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 第131章 向大宋借兵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第131章 向大宋借兵

作者:玉树的王捕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5 07:47:30 来源:小说旗

大宋汴京城一间吃食饭馆内,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老板和两名伙计在忙碌了一整天后,终于迎来了夜幕的降临。他们看着空荡荡的铺子,松了一口气,准备歇业打烊。

“大人,这汴京可真是繁华啊!”一名伙计一边收拾着桌子,一边感叹道,“我们幽州跟这里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啊。”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这座大都市的向往和羡慕。

老板听到伙计的话,立刻警觉起来。他迅速环顾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注意到他们后,压低声音对伙计说:“嘘!在这里行事,切莫多言。我们在这里只是普通商人,不可露出半点马脚。”

那名伙计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想继续说下去,老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才闭上了嘴巴。

其实,这三人并非普通的商人,而是锦衣卫潜入大宋刺探情报的密探。他们伪装成饭馆的老板和伙计,以此为掩护,暗中收集情报。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饭馆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危险。

“是,东家,我失言了。”那名伙计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道歉。

东家点了点头,不接刚才话茬转而说道:“眼下大辽使臣已经到达汴京,目的是联合大宋攻打我们兴汉军。(古代消息传速度低下,大宋还未得到上京城被鞑靼攻破消息)。

东家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然后迅速转移话题,说道:“如今大辽的使臣已然抵达汴京,其来意昭然若揭,便是要联合大宋一同攻打我兴汉军。”(古代消息传递速度迟缓,大宋目前尚未得知上京城已被鞑靼攻破的消息。)

东家继续说:我们的任务便是摸清辽人使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行踪。至于其他事宜,并非我等所能左右,无需过多费心。”

听闻东家(上司)所言,两人心中暗自思忖。他们不禁猜测,东家让他们负责监视辽人使者的行踪,那么是否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负责行刺使者呢?不过,他们深知锦衣卫的规矩,对于不该问的事情绝不能多嘴,于是两人都只是默默地点头,表示明白东(上司)家的意思。

辽邦使臣刘六符在都亭驿内,此次出使大宋之行可谓一波三折。原本,刘六符计划从幽云十六州出发前往大宋,但这一地区已成为兴汉军的地盘,无法通行。因此,他不得不辗转辽东,乘船出发前往大宋。这一过程对于一辈子未曾出海的刘六符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折磨。

在海上航行时,刘六符经历了严重的晕船现象。他原本就对海上航行感到恐惧,加上长时间的颠簸,让他感到极度不适。他面色苍白,频繁呕吐,几乎无法进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到了大宋。

刘六符想到返回大辽还要再坐一次船,顿时生无可恋。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此时尚不知他已经永远回不去大辽了。

刘六符看着随从,面无表情地问道:“礼物送去了吧?”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仿佛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出使的成败。

随从赶忙躬身回答道:“大人,礼物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分别送到了大宋朝廷各位官员手中。”他的语气显得有些紧张,似乎对刘六符的反应有些担忧。

刘六符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然而,当他听到随从接下来的话时,眉头却紧紧地皱了起来。

“不过,有几位官员拒绝了我们的礼物。”随从小心翼翼地说道,似乎生怕刘六符会因此而生气。

刘六符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他追问道:“哦?哪些官员拒绝了?”

随从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道:“其中,包拯大人坚决不收。”

刘六符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自言自语道:“包拯?这个名字我听说过,他以清廉着称,果然名不虚传。”他心中暗自感叹,这个包拯果然不好对付。

接着,刘六符又问道:“还有其他人吗?”

随从继续说道:“还有几位官员也拒绝了,欧阳修,他家中人先是收了,但后来本人知晓后又退回了。还有……等人也拒绝了。”

刘六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和忧虑:“看来这次要完成出使任务,成功说动大宋的官员,可不仅仅是靠送礼这么简单啊。这些大宋的官员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底线,想要摸清他们的心思,还真是不容易呢。”

站在一旁的随从刘福见状,连忙小心翼翼地插话道:“大人,您别太担心了。如今大部分官员都已经表示愿意为我们说话,我看这出兵之事应该是能够成功的。”

然而,刘六符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刘福啊,你把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虽然他们收下了我的礼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办事。这些官员们,谁知道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呢?”

随从刘福有些迟疑地说:“大人,您是说他们会收钱不办事?”

刘六符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你下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觐见大宋皇帝呢。”

刘福不敢多问,退了下去。

次日,崇德殿内,大宋皇帝赵祯与几位重要官员正在商议是否出兵援助辽邦对抗兴汉军。刘六符则在殿外等候,心中忐忑不安。

赵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他深知,出兵之事关系重大,不仅影响到大宋与辽邦的关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他看向身旁的几位大臣,问道:“各位爱卿,关于辽邦使臣刘六符所求之事,你们有何看法?”

宰相文彦博率先开口:“官家,辽邦此次出使,表面上是请求援助,实则是在试探我大宋的底线。若轻易出兵,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引火烧身,陷入与兴汉军的长期战争。臣以为,此事需谨慎对待。”

一旁的富弼也点头附和:“官家,臣与刘六符接触数日,深感其言辞闪烁,意图不明。辽邦此次出使,背后必有深意。我大宋当前内忧外患,不宜轻启战端。臣建议,可先以增岁币为由,稳住辽邦,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定夺。”

赵祯沉吟片刻,又看向另一位大臣:“包拯,你意下如何?”

我大宋需包拯正色道:“,官家,臣以为,出兵之事绝不可轻易答应。辽邦此次出使,必有所图。我大宋当前应以稳定为重,不可因一时之利而陷入战争泥潭。臣建议,可先派密探查明辽邦的真实意图,再做决策。”

赵祯点了点头,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出兵之事绝非小事,必须慎之又慎。他看向殿外等候的刘六符,心中暗自思忖:“这刘六符,此次来意不明,我大宋还需谨慎行事。”

此时,刘六符在殿外焦急地等待着,心中不断祈祷:“但愿大宋皇帝能答应出兵,否则我大辽可就危险了。”

赵祯沉默片刻,随后对一旁的宦官说道:“传辽邦使者进来吧。”宦官立刻高声宣道:“辽邦使者刘六符勤见——”

进入殿内,刘六符见到赵祯端坐在龙椅之上。他急忙跪拜,高声道:“大辽使臣刘六符,拜见大宋皇帝陛下。”

赵祯微微点头,示意他起身,然后温和地说道:“贵使此次来我大宋,所求之事,朕已与诸位爱卿商议过了。辽邦与大宋素来交好,朕自然希望双方能够继续维持和平。只是,出兵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刘六符起身,微微一笑,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我大辽与大宋乃是兄弟之国,自澶渊之盟以来,两国一直和睦相处,互不相犯。这种和平的局面,不仅有利于两国百姓,也有利于整个中原地区的稳定。如今,兴汉军的崛起,不仅威胁到我大辽的安危,也同样对大宋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外臣此次出使,正是希望与大宋携手,共同应对这一威胁。若大宋能出兵相助,不仅可解我大辽之围,更能巩固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旦兴汉军得势,必然会觊觎大宋的疆土。届时,大宋也将面临战争的危险。”

赵祯听刘六符称自己为“陛下”而非“官家”,一时反应不过来。

在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而非“陛下”

此时,一旁的宰相文彦博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轻咳一声,说道:“国信使,我大宋皇帝通常被称为‘官家’,这是我朝的礼仪传统。虽然‘陛下’也是对皇帝的尊称,但在大宋,‘官家’更为常用。希望刘使臣能够理解并尊重我朝的礼仪。”

刘六符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啊,原来是这样。我大辽与大宋虽是兄弟之国,但在礼仪上仍有差异。我并不知晓大宋有此礼仪,多有冒犯,还望陛下和诸位大人海涵。”

赵祯见刘六符态度诚恳,微微一笑,说道:“贵使,朕理解你并无恶意。礼仪之事,本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过程。既然你已知错,朕也不再计较。”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贵国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赵祯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国信使,朕理解辽邦的困境。大宋与辽邦素来交好,唇亡齿寒,大宋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朕决定出兵相助辽邦,共同应对兴汉军的威胁。”

刘六符听到赵祯的话,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官家,大辽感激不尽!”

赵祯接着说道:“不过,出兵相助并非无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的疆土。此次战后,燕云十六州必须归还大宋。这是大宋出兵的条件。”

殿内的大臣们听到赵祯的话,纷纷坐不住了。他们没想到赵祯会突然同意出兵,而且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包拯站了出来,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之事,关系重大。虽然收回燕云十六州对大宋有利,但此时提出,是否过于急切?”

赵祯微微一笑,说道:“包卿,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大宋的疆土。此次出兵相助辽邦,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利益。若能借此机会收回燕云十六州,岂不是一举两得?”

文彦博也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的收回,对大宋的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时提出,也是为了确保大宋的利益。”

刘六符听到赵祯的条件,心中一惊,但很快恢复了镇定。他说道:“官家,燕云十六州之事,我大辽也深知其重要性。但此次战事紧急,希望陛下能先出兵相助,战后再议燕云十六州之事。”

赵祯微微摇头,说道:“国信使,燕云十六州之事,必须先定。大宋出兵相助,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的利益。若不先定燕云十六州之事,大宋难以出兵。”

刘六符见赵祯态度坚决,心中明白,此时只能接受这个条件。他说道:“官家,我大辽会考虑陛下的条件。但希望大宋能尽快出兵,以解我大辽之围。”

赵祯点了点头,说道:“国信使,朕会尽快安排出兵事宜。希望辽邦能遵守承诺,战后归还燕云十六州。”

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匆匆走进殿内,高声禀报:“官家,霸州传来急报!”

赵祯和殿内的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是一惊。难道是自己与兴汉军已经打起来了?赵祯沉声问道:“急报何事?”

赵祯拆开急报浏览一遍,内容让赵祯不可置信。他没有理会重臣,转头看向刘六符,沉声说道:“来人,把辽使关入大牢!”

这道命令让众臣摸不着头脑,他们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赵祯为何突然变卦。刘六符也是一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