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竹杖奇缘录 > 第68章 敦煌飞仙舞壁画,菩提明镜染尘埃(佛道辩)

大漠孤烟直处,三乘剑气破云而来。蔡佳轩手持青竹杖立于剑身上,王嘉馨衣袂翩跹随於身侧,但见远处鸣沙山如金色卧龙横陈,月牙泉似碎玉镶嵌其间,敦煌千佛洞便在这天地斧凿之处,如蜂巢嵌於崖壁。洞口飞檐斗拱间,飞天壁画隐约可见,衣袂翻卷处似有仙乐飘飘。

\"夫君,你瞧这壁画飞天,衣不带风而自舞,\"王嘉馨指尖掠过崖壁,千年矿物颜料在夕阳下泛着幽光,\"倒似当年碧玉阶前,你拾簪花时,我鬓间流苏轻颤。\"

蔡佳轩低笑,眸中映着壁画上反弹琵琶的飞天,\"彼时只道是寻常,却不知今时今日,要在这佛窟之下,见证佛道千年辩机。\"说罢,袖中雌雄寒光剑轻鸣,似感应到洞窟内澎湃的道韵。

忽闻天际鹤唳,一道青影踏剑而来。来人长髯及腹,道袍上绣着云雷纹,背负长剑名曰\"太阿\",正是青城山剑仙魏长卿。其剑未出鞘,却有剑气化作白鹤绕身三匝,方敛於袖中。\"蔡小友,王仙子,别来无恙?\"魏长卿长揖及地,目光扫过二人眉心朱砂痣,道:\"二位自泰山点化後,可悟得几分先天玄机?\"

\"不过是红尘历劫人,岂敢言悟。\"蔡佳轩还礼,\"倒是魏前辈,听闻你於蜀道斩过九首蛇妖,可曾有碍道心?\"

魏长卿抚掌大笑,\"斩妖即斩心魔,贫道正欲於此辩会上,请教佛家如何度化心魔。\"

话音未落,便见大漠深处驶来一辆牛车,车帘无风自动,露出内里僧袍半角。牛背之上,赫然刻着\"卍\"字法印,所过之处,沙砾皆成莲花状。车至近前,一位老僧掀帘而下,袈裟上金线绣着二十四诸天,足踏莲花,正是少林寺达摩院首座昙摩大师。其身后随着十数位武僧,背负戒刀,却闭目诵经,身上隐隐有佛光流转。

\"阿弥陀佛,\"昙摩合掌,目光如深潭映月,\"剑仙论斩心魔,贫僧正欲说'心无挂碍',倒是相得益彰。\"

魏长卿挑眉,\"和尚倒是快人快语,莫非怕贫道的剑,先斩了你的禅?\"

\"剑斩肉身易,斩却心头痴爱嗔难。\"昙摩微笑,转身望向千佛洞,\"菩萨已在莲花洞等候多时,诸位请。\"

众人随昙摩步入洞窟,甫一入内,便觉气息一滞。洞窟穹顶绘着极乐世界,飞天持花散香,八部天龙护法环伺。正中央莲花座上,端坐着一位菩萨,金身半隐於光影中,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无畏印,正是禅宗初祖达摩菩萨化相。其脚下莲花台旁,摆着两张蒲团,显然为辩论双方所设。

\"诸位远来,贫僧有礼了。\"达摩菩萨开口,声音如洪钟震耳,却又清越如梵呗,\"今邀佛道两脉於此,非为争高下,只为解众生惑。魏道长,你既以剑入道,可先说说,何为道?\"

魏长卿踏前一步,太阿剑在鞘中轻颤,\"道者,太虚之先,寂寥何似?宇宙未生,混沌未分,清浊未判,善恶未萌,万象未具,一气存焉。是为先天之道,贫道以剑证之,斩尽尘埃,直指本心。\"

达摩菩萨颔首,\"道家言'清静为天下正',然众生沉沦苦海,若只图清静,谁来度化?贫僧观贵派常隐於名山大川,独善其身,却不知'大隐隐於市',方见真修。\"

\"非是道家不度人,\"魏长卿反驳,\"天地有常,万物自化,强行干预反违天道。昔年大禹治水,亦是以疏代堵,顺乎自然。\"

\"顺乎自然即是道?\"昙摩插话,\"然则人间疾苦,战乱频仍,亦属自然?若顺之,何异於冷眼观劫?我佛以慈悲为怀,当以无边愿力,救拔众生於水火。\"

蔡佳轩静听至此,忽觉洞窟壁画上的飞天似动了起来,衣袂飘带间仿佛携来天风,将众人话语卷入九霄。王嘉馨轻轻拽了拽他衣袖,以神念传音:\"你瞧那菩萨法相,眉心红痣竟与你我相同。\"

抬眼望去,果见达摩菩萨眉心一点朱砂,与二人觉醒前世记忆时所见无异。蔡佳轩心中微动,忽忆起泰山娘娘点化时所言:\"道佛本同源,皆从先天一炁生。\"当下向前迈进一步,长揖道:\"晚辈有一言,望菩萨与道长海涵。\"

达摩菩萨慈目垂视,\"小道童,你曾侍太上人教教主老子座下,可悟得《道德经》真意?\"

此言一出,魏长卿与昙摩皆惊。原来蔡佳轩觉醒後,虽未广传前世身份,然以达摩今日之菩萨境界,早窥破因果。蔡佳轩从容道:\"当年老师骑牛过函谷,留下五千言,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佛家'因缘和合'之说,看似不同,实则皆论万法根源。\"

魏长卿抚须点头,\"小友此言有理。道生万物,佛说缘起,皆言世界非凭空而有。\"

\"然道家重'生',佛家重'灭',\"蔡佳轩继续道,\"道长以剑斩尘,求的是清净无染,直达先天;菩萨以戒定慧,求的是灭尽烦恼,证得涅盘。看似南辕北辙,实则如阴阳鱼,相生相克。\"

昙摩合十赞叹,\"善哉,施主能以道观佛,以佛证道,足见根器非凡。贫僧曾读《庄子》,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与我佛'诸行无常'竟不谋而合。\"

此时,王嘉馨见辩论渐入佳境,亦上前一步,望向壁画上的飞天,\"诸位请看,这壁画历经千年,色彩斑驳,然飞天之姿依旧灵动。道家说'形神俱妙',佛家说'不生不灭',是否都在说这'灵'之一字?\"

达摩菩萨微笑,\"女菩萨曾为圣人女娲娘娘座下仙女,当知'炼石补天'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王嘉馨眸中泛起涟漪,\"当年下界,只知悲悯苍生,却不知强行补天,反违天道。後来方悟,真正的慈悲,是让众生自悟自度,而非代天行道。\"

魏长卿击节叫好,\"妙哉!这便如同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皆在'放下'二字。\"

昙摩却摇头,\"放下谈何容易?贫僧在少林寺观弟子习武,常想,一拳一脚皆是执念,然若无此执念,又如何勘破执念?\"

\"这便如剑在鞘中与出鞘之别,\"蔡佳轩接口,\"剑未出鞘时,是'静';出鞘斩妖时,是'动'。动静之间,本无分别,全在一心。\"

达摩菩萨忽然抬手,指尖射出一道金光,於空中幻化出一面明镜,\"心如明镜台,佛道皆言要拭去尘埃。然贫道问诸位:尘埃本是镜中影,还是镜外客?\"

魏长卿沉吟片刻,\"以贫道之见,尘埃既在镜外,亦在镜中。人心如镜,外界如尘埃,若欲镜明,既要扫除外尘,也要勤擦内垢。\"

\"道长此言,仍是二分法,\"昙摩反驳,\"我佛说'万法唯心造',所谓尘埃,不过是心之幻象。若心本无尘,何来擦拭?\"

蔡佳轩忽觉眉心朱砂发热,前世记忆全部觉醒如潮水般涌来:老师曾指着函谷关外黄沙,对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女娲娘娘则在补天石旁,叹息\"世人皆畏生死,却不知生死本是轮回之镜\"。当下福至心灵,抬手轻挥,青竹杖化作一道绿光,於明镜前虚画一圈。

但见镜中尘埃忽然凝结成字,正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字迹闪烁间,明镜轰然碎裂,化作万千光点,融入壁画飞天的衣袂之中。

王嘉馨见状,亦取出九龙剑穗,凌空一甩,穗头金珠爆发出万丈光芒,将洞窟照得如同白昼。众人定睛细看,竟见每一道光影中,都映现出人间百态:有农夫挥汗如雨,有书生挑灯夜读,有妇人倚门盼归,有孩童嬉戏追逐。

\"诸位请看,\"王嘉馨轻声道,\"这些人间烟火,是尘,亦是道。佛道之争,犹如执镜观花,花在镜中,亦在镜外。若执念於镜之清浊,不如破镜看花,方见真意。\"

达摩菩萨抚掌而笑,金身骤然放大,洞穿洞窟顶部,直达天际。众人抬首,竟见菩萨背后现出千手千眼法相,每一只手中都握着佛道典籍,脚下莲花台化作太极图,阴阳鱼旋转不息。

\"善哉!善哉!\"菩萨声音响彻天地,\"今日辩会,非为争胜,只为点化。道佛本是一源,如同江河归海,虽路径不同,终达彼岸。蔡小友、王仙子,你二人历经红尘劫数,当知'大爱'不在辩言,而在践行。\"

话音未落,洞窟内光影渐敛,达摩菩萨法相复原,仍端坐於莲花座上。魏长卿与昙摩相视一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惺惺相惜。

\"今日之辩,贫道受益匪浅,\"魏长卿向达摩菩萨施礼,\"原以为佛家只知谈空,却不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与道家'有无相生'竟如此契合。\"

昙摩亦合十道:\"贫僧曾小觑道家'清静无为',今方知'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菩萨行。\"

蔡佳轩与王嘉馨并肩而立,望向洞外渐起的沙雾,忽然想起初遇时广寒门的月光,与此刻大漠的夕阳,竟有几分相似。王嘉馨轻轻靠在他肩头,以只有二人能听见的声音道:\"夫君,你说这佛道之争,何时能止?\"

\"当世人不再执念於'争'时,\"蔡佳轩握住她的手,掌心相贴处,朱砂痣隐隐发亮,\"就像这飞天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留存在人间。佛道的真意,或许不在辩才无碍,而在默默守护这人间烟火。\"

此时,青竹杖忽然自动飞起,於洞窟外沙地上写下一首偈语:

\"菩提非树镜非台,道在红尘不可猜。

佛道本是同源水,共润人间万劫灰。\"

字迹随沙风消散时,远处传来驼铃声声,一队商队正朝着千佛洞走来。商人们脸上虽沾着黄沙,眼中却有希望之光。蔡佳轩与王嘉馨相视一笑,皆知接下来的路,不是继续辩道,而是以手中剑、心中道,去守护这乱世中的一点温暖。

魏长卿收剑入鞘,对昙摩道:\"和尚,待你我各自游历一番,来年可於华山论道,再续今日之缘?\"

昙摩点头,\"善。届时贫僧当带《楞伽经》,与道长的《黄庭经》,再辩个三天三夜。\"

众人相视而笑,步出洞窟。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与壁画上的飞天、经卷中的文字,共同融入这漠漠黄沙之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