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竹杖奇缘录 > 第74章 稚子笑问生死事,老妪灶前煨轮回(悟无常)

楔子·暮村烟起

蔡佳轩与王嘉馨自镜湖悟道后,沿运河北上,见两岸稻菽金黄,却不闻欢歌,唯见流民扶老携幼,衣袂沾霜。这日行至涡水之畔,见炊烟起处有三五茅舍,檐下挂着晒干的葫芦,墙根堆着新收的红薯,一童子蹲在门槛上,正用树枝拨弄蚂蚁搬家。

“喂,你们是神仙吗?”童子忽仰起脸,双眸如星子落潭,指向蔡佳轩腰间竹杖,“我见你用这竹子打水,水就变成甘露,给生病的阿爹喝了就好啦!”

王嘉馨蹲下身,替童子拂去额前草屑,见他衣上补丁针脚细密,显是慈母手作:“小郎君可知,天地间最灵之物非仙法,乃人心也。你阿爹喝的不是甘露,是你日日守在灶前熬药的孝心。”

童子似懂非懂,又指墙根蝼蚁:“那它们为何要搬家?昨儿一场雨,好多蚂蚁都淹死了。”

蔡佳轩凝视蚁群,见它们负着卵粒逶迤而行,竹杖轻点地面,竟在泥沼处架起一道草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蝼蚁虽微,亦有求生之念。你看这草桥,非我所造,乃众生互助之心所化。”

童子拍手笑了,忽又皱眉:“阿娘说,阿爷去年被乱兵砍了头,灵魂去了阴司。阴司在哪里?阿爷会变成蚂蚁吗?”

正说话间,柴门“吱呀”开处,一位老妪扶着门框咳嗽:“宝儿,又缠着贵客说话?还不快请二位进屋喝碗热汤。”

茅舍内简陋却整洁,土灶上煨着陶罐,腾腾热气中飘来粟米香。老妪掀开锅盖,用缺口的陶碗盛汤,手背上青筋如老树盘根:“家里没甚好东西,二位莫嫌弃。”

王嘉馨执起老妪手掌,见虎口处有茧,指尖沾着草灰——那是常年握针走线、拨弄灶火的痕迹。她袖中飞出三枚银针,轻轻刺入老妪足三里:“阿婆这腿,可是早年寒夜洗衣落下的病根?”

老妪惊得险些打翻汤碗:“仙姑真是活神仙!自打宝儿他爹战死,我夜里常疼得睡不着,只能起来添柴烧火,倒把灶王爷供得比菩萨还勤。”

蔡佳轩望向土灶,见灶王爷画像已被烟熏得发黑,两侧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褪色斑驳。灶膛里余火明明灭灭,映得老妪脸上皱纹如蛛网覆雪。

“阿婆给我们讲讲灶王爷的故事吧。”王嘉馨轻声道,指尖在陶罐上画了个太极图,粟米汤竟化作琥珀色,浮起几粒枸杞如血珠。

老妪眯起眼,似在追忆:“我娘家在寿春,十二岁被卖给王家做童养媳。那年闹蝗灾,婆婆把最后一块饼塞给丈夫,自己啃树皮咽观音土,咽着咽着就没了气……临咽气前,她抓着我的手说:‘灶火不熄,人就不散。’”

蔡佳轩忽觉灶膛火光暴涨,竟在墙上投出老妪的前世影像:豆蔻少女跪在破灶前,用簪子挑起野菜粥,泪水滴入锅中。画面一转,战火纷飞中,她背着襁褓中的宝儿,在死人堆里爬行,怀中藏着半块硬饼,饼上沾着血污。

“后来丈夫被征去当兵,临走前塞给我一枚铜钱,说等打完仗就给宝儿换糖吃。”老妪摸出贴身布袋,里面果然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五铢钱,“可等啊等,等来的是断头的消息。他们说,丈夫不肯杀百姓,被长官砍了头,挂在城门上喂乌鸦。”

王嘉馨眼眶发酸,忽见灶火中浮现无数光点,细辨竟是万千亡魂,皆着魏晋旧裳,执戈荷戟,在火光中徘徊不去。

“阿婆,人真的有轮回吗?”童子攥着老妪衣角,“阿爷会不会变成蝴蝶来看我?”

老妪叹道:“轮回?我只知道,这世道就像个磨盘,把人碾成粉,又和成泥,再放进磨盘里碾。宝儿他爹死了,他大伯死了,村里的男丁都死了,可磨盘还在转。”

蔡佳轩起身望向窗外,暮色中归鸟投林,寒鸦噪晚。他忽然想起那邋遢道人喝酒时说的话:“众生皆困于轮回,非因业力,乃因执念。”

“阿婆可曾想过,为何灶火不熄?”他轻抚土灶,竹杖青芒渗入砖缝,竟在灶膛内开出一朵金莲,“火能烹茶煮饭,亦能焚尽执念。您日日添柴,看似守着灶火,实则守着‘人散火不熄’的念头。若放下这念,便能看见——”

话音未落,金莲绽放,火光中浮现老妪丈夫的虚影。他身着破旧征衣,却面带微笑,向老妪拱手:“娘,宝儿,我在阴司做了鬼差,专引迷途亡魂。你们看,这灶火便是阴阳桥,我日日都能看见你们。”

老妪颤抖着伸手,虚影却化作火星四散。童子忽然指着火光:“阿爹变成萤火虫啦!”

王嘉馨取出九龙剑穗,轻轻一挥,灶膛中升起一道青烟,竟凝成往生咒文。那些魏晋亡魂见状,皆跪地叩首,随烟而去。

“无常者,非生死之变,乃心境之执。”她望向老妪,“您看这粟米汤,热时烫口,冷时凝脂,若执念于‘热汤暖身’,便不知冷粥亦能充饥。生死亦如汤之冷热,本是自然。”

老妪忽然抓起那枚五铢钱,投入灶膛:“原来我守着的不是火,是恨啊!恨乱兵,恨世道,恨自己没本事……”话音未落,铜钱在火中化作金水,凝成一枚莲花状的吊坠,落入童子手中。

蔡佳轩取出一粒金丹,放入陶罐:“此丹名曰‘忘忧’,非让您忘记苦厄,而是让您记得:苦厄如灶灰,虽脏手,却能肥田。您看这红薯,正是长在灶灰堆里,才格外香甜。”

老妪尝了口汤,忽然笑了,满脸皱纹如菊花绽放:“真甜,像是年轻时丈夫采的野蜜。”

夜深人静,童子枕着老妪膝盖睡去,嘴角还沾着粥渍。蔡佳轩在门上画了道平安符,竹杖挑起一盏气死风灯,悬于檐下。

“明日会有流民路过,”王嘉馨将半袋粟米藏在灶台后,“这灯能照十里路,这米能煮百碗粥。”

老妪送至村口,忽见北斗横天,银河耿耿。蔡佳轩负手而立,竹杖指向涡水:“阿婆看这流水,看似东去不返,却滋养两岸良田。人生亦如流水,逝者自逝,生者当耕。”

老妪忽然跪下叩首:“多谢仙长点化,老身今后每日多添一捆柴,让这灶火照亮更多夜行人。”

王嘉馨扶起她,摘下鬓间玉簪,插在老妪发髻:“此簪名曰‘暖玉’,冬夜可暖手,春夜可驱蚊。阿婆若想念我们,便看看灶火,那里有万千星光,皆是世人未灭的心愿。”

二人踏月而行,童子忽然从茅舍追出,举着萤火虫灯笼:“神仙哥哥,神仙姐姐!萤火虫说,它看见阿爹了,阿爹说谢谢你们!”

蔡佳轩回首,见老妪正往灶膛添柴,火光映红她的脸,映得整个村落都暖起来。他忽然领悟:所谓天道轮回,不在天宫地府,而在这人间灶火、童子笑靥、老妪白发之中。

他握紧她的手,竹杖轻点水面,竟在涡水上踏出一道星光桥:“因她看透了‘阴晴圆缺’亦是无常,便把相思化作月光,遍洒人间。正如我们,把道心化作灶火,暖尽寒夜。”

夜风拂过,远处传来老妪的歌声,苍凉而温暖:“灶火红红照九州,生也悠悠,死也悠悠。不如煨壶粗茶酒,春也风流,秋也风流。”

二人相视一笑,携手走向茫茫夜色。身后,童子的萤火虫灯笼与老妪的灶火遥相辉映,恰似两颗永不熄灭的星辰,在无常的人间,照亮轮回的渡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