。朝廷的心思,我们必须要懂啊。”

曾国荃却仍心有不甘,说道:“萧浮泗来报,说在湖熟打死了李秀成,但洪酋逃脱了。前日探子来报,在溧水发现一股太平军余孽,我猜测逆酋洪天贵福也在其中,说不定圣库也在。兄长,你再给我些时间,我定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曾国藩听后,又好气又好笑,这个四弟在这微妙局势下,还想着立功找圣库,真是不知轻重。他轻叹一声,从抽屉里拿出一封加急文书,递给曾国荃:“你看看这个。”

曾国荃接过展开,脸色瞬间铁青。原来是左宗棠上了一道弹劾他们兄弟的折子,言辞激烈,句句如刀。左宗棠,这位晚清名臣,自幼胸怀大志,才学出众,凭借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等赫赫战功在朝中站稳脚跟。他性格刚直,眼里揉不得沙子,一直对曾国荃在天京的所作所为心存疑虑。此次,他在折子中直指曾国荃在天京之役中纵兵抢掠,致使大量太平天国财宝下落不明,而曾国藩则有包庇纵容之嫌。

曾国荃见状,猛地站起身,怒目圆睁,双手紧握成拳,关节泛白,暴跳如雷地叫嚷道:“这个左宗棠,竟敢如此污蔑我!我要去找他理论,让他给我个说法!” 说着便要往外冲。曾国藩知道,因功绩、性格、利益冲突及朝廷制衡,使得他与左宗棠这个同僚关系恶化。

见曾国荃要出去,曾国藩眼疾手快,一把拦住他,大声喝道:“老九,你若此时冲动行事,正中他们下怀!你想想,现在朝堂对我们本就猜忌重重,你这一去,岂不是给了他们更多把柄?”

曾国荃被兄长拦住,身体微微颤抖,愤怒与不甘在心中交织。他慢慢坐下,双手无力地垂在身体两侧,宛如一只被打败的困兽。他嘴唇微微颤抖,低声嗫嚅道:“为什么?我明明什么都没做,怎么会变成这样?”

曾国藩看着弟弟,心中满是心疼。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汉子,才三十出头,就已被战事的艰辛折磨得两鬓斑白。此刻,他那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渐渐失去血色,嘴唇紧紧抿成一条直线,仿佛在拼命压抑着内心的愤怒与委屈。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拳头握得紧紧的,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留下一道道血痕。

曾国藩缓缓起身,走到弟弟身边,轻轻抚上他的肩头,像儿时那样安慰他:“老九,事已至此,我们只能冷静应对。这官场如战场,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我们先忍下这口气,从长计议。”

在曾国藩与曾国荃的书房密谈后,曾国荃虽心有不甘,但还是听从了兄长的建议,称病开缺回籍。曾国藩深知,朝廷猜忌的根源在于湘军庞大的势力。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保全家族和湘军的声誉,他狠下心来,主动着手将包括曾国荃 “吉字营” 在内的绝大多数湘军裁撤。一时间,军营中人心惶惶,将士们或悲伤,或愤怒,或无奈,但在曾国藩的坚持下,裁撤行动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湘军的裁撤行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跟随曾国藩多年的将士们,有的解甲归田,过上了平淡的农家生活;有的则四处漂泊,寻找新的出路。而曾国藩,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虽暂时保住了家族和自己的地位,但内心却满是落寞与无奈。他深知,未来的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